都市文档在线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内部控制浅论_管理论文十篇

2022-04-14

管理论文】导语,你眼前所欣赏的本篇共有26125文字,由孔荣君精心修改后,上传在都市文档在线(0519news.com)!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内部控制浅论_管理论文十篇假如你对这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请告诉我们!

内部控制浅论_管理论文 第一篇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指为保护现金和其它资产,检查簿计事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的手段和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其它国家和组织,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国际上比较典型的定义主要有: 

1、1976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审计推荐草案》中指出:“内部控制由组织体制的设计和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的所有协调制度组成,就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取得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和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和及时地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2、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的《总声明》,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它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

3、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文告第55号》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各个国家和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保证会计信准确可靠、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事实上,这也正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两大动因:企业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和外部审计开展的需要。正如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其刊物上指出的那样:“(1)企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变得非常复杂和广阔,使得管理必须依靠大量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资料和报告;(2)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差错,减少发生不合规现象的可能性;(3)审计部门在审计费用的严格限制下,如不依靠客户的内部控制系统,那么对大部分企业进行审计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实行内部控制的原因和所取得的成效,即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提高可见信息的准确性,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配合外部审计的开展,也正是我们当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从我国的管理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现有先进经验和合理做法,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本文就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对内部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一些简单的论述。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特征。

英文control,不仅意指控制,还有管理、核实、检验、调节等含意。而汉语中所指的控制,有检讨或检对之意,即检验事物的实际发展,是否符合预期的状况。据此,我们所指的内部控制,并非是有成文规定的具体制度,而是在单位组织规划、管理办法、以及各种作业程序中,应用内部控制原则、技术、方法,以贯彻实施既定政策。因此,它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

1、全面性。即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组织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控制,而不是局部性控制。它不仅要控制考核财务、会计、资产、人事等政策计划执行情况,还要进行各种工作和作业研究,并及时提出改善措施。

2、经常性。即内部控制不是阶段性和突击性工作,它涉及各种业务的日常作业与各种管理职能的经常性检查考核。

3、潜在性。即内部控制行为与日常业务与管理活动并不是明显的割裂开来,而是隐藏与融汇在其中。不论采取何种管理方式,执行何种业务,均有潜在的控制意识与控制行为。

4、关联性。即企业的任何内部控制,彼此之间都是相互管联的,一种控制行为成功与否均会影响到另一种控制行为。一种控制行为的建立,均可能会导致另一种控制的加强、减弱或取消。

 [2]  下一页

浅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兼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_管理论文 第二篇

一、重复现象岂容忽视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书学界的重视。如果此种现象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会影响秘书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及秘书专业的课程建设。

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指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档案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上出现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秘书学与文书学重复。现有的劝书学著作(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文书学的内容,但大多是照搬文书学的研究成果,如文书的一般知识,文书工作的任务和原则,文书处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书立卷业务,等等。笔者案头的一部秘书学著作,以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包括文书立卷业务。 ①

其二,秘书学与公文写作重复。多数秘书学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作研究对象,而且多从微观操作上进行研究。其中有各种通用公文的写作,也有机关应用文的写作,还有经济文书、涉外文书和交际文书的写作,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如笔者所藏的一部企业秘书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企业公文的写

作。②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酷似一部应用写作教科书。③

其三,秘书学与档案学重复。

有相当多的秘书学著作(教材),均以的章节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档案和档案工作,主要是机关档案工作,其内容与档案学的的某些部分并无二致。如笔者备用的一部秘书学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档案工作的性质,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档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档案室的类型、任务和制度。“这些内容,显然与档案学特别是档案管理学的有关部分一模一样。由笔者主编的一部秘书教材,亦将机关档案工作划归秘书学的研究领域。⑤

其四,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重复。

有一部分秘书学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撷取了属于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如笔者手头的一部秘书著作,在“行政与行政管理”的标题下,分六节论述了行政管理与行政原理,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法与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财务行政,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等与秘书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诸如基建、房产、物资、财务、车辆、食堂、宾馆、招待所和机关环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难看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严重的。难怪有人怀疑秘书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也难怪有人认为秘书学不过是多学科的拼凑,尽管看法失之偏颇,但问题确实存在,其症结何在呢?以笔者之见,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秘书学发展迅猛,致使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秘书学自身理论的研究,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秘书学的兴起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书工作与文书工作、文字工作和档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书工作迄今包含文书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和档案学的交叉或重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加之秘书学的研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又助长了重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秘书学评论落后于秘书学研究,学术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争鸣与批评,象秘书学研究领域如此重大的理论课题,迄今未能开展认真的讨论。因此,使出现了秘书学著作虽然纷纷问世,而重复现象却依然如故的态势。

二、研究领域能否划定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给秘书学的领域划分界限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 [2]  下一页

培训游戏集成_管理论文 第三篇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各种团队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计划团队”任务指令及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计划团队”工作时的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执行团队”任务指令及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观察团队”任务指令及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5.针对“计划团队”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团队建设... 4

6.迷失丛林... 4

8.电   网... 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下一页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现代物流系统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管理论文 第四篇

 

0 前言

物流系统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广义内涵可以看出它已从以前简单的物料搬运发展到今天的集机械设计、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技术。

