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关于管理体系

2022-08-03

关于管理体系 篇一

摘要:采购制度的推行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采购工程、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极大地改善了财政支出绩效,绩效不仅仅是对采购资金的考察,还包括对采购人员效率的考察,同时采购绩效实际上也是公众最关,的问题之一,关系到在公众中的形象和信任度。

关键词:采购;绩效管理;指标

我国采购制度框架体系日趋完善,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xx年全国采购统计信息,20xx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节约资金380.2亿元。20xx年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实施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随着我国采购规模的逐渐扩大,采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采购范围有限、规模较小。从发达国家看,一般国家采购的市场规模通常相当于其年度gdp的10%~15%。而我国采购规模占年度gdp的份额仍显过少,采购项目单一,结构比例不合理。我国目前采购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财政专项拨款的办公设备购置、车辆购置及少数工程及房屋修缮,而对货物工程及劳务等项目,仍未完全实行规范的采购,这使得采购节约财政资金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二是采购程序不完善,效率不高。我国的采购程序十分繁琐复杂,导致整个采购的效率低下。一方面是采购资金的申请、拨付环节不够顺畅。虽然有的地方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但在资金申请环节的时间周期长,同样影响了采购项目的执行周期。wwW.0519news.Com另一方面是对采购程序的认识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采购就是开标和评标的过程,而一个完整的采购过程包括项目的预算和计划的制定,采购项目的实施方案,信息公告,供应商资格审查,专家的选择,评审委员会的确定,评标标准的制定,开标、评标、定标,发布中标通知书,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验收以及资金支付等一整套过程,每一个环节在操作时都要力求严谨、规范。三是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各地在采购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规范和随意性,特别是管理体制还不顺,操作上也是各行其是。这样既影响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又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也容易滋生行为。有违实施采购的初衷,最终影响采购的质量和信誉。四是采购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五是采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1 我国采购部门绩效评价目标与指标设立

1.1 客户角度

在绩效指标体系中,将客户角度的绩效目标放在指标体系的首位。体现了采购制度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只有及时回应客户需求、提高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与客户合作和沟通才是采购的绩效内容的集中体现。同时,衡量客户角度各个目标的绩效指标也是指标体系的核心。

(1)客户满意度指标主要衡量采购当事人(包括采购人和供应商等)对采购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可以分三个指标进行考察:一是客户对及时反应的满意度;二是客户对质量的满意度;三是采购的投诉率(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2)有效服务指标主要衡量客户对采购服务的有效性的满意程度,主要考察客户对采购中心的响应速度、合作和沟通的满意度。

1.2 财务角度

把财务角度指标放在第二位,这主要从我国采购的初衷是节约财政支出考虑的。采购资金节约率、采购规模效率和采购代理成本费用率等指标,是衡量采购部门绩效水平最基本的指标,它要求采购部门提高服务质量,改进业务流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采购规模,来驱动采购成本的最小化,改变以往机构提供服务不计成本的弊端。

(1)采购资金节约率指标主要是用于衡量采购的节支情况,是指采购的资金节约额(采购预算金额与实际采购金额之差)与采购预算金额的比率,它是评价采购绩效的最基本的指标。资金节约率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考察,①某个具体采购项目的资金节约率,用于考察某次采购的节支情况;②某类采购对象的节约率,用于考察不同采购对象的节支情况;③当年全部采购的节约率,用于考察采购的年度节支效果以及采购对财政管理和经济总量的影响。一般来说,采购资金节约率越高,表明采购的节支效果越明显。但较高的节约率并不是采购的惟一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高节约率并不完全意味着采购的高效。

(2)采购规模效率指标主要是用于衡量采购的规模效益。采购规模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基础,有规模才能发挥效益,才能节约更多的采购资金。采购规模效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采购整体规模效率,二是采购批量规模效率。三是采购规模年均增长率。采购整体规模效率是指全部采购金额占财政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这一比重越高,说明采购对财政与经济的影响越大,从而带动财政管理以及经济效率的提高。

(3)采购代理成本费用率主要用于衡量采购中心的代理成本费用情况,即要求采购中心以最小的采购成本费用完成尽可能多的采购量。 1.3 管理过程角度

采购政策的制定是否科学、是否适用、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采购管理体制和机制设计得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有效运作、采购周期是否合理等指标,是为了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确保采购的程序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提高采购的办事效率。

(1)政策效率主要用于评价采购政策的制定是否科学、是否适用、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采购的战略使命不仅是为了节约财政支出,而且也是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管理效率是用于衡量采购管理体制和机制设计得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有效运作。采购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法律监督、采购方式、招投标管理以及投诉质疑管理等多个方面,采购管理效率是综合管理的结果。管理制度健全与否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采购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采购周期指标主要衡量采购的及时性。采购周期是指从上报需求计划,采购中心接受委托。财政部门进行需求核对及下达任务单,媒体发布采购需求信息到签订采购合同为止的时间。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例,一个完整的采购周期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媒体收到信息并刊登所需的时期;采购信息公告期;投标人编制投标书的期间;中标公示期;采购中心运作、审批、流转等所耗费的时间;合同履行期间;合同履行完毕后付款期间。

1.4 学习、成长角度

设置了人均采购额指标、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和员工对专业、文化、价值和授权的满意度等指标,体现了管理的人本主义精神。只有促使组织文化、人事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才能使采购部门工作人员更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专注于完成主要绩效目标。