进入90年代末,全世界的制造者和分销商继续承受着各种压力,其中包括:产品定单更小、更频繁,产品需求不断变化且更加用户化和服务价值升高等。经营者们必须使工厂的运行适应定单的混合、更短的定单周转时间和更高的生产能力。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来适应不断提高要求的库存管理、运行的柔性以及各种过程集成的程度。在供应链中集中对一些过程进行转移、结合或消除,使得工厂以及仓库的物流和信息流更加有效。在这些变化的要求下现代物流技术从各个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现代物流系统的广义内涵

从广义上讲,物流泛指物质实体及其载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指物质实体的物理流动过程。它是在生产和消费从时间和空间上被分离并日益扩大的形势下为有机地衔接“供”和“需”,保证社会生产顺利地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物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物流活动的机械化、自动化和合理化,以实现物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效益。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系统也从简单的方式迅速向自动化管理演变,其主要标志是自动物流设备,如自动导引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存储、提取系统(AS/RS-Automated storage/retrieve system)、空中单轨自动车(SKY-RAV-Rail automated vehicle)、堆垛机(Stacker crane)等,及物流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出现。

发展至今,物流系统是典型的现代机械电子相结合的系统。现代物流系统由半自动化、自动化以至具有一定智能的物流设备和计算机物流管理和控制系统组成。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

现代物流设备是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机械学科发展来的机电一体化的设备。从物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来看,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采用是整个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仿真技术的应用使物流系统设计处于更高的水平。物流已经成为并行工程的基础和CIMS的组成部分。

2 现代物流系统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重视、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物流系统技术与设备,并在1994年和1997年先后召开了两届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会议,1999年10月将再次召开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会议。

下面就分别从物流设备的规划布局、设计、仿真以及物料从到货、仓储、在线加工以及发运等过程阐述目前国际物流系统技术的现状及新的发展趋势。

2.1 多维仿真进入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布局规划

要实现对设备和物流工艺更加有效的布局规划,目前一个重要的工具是仿真。仿真软件将凭经验的猜测从物流系统设计中去除,对设计一个复杂的工艺流程特别有效。在屏幕上,操作者可以观察不同的场景,通过不同的生产能力对各种物流方案进行评价,并可以假设一些条件,比如一个子系统暂时停止工作后,观察可能发生的情况。

仿真软件的开发者们也继续在提高软件的水平,最新的软件通过四维(x、y、z、时间)设计,使得系统更加接近现实世界。更加复杂的软件倾向于软件不但在设计时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也成为一个操作控制工具。

惠普公司在俄勒冈的喷墨打印机工厂在进行自动化物流改造时也选择了AutoMod仿真软件包。他们力求实现从装配线接到一个电子定单开始,最多30 min内所有的装配组件都能送达装配工作站的JIT目标。为了解决组件输送的这个瓶颈,他们最后选择了两个AS/RS、零件箱传送线、AGV等自动化物流设备。他们将实际的定单数据用于仿真模型,逐步细化物流方案。他们将今天运行的流畅的物流很大程度归功于设计时的仿真。

2.2 接货

接货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接收物料更快、更安全、高效和准

汽车企业集团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研究_管理论文 第五篇

1 国内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问题

汽车供应链是最为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在制造-销售-服务组成的汽车供应链系统中,整车生产厂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但是在供应链的上游,由于供应商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供应链下游的储运不合理、不及时、不精确,甚至核心企业内部的生产配送工作效率也不高,从而形成了高额的运行成本,这部分成本终将转移到整车的价格上,最后仍然让顾客来承担。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顾客要求的不断提高,与汽车市场息息相关的汽车物流市场就成为了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敏捷度和柔韧度,增强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内汽车厂商产销各成体系,汽车物流企业各自为战,造成运输车辆空载率高,仓储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物流的专业化发展。此外,随着我国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对外开放,国外一些有竞争力的物流公司都抢占中国市场,我国汽车物流可谓是内忧外患,困难重重。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国内部分汽车企业在物流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

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就是运用物流的流转来创造价值。但是,国内大部分汽车企业的物流管理往往采用库存资金利用率作为考核指标。然而,企业的库存资金利用率是静态的管理指标,无法使企业资本增值。因此,汽车企业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企业库存量的增加,将造成这些企业流动资金的逐步减少,也必然影响这些企业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和物流流转创造价值的客观规律。

1.2物流供应链关系复杂

由于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消费全球化,使得企业生产分工细化和物流运作变得更加复杂,加上生产成本的日益庞大,于是对企业物流管理的供应链要求更高。但是,国内大部分汽车企业的物流管理尚未适应全球化要求,往往采取 “谁采购谁保管”的原则,人为地将物流供应链割断;这些企业各类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作业计划的制定以及物料的保管由不同部门各自负责,出现物流的计划、采购、供应、制造、交付各自为政,导致各部门之间难以沟通。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相互配合不力,企业物流计划管理的整体性凌乱,企业仓储、供应、运输运作的统筹性滞后,从而造成企业物流供应链的关系复杂,以至这些企业生产不均匀,生产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1.3汽车物流供应链流程冗长

首先,目前中国整车生产厂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大都是合资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原材料采购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件CKD件。由于进口件的采购比重过大,生产筹措阶段和运输周期变得很长从欧洲采购CKD的周期至少为12周,以致于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居高不下,供应链缺乏柔性,从而导致供应链流程时间长,物流组织难度加大,费用增加,有时甚至需要采用空运的方式来满足市场短期的需求波动。

其次,导致中国汽车物流供应链流程长、库存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国产件供应商过于分散。中国幅员辽阔,供应商分布在全国各地,沿海城市几乎都有汽车零部件制造厂,从海南到东北,汽车物流供应链战线长达数千公里,这给汽车物流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由于干线运输的可靠性差,各个整车生产厂附近常常都会设立较高的安全库存,以保证生产线上的供应。这不仅增加了流程时间和物流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柔性。