(1)人均采购额指标是采购人员每个采购人员所分担的采购额的大小。人均采购额越大,说明效率越高,相反,人均采购额越小,说明效率越低。人员效率主要受采购人员素质的影响,一般地,如果采购人员素质较高、办事效率较高,那么,就能用较少的经费完成较高的人均采购额。

(2)员工满意度指标主要衡量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对专业、文化、价值和授权的满意程度。

(3)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指标主要考察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对新信息的反映速度、利用新信息的有效性以及工作方式的创新周期等。

2 我国采购部门绩效评价标准制定

我国采购部门绩效指标可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评价标准一般分“优、良、中、低、差”五个档次。

定性指标有:客户对及时反应的满意度、客户对质量的满意度、客户对采购中心的响应速度、合作和沟通的满意度、管理效率、员工满意度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等。

定量指标有;采购的投诉率、采购资金节约率、采购规模效率(采购整体规模效率、采购批量规模效率、采购规模年均增长率)、采购代理成本费用率、采购政策效率、采购周期、人均采购额等。

2.1 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

定性指标中涉及“满意度”的指标,一般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公众评判的方式确定评价标准。如为:90~10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中”,60~70分为“低”,0~60分为“差”。对其中的管理效率、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等指标一般根据制度要求、专家经验或横向比较的方法确定其评价标准。

2.2 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

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各地的平均水平来确定。一般采用递进平均法来计算多档次标准值。首先,计算所有测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将其作为评价标准值的“中”档次。其次,在所有样本数据中筛选出大于“平均值”的样本数据。计算其平均值,作为“良”档次标准值。再次,对样本数据进行进一步筛选,挑选大于“良”的样本数据,计算其平均值,作为“优”档次标准值。同理,计算出评价标准值的“低”和“差”的标准值。

根据20xx年全国财政国库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20xx年以来的6年间,我国采购资金的年节约率达到11%。因此,可以11%作为采购资金节约率“中”档次标准值。采购整体规模效率根据国际经验,采购一般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左右。而我国20xx年采购一般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74%,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2%。所以,具体评价标准要运用递进平均法来确定。而且评价标准需要不断调整。因为,一个国家实行采购制度之初,其采购量较小,随着采购制度的不断成熟。规模会不断增大,但也不可能无限增大,毕竟采购只是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中还有大量的转移性支出。采购批量规模效率受采购对象的性质、采购方式的选择以及当时的需求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区别对待。不同的采购对象和采购方式的采购规模是不同的,工程类采购和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的规模通常要大一些,而货物、服务类采购和其他采购方式的采购批量通常小一些。

关于管理体系 篇二

预防和处理危机

销售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闻媒体可能是此类危机的披露者,在危机的披露中,新闻媒体既可能是危机的促进者和危机管理的妨碍者,也可能成为危机化解的协助者。这是因为,媒体是人们了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间接的载体,对人类活动反映细致而全面,它影响着公众对品牌的印象,影响着公众对品牌的资源供给和对品牌产品与服务的认知。媒体还具有对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没有媒体的宣传,一条信息只局限在组织内部,一旦被传播出去,那么信息就再也无法掩盖,媒体就像扩音器一样,将微弱的声音放大为清晰的、大家都能听得见的声音。这些特性,决定了媒体在危机管理中重要的双向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增加沟通就是形象类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

品牌形象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业要注重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在平时,主动为媒体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使媒体对品牌形象有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建立企业与媒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样,当危机爆发时,由于日常的接触了解,媒体对品牌危机的报道就会比较公正、准确,沟通也会比较快速,为危机反应和恢复争取到更多的宝贵时间。当反宣传出现时,企业一般要在媒体的帮助下对危机做出反应。如果危机潜在的受害者是公众,就需要通过媒体向公众说明真相,以求社会的公正回报,并利用日常与媒体建立的关系,在第一时间传递管理者所希望传递的信息,以随时消除各种误解,挽回形象。一场危机发生时,媒体除了报道危机事件外,还会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评论,就客观报道中危机存在的隐患、目前的状态或失实报道中的问题发表公正的、专业的看法。同时,媒体还可能就危机事件采访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他们会从各自的角度表明对危机事件的看法、提出个人的建议。企业要将专家、学者的评论视为针对危机管理的免费专家咨询;同时,意识到,这些评论的发表等于为危机发布了科学有力的证据,对失实的报道进行了公开驳斥。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言论,直接反应出公众的心态以及品牌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变化。企业要收集相关报道,通过,确认危机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的规模和程度,以便尽快制定解决危机的措施。

公众压力对品牌形象的影响之大不可低估。联想到国内有些品牌,由于对媒体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扮演了夭折的角色。在三株“人命官司”中,企业曾经有足够的机会先把信息局限起来,再寻求协商解决。但是,三株拒绝了“大事化小”,直到媒体参与进来,反宣传一下子席卷了大江南北。品牌形象危机不可遏止的爆发了。媒体起到了促进危机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机爆发后,三株没能建立自己的新闻中心,没能及时、迅速、有效、准确地向各地媒体提供全面、客观、详实的信息。各种猜测性报道又对危机管理造成了妨碍。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势已去,三株最终的胜诉也没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第三节:建立危机管理预案

预防与控制危机。危机如同sars一样,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企业应根据经营的性质,识别整个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潜在的事件及其潜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进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系统全面的风险列表,从而对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原因进行限制,并针对性地练习内功,增强免疫力,以达到避免危机的目的。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应对危机的组织、并制定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计划,从而确保在危机汹涌而来时能够理智冷静,胸有成竹。