1.4汽车物流标准急待统一

汽车物流零部件的品种多,尺寸和其它物理特性差异大。为优化汽车物流体系,实现包装、运输、仓储和装配线供应的一体化,发达国家的汽车物流行业通常都会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能实现搬运技术和仓储的机械化,运输装卸的合理化,同时对产品的质量保证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在物料容器具的使用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另外,在中国汽车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尚未实现贯穿始终的信息条码系统。虽然大多数整车生产厂都采用条码技术来实现物流信息收集和管理工作,但大都仍停留在独家推广的阶段。由于没有实现从供应商到整车装配线“一个标签”贯穿始终的方案,各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采集成本高,实时性低,系统性差。此外,汽车物流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和编码也应当逐步走向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无论是采用EDI技术还是采用Internet方式,标准的编码系统将会促进汽车物流和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

面对汽车物流全球化、一体化的服务需求,研究一种符合中国汽车企业集团的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将使中国汽车物流市场更好地迎接来自于:高效率、高质量、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以及信誉和品牌等方面的挑战。

2 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提出

集成供应链物流,就是从集成这一视角,将企业供应链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有效的计划、控制等管理方法,在信息技术和环境支撑条件下,进行有机的集成,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实现供应链中各企业、跨地区、跨组织复杂物流活动的一体化。

没有任何业务运作会像供应链物流运作那样复杂和跨越如此广泛,从我国汽车企业集团的现状及发展来看,其产品品种繁多,供应商和用户分布广阔,物流活动遍布全国以至国际,如果没有集成供应链物流系统及运作模式,企业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难以增强集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世界级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中国汽车行业大重组、整合的行业环境下,中国汽车行业中汽车企业已在产品(P)、成本(C)、服务(S)、质量(Q)、时间(T)等竞争要素展开全面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和发展,则成为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而有效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则是难以模仿的,它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1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

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可以概括为:一流、二网、四个平台、多方合作。见图1。

(1)一流。以订单信息流为核心,集顾客、产品、物料(品)、外购、外协、自制、采购供应周期计划、生产周期计划、配送计划、储运(分拨)计划等产品--物流--计划的信息为一体的信息流。

(2)二网。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企业信息网络与物流信息网络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集成观,即把汽车企业集团的信息网络看成是一个集成系统,其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是集成系统的整体活动;二是知识观,即该“二网”的实质是通过解决方案的实施与运作,促进汽车企业集团供应链物流的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使知识成为生产力。

(3)四个平台。集成供应链物流的标准化平台、准时化集中采购平台、准时化配送平台、准时化储运平台。

①要想提高汽车企业集团供应链物流活动的效率与效益,实现集团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战略目标和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精益化、集成化、协同运作,没有供应链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不可能。因此,物流标准化工作是构建集成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一项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基础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无法有效运行。集成供应链物流标准化平台的构成,如图2所示。

②集中采购平台是指汽车企业集团内不同经营主体共同构建的一种采购组织和运作模式,借助于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将不同经营主体的采购行为集中后由一个组织按照标准运作模式进行采购行为的系统。而准时化JIT集中采购平台就是将准时化思想(JIT)运用于集中采购平台的日常管理中,它是汽车企业集团内部JIT系统向采购管理工作的延伸。构建汽车企业集团准时化集中采购平台应主要解决好基础数据、信息网络和组织保障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从供应商管理、采购业务流程管理、JIT采购模式下的库存控制、不同零部件的采购供应策略、采购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运作。

③准时化配送平台是指从供应商到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内部的准时化配送的配送模式、配送中心建设、配送器具、配送加工、配送流程、集配策略等功能运作的方法和标准模式。构建汽车企业集团准时化配送平台应主要解决好供应商关系、基础数据、信息网络、配送中心仓库作业设备的现代化和领导支持五个方面的问题。

④准时化储运平台是为了有效衔接生产和消费,基于对顾客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理念,建立顾客快速反应系统,实施快速反应策略,如:利用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并替代资产(如库存);利用信息的电子传输来减少订单周转时间;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客户订单履行的速度等,压缩客户发出订单与收到货物之间的时间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而建立的产成品的分拨系统。

(4)多方合作。2004年5月18日在召开了汽车物流行业年会暨汽车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各大汽车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包括日本邮船在内的外资物流企业参加了这次会议。汽车物流专业委员会是在国家几个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包括、国家、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手一汽、上汽、东风三大汽车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该会议的核心内容是成立了汽车物流专业委员会,通过了汽车物流专业委员会章程,并选出了汽车物流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成员。这次会议传达了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近阶段重点扶持的对象;二是由于专业化的需要、加入WTO的需要以及广大汽车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的需要,从宏观上成立一个汽车物流的运作平台是大势所趋,众多汽车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该平台上进行合作与竞争既可以提高物流的效率,还能够大大地节约物流成本。

3 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的论证

该模式是运用系统论这种具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方,从系统的角度,对汽车企业集团这个特定的对象,设计出的由多要素、多层次所构成的人造系统。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它具有人造系统的一些共性和个性。

首先,该模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订单信息流为主线,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一方面将以前“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