第四节:实施危机管理

在危机管理方面,国外实行现代化管理体制的企业,包括许多世界知名的跨国,都为员工配备了详细的、内容具体到个人的危机应对手册,手册的内容非常广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梦般灾难的应对程序,在手册里都能找到。

危机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种管理是动态的,它既凸显于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时刻,又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贯穿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当中。

危机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则是由少数人知道到多数人知道的过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企业员工、消费者、公众、媒体、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以及经销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种因素和途径夸大了危险,导致混乱和恐慌,才成为危机。

危机一旦发生,你我都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一、正确地处理,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二、正确地传播,客观理性地告知公众,以减少或消除恐慌。

正确地处理,是危机管理的前提;而正确地传播,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向谁传播、传播什么、怎样传播是危机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

危机的处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成立危机处理的组织,这是有效处理危机事件的保证。

(二)深入现场,了解事实。企业领导要亲临现场查实情况,并及时做出应对。

(三)尽快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损失,尤其是要重视在上、信用上对企业的市场前景可能造成的损失。

(四)当掌握危机事故第一手资料和了解公众的反应后,企业高层确定对策,采取措施。

(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信息。向新闻界介绍实情及应对措施,恳请新闻媒体密切合作,防止向不利的方向转变。

关于管理体系 篇三

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优化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应根据国家的 有关档案法规并从本校、二级院系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调整教学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

建章立制的目的是改革原有的教学材料归档方式,创建全新的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体系,使 之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最终使院系档案管理走出杂乱无序的现状,从而步入系统化、规 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3.3 重视教学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院系教学档案重在于开发利用,而利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和编研。在教学过 程中所产生的材料也是一笔十分有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如何开发,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提炼, 关键要找到新的切入点,反过来同样可以为教学服务。通过全方位和整体性地开展编研工作, 将封闭式的“死材料”变成开放式的“活信息”,利用率出现根本性的突破,发挥了档案信息 资源开发的功能。通过编研,凝练出具有前瞻性的院系教学档案典型如何拓宽档案编研工作 的业务领域,从深处挖掘提炼,在编研领域逐渐凝练出有创新视野的院系教学档案,使管理成 为典型。编研目标要准,点子要新,还要注重如下要点:①保持材料原始性和真实性;

②在原 始材料中提炼内涵,衬托主题;

③根据教学需求,从一次文献的编纂到三次文献的编研,凝练 出具有前瞻性的院系教学档案典型。

3.4 科学分类与系统整理教学档案

院系教学组织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原始材料的系统记录及其管 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全盘工作。而在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中应如何对其进行 科学的分类和系统的整理,又是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负责教学档 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在搜集教学档案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负责,保证高校教学档案的完整、准 确、系统和成套,要依据国家档案法规标准,对教学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鉴定分类、统计编目 和系统排列,以便为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准备。

3.5 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手段

教学档案与教学管理密切相关,教学文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靠管理来规范形成并最后转化 为档案。只有科学的、规范的教学管理,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教学档案。因而,要依托计算 机和网络技术,采取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教学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将现代办公技术与教学档案管理相结合,是优化教学档案管理工 作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和完善多种检索渠道,更直接、快捷 、方便地满足教师对教学档案的需求,更好地促进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进程。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教学档案不仅是教学运行和管理的历史记载,而且是目前工作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国家对高校所开展的各项评估或检查工作中,教学档案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 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的管理,来自平时工作的积累,只有结合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占有大量材 料,遵循高校教学的基本规律,严格遵守教学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精心整理,才能 合理优化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予宏.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教学档案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20xx,(7).

[2] 李晓红.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5) .

[3] 梁宪廷.加强制度建设的途径与原则[J].理论前沿,20xx,(6).

[4] [ZK(]刘芳.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研究初探[J].德州学院学报, 20xx,(3).

关于管理体系 篇四

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质量管理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由干现行环境监测工作覆盖的范围逐渐变广,为实际监测工作带来较多难题,加上实际监测中存在的质控手段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更使环境质量监测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因此,本文立足干当前环境监测现状,对监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干稳步发展的态势,包括城市化建设以及工业发展都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但这些成就背后出现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等问题也日益加剧,威胁整个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而实现和谐发展这一日标的关键在干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所以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极为重要。同时,为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涉及的数据更为精确,需做好相关管理体系的建设,使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得以有序进行。此外,建设与完善监测体系,也将所有相关机制、人员责任、质量控制指标等融人其中,能够确保监测水平与环境管理水平都趋干标准化。综合来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极为重要,是环境经济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 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弊端

尽管现在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给予较多重视,且相继发布较多相关管理办法,然而实际监测管理中,仍存在较多弊病,难以使环境监测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1 对环境质量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

关干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忽视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如过分采取行政干预措施,对监测工作中的数据进行随意修改与变更,导致监测机构实际监测工作有效性降低。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中相关的体制机制仍处干较为滞后的状态,监测与质量管理中存在部门职能交又问题。而且从质量体系上看,其在落实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实效性,无法真正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2.2 环境监测人员综合能力较差

目前,国内大多环境监测机构中,真正具备专业管理与质量管理的人才仍较为缺失,很难使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深人,加上机构不重视人员培训工作,使人员在综合技术能力、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素质方面都止步不前,无法保障质量管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另外,也有部分管理人员与监测人员在质量意识上不高,对干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更无从谈及做好质量监测工作。