虚拟企业集成理论与方法的若干问题_管理论文 第六篇

 世界越来越小,社会越来越趋于全球化,市场趋于多样化、用户化。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步入数字化地球,市场竞争进入日益激烈的阶段,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时,企业也不得不脱胎换骨,依据因特网的发展模式,建立网络化的组织。一种全新的企业模式--虚拟企业正将粉墨登场。

早在1993年,William H. Davidow, Michael S. Malone就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指出了虚拟企业是一种制造商联合供应商、经销商及顾客以共同地、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的一种企业模式。近几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虚拟企业将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现实的全球化数字企业。

虚拟企业使得企业组织内外的疆界可以像流水一样任意扩展,消费者与生产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的中间商消失。我们说,虚拟企业是以竞争能力和信誉为依据选择合作伙伴而组成的动态公司,是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阻隔的一种新型组织。从构成特点来看,虚拟企业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可利用电子手段在短时间内与迅速建立起灵活关系的合作者构成实时的协作网络。它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的有围墙的有形空间构成的实体空间。因此,虚拟企业所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它将不属于本企业的人或设备与企业相连,就好象它们是本企业的组成部分一样。虚拟企业从策略上讲,不强调企业的全能,也不强调一个产品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去开发、制造,而是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强调广义集成产品团队(Generalized Integrated Product Team, GIPT)体制。这就不同于一般的集成产品团队,对每个项目或产品建立的GIPT不仅包括本公司的员工,还包括零件制造商、加工企业和客户代表。不仅针对产品建立GIPT,也针对零件建立GIPT,由负责产品整体的大GIPT统管。涉及同一项目的GIPT由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使之能访问集成该项目的数据库,并能在相互间进行信息交换。

目前人们已建立或正在建立大量的基于网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库。这些可方便利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也将对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企业组织变革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内信息流动方式变革的历史。引入Internet/Intranet意味着引入新的信息流动渠道和方式,它对企业组织管理有着重大影响。事实已经证明,Internet/Intranet正将企业从封闭的高墙内拯救出来,使之变成为一个积极的现实。

目前国内外对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

虚拟企业是在网络技术发展到一ǔ潭鹊木攀甏醪耪教岢隼矗背醯母拍罱鲈谟谔囟ǖ幕肪诚陆⑵鸬钠笠怠⒅圃焐獭⑾凵獭⒖突Ъ涞鹊南嗷チ担饕且訧ntranet为基础,以追求产品成本与批量无关,强调企业必须完全服务于社会;从关键技术来说,只考虑依赖现成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超媒体技术等来完成虚拟企业的构造。

近几年来,国外很多大公司都已形成了基于Internet的企业合作形式,如日本的Mitsumi公司(三菱子公司),经营金属模具零部件,该公司从1995年7月起使用Internet与国外供货商取得联系,多方发出采购信息,寻找最有竞争力的采购对象。销售计算机的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设计微处理机的西雷士公司以及制造运动鞋的耐克公司,当初创业资本都非常有限,但后来借助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如今都已成为快速成长的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联合五家零件工厂以出售他们的产品,改变了高成本的经营方式,这些公司的成功例子,已形成了虚拟企业的雏形。

面对不断成熟的各方条件,国内也已开始关注虚拟企业的研究。从企业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一直到用户意见反馈等,研究了一系列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考虑从企业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来构造分散网络化虚拟企业的思想。但主要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如何改变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决策过程、管理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以及市场营销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对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企业的建立和实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框架,目前能考虑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来促进生产和销售。

事实上,虚拟企业不仅仅要面对传统企业所要面临的问题(如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等),更重要的是要面对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和不断开放的市场前景,因此,它所面对的是全世界,是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地球。要解决的问题不单是网络间的联系及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专用设备、产品和人员之间的关系,任何对企业或其产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客户、销售商甚至产品的设计者,这时所需要研究的已不完全是网络问题和企业关系问题,而必须在Internet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考虑适合企业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企业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如何有效地集成到虚拟企业中,企业又如何进一步细化网络信息以适应各类用户的要求,如何完成这个递归化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许多关键技术,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综合集成技术、信息处理和信息融合技术等,这些技术如何同虚拟企业的应用背景结合起来,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因此,要真正解决建立虚拟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拟企业研究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那么,要建立基于Internet这样一个开放环境上的虚拟企业必须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1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

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包括文本信息、图像/图形信息、视频信息、各种数据库/知识库信息等。而其中能够用于自身需要的只能是少部分,要在茫茫信息海上获取这少部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必须进行有效的检索。研究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检索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虚拟企业的基础,它不仅要研究基于文本的检索,如基于主题的检索、基于目录的检索等,同时要研究基于内容的检索,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从内容级上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由于信息检索决不是漫无边际的,因此,这又涉及到企业信息的组织问题。

信息的组织是为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服务的。良好的信息组织能使信息检索方便快捷。企业信息组织与检索是以企业特点为基础的。为使建立于Internet之上的虚拟企业能够更好地工作,在构建虚拟企业时首先要考虑企业信息的有效组织,为未来信息查询和检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必须将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后发布到Internet上,才能使信息更有利于检索。

同时,为减少信息检索过程中的时间耗费,信息检索不应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信息主动发送的过程,即信息的自动push技术。

Push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能主动地按时推(Push)到企业面前,而无须让企业在每次需要时自己去查找内容。

2由于网络信息是以多种方式存在的,信息的检索过程是一个递归化的多层次检索过程,同时,企业在利用这些信息时也要进行递归化处理这种多层次的递归化特点主要体现在:

1)粗层次上的检索:来自因特网上的信息是按一定的网络规范链接的,可以通过粗略的检索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检索出来。这一层次的检索也可直接采用Push技术让企业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得;

2)粗层次上的分类处理:从粗层次检索上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必须通过有序的分类整理,这些类包括企业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用户信息等,企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后,可进一步用于信息的细化检索与处理;

3)类信息的细化过滤:对分类以后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细化过滤,以提取企业不同部门所需的有用信息,并传递给企业适当的部门,或形成企业的各类基本数据库;

4)检索结果的递归处理:检索结果是企业需要的信息,企业可根据需要以此结果为依据,进行下一步的检索,同时也可以此为关键词供以后网络上自动Push使用。

3所检索到的信息如何有效地集成为企业需要的信息

由于零散的信息对企业来说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而网上检索获得的信息并没有有机地集成起来,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这些信息,将网上其他企业的信息和功能甚至企业的过程行为进行充分集成,以寻求企业的更大发展和更广阔的前景。

可以说,上述问题都是构建虚拟企业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虚拟企业才能真正完善地运转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企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方法研究

1) 虚拟企业体系框架

网络空间的诞生,使原来存在了数亿年的三维物理空间发生了改变。虚拟企业便是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上的企业模式。

从宏观构成来看,虚拟企业是一种用Internet把企业与个人、家庭、国家甚至世界连接在一起的共享信息空间。从微观构成来看,虚拟企业将企业组织分子化,每一个劳动者就是企业的最小单位,可以应工作的需要作机动的组合,在分子化的组织中,自动自发,主动学习,并通过网络合作、信息反馈,以知识和创意为企业产品增添价值。

综合起来看,虚拟企业将依据因特网而发展成一种网络化组织模式,它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种种壁垒,把企业真正推向了国际市场前沿:近乎无所不包的信息流,通过信息检索和Push技术以及递归化处理技术为决策者

一种衡量中小制造企业管理信息质量的方法_工科论文 第七篇

摘 要:管理信息质量对于中小制造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然而一直缺乏完善的衡量和改进的方法。为此,提出

了一种基于活动的方法用来支持管理信息质量的评价,该方法包括一个基于活动特征和时序的指标体系、一套衡

量和改进管理信息质量的步骤和一组能够实现从企业绩效目标到活动性能指标映射的量化模型。最后,通过应用

实例加以验证。

关键词:管理信息质量;信息质量;管理信息;绩效测量

0  引言

信息这一概念的应用非常广泛,但迄今尚无公认的定义 。Wang[2 ]和Huang[3 ]认为,信息的产生与产品制造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将信息当作产品来对待。

在制造企业中,产品的质量一直备受重视,但对信息质量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4 ] 。在对多家中小制造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信息质量( Information Quality , IQ) 问题,尤其是业务流程中管理信息的质量(Quality of Management Infor2

mation , QMI) 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绩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全面性。由于缺乏对市场、企业运作和产品生产等方面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致使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很难对产品销路、定单、价格、成本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及时性。在产品研

发过程中,由于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的需求信息了解不及时,计划修改与审批时间过长,经常造成产品性价比偏低和生产延误; ③准确性。与产品、零部件、毛坯、标准件、BOM 相关的信息传递不正确,经常造成投料、采购、外协和生产上的混乱,计划失效

和管理失控; ④一致性。相同产品的工程设计信息在企业内部存在多种版本; ⑤可描述性。由于企业原始凭证未按规定的要求填写,会计凭证填写不够规范,企业的账簿设置不齐全,不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经常成会计信息失真;⑥信息真实性。为了享受国家税收政策的照顾,故意虚报、瞒报销售收入和利润,造成经营成果信息失

真; ⑦差异性。企业各职能部门拥有不同的技术知识(如加工技巧、装配窍门) ,一旦人员流失会造成企业功能失灵和技术水平下降; ⑧相对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性,因此,对产品质量、领导能力和员工勤奋程度常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由此易引发信任危机和管理协调困难。

针对上述八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从理论上定义、度量、和改进企业IQ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QMI 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其中包括: ①针对管理信息的场景敏感性,根据活动特征与时序定义评价指标体; ②为确保测量工作客观、公正、可靠、及时和准确,需要设立一套程序来规定测量的顺序、内容、方

法、技术和工具; ③为了将企业关于提高IQ 的目标转化为可以进行计算和比较的量化要素,需要建立一套模型体系,完成从各决策要素到企业活动的映射,并将推理过程形式化表述出来。

探讨如何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_管理论文 第八篇

摘要:会计信息是建筑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是影响该行业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建筑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不容乐观,会计信息存在的质量问题,严重弱化了建筑行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关注会计信息,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从会计信息的特征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行业 会计信息 对策 失真

一、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特征

建筑行业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内部收入分配等许多要素都与社会投资系数相关。与其他行业会计工作相比,建筑行业会计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实行分级核算

建筑行业的工作具有流动性大、施工生产分散、地点不固定等特点,然而会计核算必须与生产同步,以便及时反映建筑工作的进程和经济情况,避免生产与预算的脱节。会计核算与生产进程相结合,必须采取分级核算,分层次管理,及时反映建筑工作中涉及的经济情况。

(二)要求分项计算

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造价,而建筑这个行业就是由不同的工程组成的。每一项工程项目必须单独进行成本核算,通过预算成本,控制实际成本的花销范围。

(三)要求分段核算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行业里的每一项工程工作周期都比较长。如果等工程完工再核算,不利于及时掌握工程进度,难以把握资金的处理问题,不利于建筑行业内部资金的流通。将工程分段进行核算,目的是随时了解工程动态,及时反馈和调整策略。