2.3 质控手段的缺失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但实际监测中应用的质控技术都较为滞后,许多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难与监测技术相配套,制约质控手段的完善。加上监测过程中对干部分信息数据的精密性与完整性也难以得到保障,无法为质控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

2.4 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

对干当前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问题,需进行科学培训管理制度的构建,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环境监测机构可直接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构建,使人员能够在该环境下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或在培训过程中采取课堂讲授形式,将较为先进的监测操作技能与技术传授给监测人员。第二,坚持持证上岗的基本原则。由干当前环境监测中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所以需引人相应的考核机制,保证人员综合能力满足监测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才可上岗。除此之外,无论技术的应用或人员操作管理,都需依托干相应的监督工作,可考虑引人网络化管理方式,使相关监测任务如应急、环境污染等监测得以落实到位,且避免出现过多人员操作失误问题,有利干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际进行体系建设中,应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立足干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监测技术体系、量值溯源体系、质控指标体系以及培训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此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我国当前推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于管理体系 篇五

摘要:电力系统it服务中,通信部门的it服务占有主导地位。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紧跟电网建设步伐,通过提供品种繁多的it服务为电力系统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实现了对复杂电网的实时监控、科学调度,从而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文章就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结合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的特点对这一it服务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提出面向流程的it服务管理模式的方法和结论。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it服务管理 

 一、电力系统通信部门的it服务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展现层、功能层、数据层。通过对各种系统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现有软硬件环境、网络资源、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知识库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调配资源,切实解决了机构人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集成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i t 服务管理。

 二、典型处理流程

 it服务管理是一种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系统通信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此提出了it服务管理四个典型处理流程,下面分别从流程目的、功能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事件管理流程

 事件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在it引入以前,事件管理没有特定的流程,所有事件都通过通信故障专线通知到通信调度部门,然后由值班员派工单给检修班成员,并不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也没有技术层面的审核,因此故障派修单回单率一直很低,很多单据由于不具备执行条件而在班组和通信科之间来回推诿,降低了故障解决时间,也没有相关考核指标。wwW.0519news.cOm

 事件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事件通过运行单位填报、用户填报或者通信检修部门巡视发现填报,所有事件记录进系统,对于已经处理的缺陷只要补报即可。接着通信调度进行分类预判断并分派,确定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优先等级:如果是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小或无影响,则直接进行派单;如果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大,则要求检修部门先进行停服役申请,再进行事件处理。然后,检修部门消缺完毕后,由用户和通信调度分别进行消缺验收,判断是否已解决确定问题:如解决,则由检修班回单给通信科,则纳入审核管理或者填报缺陷归档,关闭记录;如没有解决,则纳入通信科审核管理继续诊断,纳入下一季度大修工程,必要时转省调、厂商和集成商、服务商等进行支持解决等。最后更新文档,必要时进行回顾,事件支持人员将根据管理要求定期产生相关报表。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设立的主要功能是已被列为问题的事件(一组或一个)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和建议永久性解决方案。其目的包括:(1)确保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2)确保问题分派了正确支持人员,提高解决率。(3)根据it资源情况分派问题优先级;(4)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5)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5)降低it支持成本;(6)提高通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名誉。(三)配置管理流程

 通信部门的所有资源都通过手工和电子配置管理是通过手工形式派发“电路(设备、线路)投入、改接单”,单据与实际资源状况出入较大。待单据完成后,由专人进行手动的资料更新和管理,而经常出现资料忘记更新或资料更新出错,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配置申请。接着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经配置管理经理审批后生成配置工单。配置工单由配置经理审核后进行工单派发,此时由于工单并未真正实施,配置资源处于预占状态。然后配置管理员根据班组回单进行完成确认,若确认完成,则将资源预占状态更改为运行状态;否则取消资源预占状态。并定期进行资源检查验证,流程回顾,每个一个季度由系统自动生成配置管理报告,据此可进行资源、预警等。

 (四)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流程将通过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步骤管理和控制所有对通信系统运行环境有影响的变更。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变更的正确评估,可以维护通信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确保变更和变更实施得到正确记录,并提供审核统计;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实施准备不当等原因出现的故障;提供一致性的变更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资源使用率(如未得到正确控制和授权的变更需要更多的后续资源);确保实施的变更不会超出预定的系统利用限值确保紧急变更请求得到快速实施。

 三、it服务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20xx 年初上线运行,截止到20xx年9 月30 日,it服务管理系统的配置项数据包括服务器、客户端设备、网络设备、变电站通信机房、变电站通信屏体信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 采集点以及其他各种设备信息,总计有36个分类、95000多条记录。自投运以来总共记录有效服务呼叫8546 条,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共关闭8492 条,完成比率达99 %。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固化了18 种处理流程及衡量标准、20项事件流程服务指标、10 项工作量考核指标、28种事件分类指标等可量化的i t运行维护指标, 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都分别设置了流程经理, 每个流程又明确了流程负责人,负责处理流程时限、效率和质量。i t 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观、可测、可控、可量化的工作环境, 工作量考核、系统风险识别、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 、人员技术能力等都可用“数字说话”。通过系统实施,事件处理更加高效, 变更管理更加规范、问题管理更加可控、it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it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管理手段。

 四、结语

 it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两 年的实践证明了it是一套科学的方。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应用成效显著,流程清晰, 责权分明, 运行维护内容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考核,运作模式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救火队式的管理,开始步入主动的有预案的it服务管理良性发展轨道。通过系统的实施,各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越来越好,问题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流程应用在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去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孙强,左天祖,.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3]左大机.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m].大学出版社,20xx.