二、建筑行业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行业会计主体与执法主体之间的矛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属的经济单位,也就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执法主体,就是会计人员,是为建筑企业服务的,两者是相互联系,互惠互利的关系。在社会环境中一些因素的诱惑下,加之一些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使两者变成了矛盾的关系,这与会计主体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关联。

(二)建筑行业未建立健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大多企业都走向制度化,会计也不例外,也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进步。但这些制度在新环境下,是有局限性的。近年来,新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致使现有的制度和准则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而今建筑行业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和完善会计制度。

(三)建筑行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

其一,建筑行业中会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制度意识淡薄。一些会计人员不顾集体利益,任意捏造会计信息。比如多列费用名目,少记收入,偷税漏税等。其二,有些会计人员为了粉饰业绩,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比如虚列资产,多计收入,转移国家资产为己有。其三,一些会计人员对会计的法规、准则、制度掌握不够,或是钻制度漏洞,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四)计算机记账也存在弊端

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辅助会计的工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业人员计算机素养不高,在使用时容易导致计算机记账错误。加之计算机软件复杂多样,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力度

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要对企业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其次是加强和社会对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力度。此处,有两方面的监督,其一是对企业中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二是在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过程中加大监督力度,用法律的手段加强会计人才市场的审查,从根源上杜绝没有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存在,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

(二)加强建筑行业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不仅仅是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也是经营活动的监督者。要对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强调执法意识的重要性,并发挥其作用。

首先,人才的选拔。从经营管理和会计工作的需要来说,需要一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有效地完成会计工作。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管理体制,做到能者上任。

其次,人才的培养。建筑行业在新的形势下,既要重视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要重视内部人员的培训。新形势下,对人员的能力和要求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应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加强会计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深入认识,在思想和技能方面做到双重提升。

(三)建立健全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企业制定的一些条例、手册等。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在这个大前提下,制定和完善自身的制度,将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条理化、具体化。比如说,计算机作为记账的工具,这是一种新的工作形式,由于其使用时间并不太长,国家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显得有些薄弱,甚至还未有具体的监督条例,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测和规范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可靠。

(四)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这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将责任与义务分得更加明确,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既方便管理,也有一定的竞争和激励作用,从而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五)完善建筑行业两项内部责任制度

其一是建立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权利和责任,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其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责任制,会计只是企业里的一部分,仅靠会计人员把工作做好是不够的,还需要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和协作。

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建筑行业发展必须关注的话题,同时建筑行业必须在实践中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让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绩效管理“3+1”对话解决方案(新)_管理论文 第九篇

题记:这是笔者于20xx年发表的文章,最近在“Google”它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被大量的网站和平面媒体转载,也被一些专家作为内容的一部分写入课件,在某人力资源网站网友的评论有60多条,可见它还是比较受读者关注的,做适当修改后再次发布本文,希望继续得到读者的指导帮助,使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更为实用,更具生命力!

绩效管理就像一个怪圈,一方面被描绘成管理者的圣经,被热情地宣扬和提倡,一方面又被管理者抛弃和回避,视为“鸡肋”。直到现在,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都还没有跳出这个怪圈,仍旧徘徊其中,没有改进的迹象。

那么,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出在哪里?其根本的解决之道又在何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找到一条最接近罗马的道路,帮助管理者快速到达“罗马”,攫取绩效管理这座圣杯!

一、核心问题在哪里?

业界普遍共识的观点认为绩效管理的症结在于沟通,缺乏沟通,沟通不畅,走过场,搞,做表面文章。

熟悉绩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绩效沟通是个难题,经理和员工都比较回避这一过程。对经理来说,这一过程简直就是危情时刻,痛苦的回忆,没有人愿意把绩效考核的结果摆到桌面上来讨论,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使他们站到员工的对立面。

据说绩效考核在美国刚刚兴起的时候,最令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就是与员工沟通绩效考核的结果。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管理者被强制要求做绩效沟通时,当绩效反馈被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时,他们采取的做法是在员工离开座位不在办公室的时候,偷偷“溜”进员工的办公室将绩效考核表放在员工的桌上,然后等员工不在办公室的时候,再偷偷“溜”进去,把员工签好字的绩效考核表拿回去,交给人事部存档,就算是完成了沟通的任务,就算是做了绩效考核。有的管理者为了不与员工面对面,避免面面相觑的尴尬和极有可能发生的争吵,就趁自己与员工一起上洗手间的间隙,与员工隔着木板沟通绩效考核的结果,把“办公室”挪到了洗手间。

这也许是真实的故事,也许是有人杜撰的传奇,亦或仅仅只是一个笑谈。但它的确反映了管理者在面对绩效考核时的心态,就是管理者面对绩效考核的时候比较怵头,比较不愿意与员工沟通绩效问题,总想方设法回避这个过程,总希望能够一笔带过,最好不要有这个程序,如果没有绩效考核最好。

这既是美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目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绩效管理问题的核心所在。

二、问题的解决之道——对话

绩效管理的思想告诉我们: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拥有完备的流程,符合科学管理所提倡的P-D-C-A原则,可以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

从绩效管理的流程上看,绩效沟通是串联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在其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离开了沟通,经理任何的单方面决定都将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影响绩效管理的进程,降低绩效管理体系效用的发挥。