 [4]it服务管理(it)的新气象[j].电子质量,20xx,(10).

关于管理体系 篇六

现金流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整个资金价值运动,涉及企业的每一方面,不仅仅局限于现金资产,现金管理是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金管理并不等同于现金流管理。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的一部分,它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所以现金流量管理必须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筹资活动现金流。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管理

就房地产企业而言,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有:销售房屋、出租房屋、发包工程。转让土地、征用土地、批租土地以及购买建筑材料、缴纳税款、支付利息等。其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主要产生于:销售房屋、出租房屋、转让土地、提供劳务、税费返还等;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主要产生于:发包工程、支付员工工资、征用土地、购买设备材料、支付营业税所得税等。[6]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管理主要包括日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管理、企业开发项目的现金流量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三个方面。

1. 日常现金流量管理

(1)现金流量的管理。现金流量包括流入量、流出来和净流量,其反映了企业现金盈余水平: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反之企业则面临着财务风险。[7]房地产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要对日常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有一定把握,计算出理论上净流量余额的理想值,编制现金收支计划、对日常现金流入流出量进行控制,加速流入,合理控制流出。

(2)现金流速的管理。现金流速是指现金投入到回笼的速度,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效率与流动资产的质量。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链长、转期速度慢的特点,而这些都不利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提高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加速资金循环,房地产企业要在:缩短建造交付时间、建立有效的现金流考核制度、加快房屋销售速度等方面不断加强。

(3)现金流程的管理。现金流程涉及了企业授权审批制度、职责分工、业务受理程序以及内部稽核制度等,反映了企业实现现金流动的程序。房地产企业由于财务关系较一般企业要复杂,因此企业更应该对各个流程进行优化升级,确保现金流能安全有限的进行循环。

2.企业开发项目的现金流量管理

(1)现金流量的预算。现金流量总预算更加着重于规划控制企业的宏观经营活动,从而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日常现金流量预算着重于合理安排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支付,保障企业现金流有条不紊、周而复始,从而保障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条件。房地产企业在每年年初,应编制资金预算计划,包括资金预算收入和资金预算支出两大部分内容。其中收入预算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销售房屋所得现金净增加额,支出预算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投资、支付税利所需的资金支出。

(2)现金收入的管理。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由销售房屋产品产生。因此现金收入管理的重点则应该放在提高企业销售变现能力,加强房屋市场反馈功能,制定房屋销售的最优方式,尽量按照社会需要的数量和质量来组织房屋建设和销售。另外由于房地产行业较特殊的销售方式,应收账款较之一般企业数额巨大,因此催收应收账款是加强现金收入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

(3)现金支付的管理。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支出主要由土地成本支出和建筑安装支出构成,加强土地购置款项和工程建筑款项的管理成为房地产企业现金支付管理的主要内容。[8]

(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管理

在房地产企业的运用过程中,资金扮演者极重要的角色,由于资金需求量大,为了维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筹资活动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显得意义重大。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多渠道、有效地筹集资金,构建良性资金链。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渠道单一,一般都会借助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的支撑,为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而这种情况下,一旦金融机构或者资本市场出现变动,资金链就很容易断开,使得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加剧。为此,房地产企业为了分散筹资风险、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率,务必要开发多渠道的筹资方式,选择最优筹资组合。[9]

筹资包括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而企业内部筹资方式也就是自有资金筹集,主要包括企业自有资金、其他速动资产和近期内可回收的应收款项等。自有资金具有无需支付利息的优势,当某一个开发项目的预计利润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时,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适时地投入自有资金。自有资金除了一部分存于银行的现金,还包括信用证、银行票据、股票和债券以及各种应收款项等。预售楼宇也是一种重要的内部筹资手段,一方面预售楼宇可以筹集到一部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可将一部分市场风险分担给客户。利用客户资金风险小、成本低,是最佳的负债经营方案,只要项目能按时交付使用,资金即可定期流入,也不必考虑负债偿还问题。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活动主要还是依靠外部筹资,且筹资渠道单一,主要还是借助银行信贷筹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依赖性过大,其实外部筹资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租赁、售后租回、上市(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各类信托资金、吸引外资、借助有经济实力的合作开发等等。在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自身特点以及项目特点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打开多种筹资渠道,尽可能降低筹资成本、合理安排用资时间,以保证企业资金投放需求。

参考文献:

[1] 田丹.abc房地产现金流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xx年.p19

[2] 郭宏炜.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问题[j].《现代商业》.20xx年11期.p154

[3] 于涛.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全面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年.p16

[4] 钟国英.如何完善房地产财务风险防范措施[j].《财会研究》.20xx年12期.p122-p123

[5] 许一.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量管理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xx年.p17

[6] 徐建林.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现金流量的管理与[j].《中华民居》.20xx年12月.p195-p196

[7] 陈蕊.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以云南铜业为例[j].《当代经济》.20xx年3月(上).p110-p112

[8] 黄毅.m房地产现金流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xx年.p33

[9] 丁国全.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管理措施[j].《合作与科技》.20xx年1月(上).p64-p65

关于管理体系 篇七

[摘 要] 建立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它能有利于保证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管理的有效的实施。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内的分块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同时,应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加快岗位评估系统的建立与推广,促进企业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战略

企业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像财务、质量、生产等管理一样,形成一个体系,才能确保其功能有效完整的发挥。因此,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内的分块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前提。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管理

(一)一个企业需要四类人力资源

1.企业家型的人才。企业家的定义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如,一个小学毕业的人,他只懂得做木匠,其他什么都不懂,但他敢于涉入电脑行业,去做一个他现在的能力根本达不到的领域,这样的人才就是企业家型的人才。这样的人做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想到的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用的人,那伯不认识,也要设法认识他,和他建立关系。这样的人具有企业家精神。

2.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可能他是一个博士毕业生,他知道这个技术怎么去研制,怎么去开发。他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成绩。这是他和企业家最大的区别。wwW.0519news.Com

3.专业技术人员。他是一个能够出色完成专业工作的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执行人员。

4.最后一类人员是最基层的、最具体的操作人员,包括辅助人员、工人等。

(二)确定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

确定时必须清楚,哪些是短期、长期的关键岗位,哪些人是关键人。这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就是关键人员并没有承担关键的岗位,但这种人很有潜质,也许这样的人是经理人才的后备人选,或者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那么从现在起就要重视他,对他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

(三)促进企业的变革和管理发展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应经常考虑一下,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什么,它会发展成什么,今后长期发展的挑战是什么。同时要不断去创新,开拓出新的项目,推动我们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四)将人力资源纳入到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规划中

1.发现、培养企业家继承人。国内做得好的大都经过一个新的领导人、新的企业家的开拓创造。但如何从核心领域拓展到相关领域,从1个亿发展到10个亿、50个亿,从中国做到世界,这就需要新的企业家,拥有企业家精神,能超脱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事业。

2.建立一种有计划的良好的内部培训、选拔机制,通过实践、通过工作来判断企业内部员工是否真正具有这种潜质,然后真正把他培养成企业的接班人。

3.建立强大的专业化职业经理人队伍。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全世界经济比较萧条,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外国,最初对中国市场估计非常乐观,投资很大,并做了很大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可能短期内有一个平缓的发展,所以,很多人才没有得到企业预期承诺的那种职位的机会。这对国内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契机。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去创造。

另外,对大学毕业生经理人的培养,也是外国通常采用的方法。如壳牌、联合利华、宝洁、英国烟草,这些大对大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培养计划,每年从毕业生中挑选,不是看专业,看的是潜能(管理潜能、领导潜能),通过一个特殊的培养计划,3-5年培养到一个经理层次。

4.应更多地培养自己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如广泛地、多渠道地招聘,并留住他。

5.大学生的招聘、培养、保留计划。大学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他们虽然没有特别的经验,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开拓性非常强,如果有一个好的培养计划,对企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要特别强调组织变革和管理发展

(一)组织发展全球化日趋加强

现在很多大企业已超越国界,甚至有人说在经济领域,世界的划分不是国家而是企业。企业跨越国界,可以回避国家的税收等政策,所以跨国性经营越来越强。但企业在跨文化、跨国管理时,尤其是注意组织的变革。

(二)组织之间的合并、重组、协作、参股时有发生

1997—1998年,全球制药、化工、电子、金融业等很多大都进行了重组合并。企业在重组合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是人员的变动和机构的调整。

(三)适应更迅猛的经营环境的变化

企业为需要更灵敏地、不断地自我调整,通过高层人员的变动、组织的变动甚至裁员来调整企业的适应性。所以,适应环境变化,最主要的方法是调整组织结构,系统地更新管理观念、领导方式,系统地创新管理模式、管理系统。

三、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经营战略

(一)加快岗位评估系统的建立与推广

岗位说明书和职务职称体系的匹配工作,会为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定级等提供第一手资料,因此,企业要有标准化的岗位说明书,这样,在进行选人、用人时,便会有据可依。

(二)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

在建立和推广岗位评估系统的同时,在整个绩效管理中,要强调怎样“管理绩效”,即最关键的是对过程的监控。年初对绩效目标进行计划,年终考评一个绩效结果,但年中期间的监控和管理是最重要的。作为绩效管理的基础,企业强调确定集体和个人绩效目标的重要性,并确立制定目标的art原则,要求管理人员根据团体和个人的年度目标,将其分解成数个具体的、可行的步骤来实现,即绩效目标必须是:详细的(s-specific)、

可衡量的(m-measurable)、可实现的(a-achievable)、适当并现实的(r-relevant&realistic)、与总体目标相一致、实际可达成的、有时限性的(t-timebound)、设定阶段目标及截止日期。

根据art原则,每个部门和员工在年初都有非常清晰的业绩指标和工作目标,通过这一岗位目标明确、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将薪酬、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合同续签或中止退聘、及其他涉及员工关系管理的工作,都与员工绩效挂起钩来。

(三)建立激励性的奖金制度

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把员工的收入水平与销售业绩挂起钩来,上不封顶,业绩越好,奖金越高。每人每月基本可以根据自身业绩的提升得到更多的收入,而不必等到年终考评时大家根据效益拿彼此相差不多的奖金。但是,这一制度也要考虑其他与业绩目标相关联的因素,如客户对分店员工的满意度。如有客户投诉或客户满意度不高,一定比例的奖金提成将被扣除。