也就是说,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是在经理和员工的沟通与对话中完成的,可以说是绩效沟通决定了绩效管理的进程,决定了绩效管理是朝良性还是恶性方向发展。没有了沟通与对话,绩效管理就不能称其为绩效管理,也不能到达其本应该达到的效果,必将沦为“鸡肋”的下场。

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从一开始就没有沟通,普遍的做法是先做考核表,在某一时刻(一般在年底)人力资源部将考核表发给直线经理,直线经理按考核表的要求填写,然后人力资源部收归存档,然后是下一次考核,或者是半年,或者是一年。

由于模式或体制的原因,企业的绩效管理多是经理对员工做某事,比如惩罚、降薪、降职、解雇。也正因为如此,决定了经理不可能做好绩效沟通。如果非做不可的话,至多也只是一个形式,蜻蜓点水式,要么不切正题,要么打马虎眼,应付了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方法的问题的,我想更多的还是方法的问题。许多工作没有做好并非经理和员工的错误,流程性东西的限制性作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流程,没有一套正确的运作方法,绩效管理注定要归于失败。

要想做好绩效管理,就必须首先从方法上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绩效管理被经理认识、喜欢和使用,解除存于经理心中的障碍,使经理愿意按绩效管理的思想去管理员工的绩效,去辅导员工的绩效成长,愿意和员工沟通绩效,愿意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水平,提升绩效能力,帮助员工成为自己的绩效管理专家。

所以,为了使绩效管理在正常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偏离其预定的轨道,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企业就必须把经理与员工之间的对话作为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加以研究和发展,使绩效管理成为经理和员工的对话与互动,使问题在经理和员工的对话沟通中逐步得到澄清和解决,使绩效管理这座圣杯在经理和员工的互动中奕奕生辉!

要做好绩效管理,就必须做好经理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对话,让绩效对话成为经理的习惯,用对话解决问题,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三、 “3+1”对话解决方案

依据绩效管理的思想,我们把绩效对话过程归结为“3+1”运作模式。

所谓“3+1”对话模式,即把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成业绩目标对话、业绩辅导对话和业绩评价对话三步走的对话过程,外加一个控制环节,即记录员工的绩效,做绩效文档。

这其实也是绩效管理的流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标的设定到业绩辅导到绩效文档记录再到绩效评价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如果要使你的绩效管理体系真正成为优秀的体系,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绩效管理是分三步走的对话过程,这也是摩托罗拉绩效管理体系的首要原则。

为使绩效管理体系科学有效,我们必须加强对“3+1”对话模式的研究和发展,使绩效管理体系在可控范围内实现三步对话。

第一步,对话绩效目标

实践表明,“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方式最为有效和实用。任何的绩效管理体系如果离开了绩效目标,将必然再次回到暗箱操作的绩效考核模式,重走老路。只有目标确立了,经理才更清楚怎么去进行有效管理,员工才更明白怎么做才是符合公司的要求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只有目标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未来的绩效评估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从定位上看,绩效管理在公司的管理体系中处于战略管理的地位,它能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远景和目标任务,如果说公司的战略规划是一座金山,绩效管理就是挖山人,帮助企业挖出前进途中的金子,它的辅助与推动作用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公司的战略远景和目标任务是经理和员工对话的开始,经理必须首先和员工共同分享公司的目标,用分解鱼骨图的方式把公司的目标分解,先分解到部门,再分解到员工。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分解公司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数数人数平均分配?当然不是。

就像盖高楼大厦一样,绩效管理同样需要奠基,要打好基础。没有前期的基础准备,绩效管理也会像空中楼阁一样摇摇欲坠。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职位说明书是绩效管理的基础。一切的绩效管理活动都应从职位说明书出发,紧紧围绕职位说明书展开、完善和发展。

经理和员工的手中都应该有一份员工的职位说明书,根据职位说明书的任务描述和职责要求,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与年度计划,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确立员工的年度绩效目标。

具体地讲,每个员工都应该拥有一份个性化的绩效目标管理卡,或者叫绩效合约。一份有效的绩效目标管理卡应着重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目标,一是行为标准。内容不一定罗列很多,我们所要管理和考核的应该是对员工的成长、对企业的帮助的关键绩效目标(KPI)。

确立绩效目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员工本年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 员工为什么要从事他做的那份工作?

3. 员工完成任务时有哪些权力?

4. 哪些工作职责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5. 员工工作的好坏对部门和公司有什么影响?

6.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员工应该何时完成这些职责(例如,对某一个特定的项目?)。

7. 经理如何判断员工是否取得了成功?

8. 经理如何才能帮助员工完成他的工作?

9. 员工是否需要学习新技能以确保完成任务?

10. 员工和经理在年中就工作任务问题如何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工作进展的最新情况和防止出现问题?