(四)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而要实现永续经营,人才一定是永续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既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也能使员工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人才储备可从“储备干部”(应届生招聘培养)和中高层引进两方面开展,除了从内部选拔现有优秀人才之外,同时从外部适时引进高级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以丰富的人力储备。另外,通过储备干部培养计划,即高等院校举行职业发展讲座,吸引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培训,然后充实到各个岗位,此举可极大缓解业务高速扩展对人才的需求。

(五)建立培训体系

建立终身培训机制,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并投入资金予以保证。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可分为任职培训、升职培训、转职培训、最佳实践交流培训和各种专题培训。培训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有在岗技术培训;有专业知识培训,如英语培训、电脑培训;有企业文化培训,全面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另外,根据不同员工的潜能对管理人员进行领导艺术和管理技能培训,这些人将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总之,一个良好的培训体系,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必修课程,培训课程通过者,一旦有职位空缺,就有机会晋升。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理念上,大多数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更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员工的招聘到使用都当成企业战略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各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

关于管理体系 篇八

项目名称: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委托方(甲方):_________

咨询方(乙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一、咨询的目的和范围

1.甲方为提高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获得iso9001:xx、iso14001:19

9

6、gb/t28001:xx认证证书,特邀请乙方为其进行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咨询(以下简称为咨询)服务。

2.甲方综合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服务范围:_________。

3.甲方综合管理体系覆盖的人数:_________人。

二、建立综合管理体系选用的保证模式标准为:

gb/t19001:xxidtiso9001:xx

gb/t24001:xxidtiso14001:1996

gb/t28001:xx

三、甲方责任

1.最高领导者亲自安排、指挥、监督此项工作的开展;

2.积极为乙方提供企业的与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有关的管理和技术资料;

3.提供咨询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必备的生活及物质条件;

4.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专门负责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的管理工作,并抽调适当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综合管理体系办公室建立文件编写小组;

5.积极协助和支持乙方的各项咨询工作,按咨询计划和要求开展工作。

四、乙方责任

1.依据iso9001:xx/、iso14001:1996/、gb/t28001:xx系列标准要求,结合甲方的实际情况,指导甲方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其中包括:

a)指导甲方制订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工作的计划。

b)对甲方有关人员进行iso9001:xx/、iso14001:1996/、gb/t28001:xx系列标准的宣贯培训、内审员的培训、综合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培训。

c)指导甲方编写综合管理体系文件,确保文件符合iso9001:xx/、iso14001:1996/、gb/t28001:xx标准要求,并进行审改、定稿。

d)指导甲方完善有关支持性文件。

e)指导甲方制订综合管理体系试运行计划并指导实施。

f)指导并参加甲方进行的内部综合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派专家到甲方现场指导建立并完善综合管理体系;

3.指导甲方按综合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实施,使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在甲方申请认证审核前进行符合性审核,以使甲方的综合管理体系达到标准要求,具备获得认证的条件;

5.协助甲方向认证机构做好认证申请准备工作。

五、合同履行期限、地点

1.履行期限: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甲方通过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时结束。

2.履行地点:甲方所在地。

六、保密约定

1.甲方不得将此项合同的价格(咨询费)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

2.乙方不得将甲方经营、生产状况及技术信息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

a)此合同签订前乙方已了解的信息或乙方已公开的信息;

b)国家法律、法规有要求时。

七、咨询合格的验收和评价办法

依据甲、乙双方的责任,甲方的综合管理体系通过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审核,获得iso9001:xx、iso14001:19

9

6、gb/t28001:xx认证证书,即为咨询合格。

八、费用、支付方式及期限

1.费用:根据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咨询费的金额为币:_________元整,¥:_________元。

2.支付方式:甲方应将总体费用分二期支付给乙方:

a)合同签订后3日内,乙方第一次到甲方开始咨询工作时,甲方向乙方支付首批咨询费(50%):_________元整。

b)甲方综合管理体系通过现场审核、被宣布通过认证后3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剩余费用(50%):_________元整。

3.培训所须资料由甲方准备或由乙方提供(每套收取成本费_________元),内审员证书费_________元/人·证,以上两项费用由甲方在合同外另行支付。

4.甲方应承担乙方咨询人员、咨询管理人员为执行本合同,往返甲方现场的食宿费。

5.认证机构审核组在认证审核过程中发生的交通、食宿费用由甲方在上述费用外支付。

九、风险

1.因甲方原因无法开展或完成咨询认证工作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2.因乙方原因无法完成咨询认证工作或因乙方没有指导到位而导致甲方无法通过认证,乙方将不收取甲方任何费用,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3.因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损失经双方协商可延期本合同。

十、违约责任

1.在本合同签订后,乙方正式咨询工作前,如甲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甲方应承担乙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如乙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乙方应承担甲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

2.如甲方中途违约,导致乙方的咨询工作无法进行,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不必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甲方向乙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违约费;如乙方违约,则应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乙方向甲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误时费。

一、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

如有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并可签订补充条款规定,补充条款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二、本合同一式二份,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双方各存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附件

补充条款

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做好咨询后的服务工作,特拟定如下补充条款:

1、合同条款中第八条费用中已包含认证费。乙方负责帮助甲方推荐认证中心。

2、在甲方的大力配合下,乙方应保证甲方一次性通过认证。

3、认证机构的选择(选择的项目,请在□内打√)

国内□国外□

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全过程甲方均委托乙方全权代理,直至获证。

关于管理体系 篇九

关键词:高等学校 知识产权 管理体系

20xx年3月28日,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侵权屡见不鲜。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创新型大学的建立。所以,高度关注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知识产权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经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财产权利,更是一种能为人力所控制,并带来巨大财产性利益的经济资源。然而这种经济资源只有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知识产权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乃至国家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WWW.0519news.COm