目标应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基于时间的(Time-based)等五项标准。

特别要注意的是,每一项目标应该都是可以衡量和考核的,不可衡量的目标不要出现在目标管理卡里,因为那只能给经理带来更多的麻烦,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还要明确的一点是,绩效目标一定是直线经理和部属员工共同制定的,人力资源经理代替不了这个工作。每个部门都是一个具体的绩效管理单位,直线经理是这个单位的主要绩效负责人,对部属员工的绩效承担主要责任和直接的责任,只有直线经理有权对与下属就目标达成共识并进行考核。就是说,绩效管理应符合提倡什么考核什么的管理哲学。

第二步,对话业绩辅导

绩效目标设定以后,经理的主要工作

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_工科论文 第十篇

摘要

本文讨论了模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信息化在提高模具企业生产率、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品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案例,进一步提出基于专业化管理系统iM3的模具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引言

一般说来,模具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甚至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是作坊式的的管理,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的控制方面问题层出不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有疲于奔命,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模具企业实际的案例,讨论了信息化对提高模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深圳市伟博思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化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inteMoldMakingManagement),给出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

模具是典型的按定单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定单都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模具企业与客户信息沟通不充分的两个实例:

案例1.某大型模具厂承接了一个日本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这个日本客户习惯定单下达后,就与模具厂的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对模具提出很细致的设计要求,模具厂按此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确认设计图纸。而模具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后,却仍按以往接美国客户定单的习惯,等待客户确认设计后再订购模架和材料,一直等了10天,才知道客户不需要确认图纸。结果,该套模具延期10天,客户很不满意,从此不再下定单,为此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

案例2.某模具工厂承接了一个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该客户的注塑工厂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多少吨的模具必须使用多大的吊环。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沟通,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模具设计人员按照本工厂的习惯选用吊环,结果比客户的标准小了一个规格,致使模具交付客户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把模具运回,重新加工吊环孔,整个过程的费用就超过万元,同时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与客户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纰漏,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解决好沟通问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尽量一次把客户业务与技术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避免多次反复,从而节省费用和时间。

详细了解客户的模具技术要求,避免在试模后修改和返工。

对每一次沟通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针对每个客户逐步建立客户业务和技术资料知识库,在公司内部共享,以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错误。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帮助模具企业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例如,在iM3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具技术沟通模板,模板整合了国内外多家优秀模具企业的经验,完全与国际模具行业接轨。通过该模板,方便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而且通过系统记录的与客户沟通信息,可以总结客户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习惯,分享给公司内部相关人员,避免犯重复的错误。

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模具进度

客户非常关注模具的试模及交付日期,往往根据模具的试模时间安排试产及生产计划,尤其是海外客户,往往把模具的交付期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因此,控制模具的生产制作工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的案例可能是许多模具厂都出现过的问题。

案例.某大型模具工厂承接了美国客户的模具定单,由于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和管理手段,不能按期试模。生产部门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海外的市场人员,但市场人员由于不能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担心不按期试模客户会不高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认为生产部门能够加班加点抢回时间,仍然承诺客户的既定试模日期。当客户从万里之外来看试模时,发现模具在一周内根本不能试模。客户非常失望,从此不再下定单。

对模具进程监控不力的根源在于:

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模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模具生产过程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和记录,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模具的进程,习惯用“差不多、差很远、很快做完”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进度,数据不准确及时,往往产生侥幸心理。

公司内部缺乏信息共享的环境与平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套模具的实际生产进程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通过台阶式的层层信息反馈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问题就出来了。

人们往往比较注意重要和难的问题,忽视小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同时有数十或上百套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制模具时,管理人员很难坚持每天不厌其烦地检查每一套模具的每一个任务进程是否在计划之内。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例如,在iM3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控制,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定单确定—设计—采购—生产—首次试模—模具修改—交付)进行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在系统中反馈模具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 。

三、有效的模具成本控制利不开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模具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模具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模具行业面临着模具价格越来越低的沉重压力,模具增加几次修改,模具利润就消耗干净,甚至要赔本。企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专业化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中,将通过如下途径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在公司内部下达定单时,以报价的成本估算为基础,为模具制定计划成本;系统中设置成本预警,对模具生产中的成本要素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确保利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模具BOM下达时,比较设计物料总成本与计划材料成本的差异,决定是否下达。在采购材料时,比较交货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决定是否,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系统记录和统计每一工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产生的加工工时,自动比较实际加工费用与计划费用的差异,监控制造费用。当实际费用超过计划费用时,系统会自动,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案例.某模具厂在设计某客户的电视机前壳模具时,采用四块价格昂贵的铍铜。供应商供货时,将四块铍铜的边角料也一起计价,送货价格超出计划价格6000多元,仓库管理人员在为该物料入库时,模具公司采用的iM3管理系统警告此物料入库价格严重超出计划费用,拒绝入库。经过采购主管与供应商交涉后,剔除不合理的6000元费用后,才。

四、信息化有助于车间监控和管理

实时车间监控可以帮助生产主管监控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及模具的加工进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控制工件的生产进度。

例如,当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检查生产车间情况时,可以通过iM3系统查看各加工设备和工作组的的实时生产情况,系统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记,清晰反映各设备及加工组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待加工工件的状态,包括每台机床正在干什么,机床目前的负荷情况,正在加工的工件是否延期,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移交本工序,上道工序是否延期,物料是否到位等,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管理人员需要检查某套模具的生产情况时,可以查看以甘特图形式展示出来的模具加工进度,并通过各工序的计划时间和实际的进程的对比,帮助管理人员跟踪模具的生产进度。

而以往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模具进度时,要到车间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去看,而且只能看到主要的部件,小零件完成情况可能根本无法了解,甚至连车间的班组长也不知道小零件在哪里。或者召开生产会议,把各班组长全部召集起来,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一汇报模具的进度。由于班组长还不是第一线的加工人员,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模具的进度,具有很大误差。对于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说,可能判断准确点,但一个工厂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工人都是很有经验、每时每刻都很有责任心。而只要一个定单中有一套模具不能按期完成,整个定单的交付就有问题,这也是许多模具厂在试模前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加班赶制模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促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mianfeilunwen/guanlilunwen/64946.html

《内部控制浅论_管理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