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专利权的管理、商标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商业秘密的管理。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的工作阶段,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知识产权的维护及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获取,即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得。2.知识产权实施,即自有知识产权的商业性利用,以发放许可证、签署有关合同的形式授权他人使用自有知识产权。3.市场监控,即通过对相关市场的,确认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市场上是否存在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侵犯;本单位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失去获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已完成的有关项目是否存在侵权因素等。4.合同管理。这里的合同主要包括两类: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和其所在单位的合同,权利人与使用人、受让人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的签署与合同的保管、技术资料的检索等。5.有关法律事务与纠纷处理,即对涉及以上三方面的法律问题的处置与解决。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根据国家1999年4月8日发布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第三条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自由的科学园地,以其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不同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有其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对象的复杂性和权利主体的复杂性。高校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与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学术论文与著作、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著作成果,也有以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等形式的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这些智力成果的诞生,除了依赖于发明人的智力劳动外,还需要大笔的资金、设备的投人。而一项成果的产出,往往参与人众多,资金、设备的来源也多重,发明人之间、发明人与所在单位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

2.综合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各种不同学科及其相互组合,这就决定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必然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除了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当能够理解文、理、工、医、经、管等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是

多学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综合性的一方面表现。

3.非营利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利益,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则不同,其目标在于建立起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适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系,通过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和管理模式达到防止知识产权流失,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科研起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知识利用,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具有营利性质的。

二、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不足

调查已发生的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可知,专利权和高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下简称为“高校标记,’)最易引发各种争议和冲突。因此,对这两部分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下文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展开论述。

高校标记主要包括:高校的校名、校训、校徽、专用的图形或标志,以及一些与高校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非正式名称,如高校标志性景点、建筑名称、图案等。其中,校名又包括校名的全称、简称,中文、汉语拼音以及外文形式。近年来,侵犯高校标记的案件层出不穷,严重侵犯了高校的名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全国大部分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标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纷纷选择以申请注册商标的方式来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国高校申请注册商标时,选择类别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大部分高校只在有关教育培训和科研服务的41,42类进行注册。2.有的高校除了41,42类外,还会根据学校需要、办学特点、专业倾向,在和学校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学校的优势项目等方面有关的类别上进行注册,如清华大学在9,11,16,35,37,41,42,44等类别注册。3.有的高校则选择了45类的全类注册,如浙江大学、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郑州大学。呈现出明显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

同时,我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99年以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一直在2000件以下小幅度徘徊。2000年始,专利申请量呈明显递增趋势,20xx年达19921件,是1986年的18.83倍。(2j(p133)专利申请量的日益提高,不仅是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激励和强化所致。

首先,部分高校制定了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设立专利资助与奖励基金,用于资助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代理、奖励授权专利等。由学校委托代理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内发明专利,每项补贴代理费20xx)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补贴代理费500元,授权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4000元;由学校委托代理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外发明专利每项补贴1500元,授权国外发明专利每项奖励5000元。并规定在学校将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许可他人使用、技术人股或产业化的,从收人纳税后提取不高于60%的比例,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报酬。其次,目前很多学校都将教师、科技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其职称、晋级、奖励的重要指标,而各个高校之间也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教育质量、创新和科研成果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在审批、调拨科研经费时一般需要教师或科研人员出示其相关项目的专利申请文件。

从上述可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改善。

(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挂靠式和式。在挂靠式管理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般挂靠在科研成果主管机构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高校只对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简单的分工,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形式是分散的。而在模式下,高校设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由专业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只有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18.8%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6}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普遍采取的是挂靠式。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

作人员在兼顾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事宜下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人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全国性文件,仅有1999年《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20xx年科技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20xx、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三部。而全国10%的高校尚未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已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计不周全、不严密,更多的只是在重复一些法律条款,在智力成果的归属问题、专利的申请与维持、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还不完善,缺乏可行性,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各环节管理失衡

1.知识产权获得管理阶段

首先,在智力成果研究之初,缺乏调研,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劳动。专利文献是科研重要的参考资源。全世界每年出版的100多万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全世界95%的新发明、新技术,而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要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早5-10年。在研究工作的各环节,充分地利用专利文献有利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降低研究成本,减小风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立项、低水平研究,新技术开发成效低。

其次,在智力成果完成时,缺乏严格的制度调节,发明人优先发表论文导致智力成果丧失新颖性而无法申请专利。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业绩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专利问题。发明人投人巨大的智力劳动,申请专利所获得的收益却不如在不同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的奖励。投人和产出远远不能匹配,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申请专利需花费一笔不小的申请费,而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仅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失衡结果的发生。

最后,在申请专利时,利用我国专利审查制度的缺陷,进行重复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拆分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更换名称多次申请,或将同一成果用同一名称同时申请专.利和实用新型,更有甚者进行恶意申请、恶意抢注。这不仅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更致使我国专利审批和管理系统迟缓。

2.知识产权维护及应用管理阶段

首先,无效专利多。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专利权因提前终止而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因缴纳不起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认为专利市场前景不好的占37%。高校专利的维持费一般是由该项目的科研经费来维持,而该项目一旦完成,专利的维持就难以继续。对一些有前景但利益的体现需要一段时间的项目而言,如果因为缺乏维护资金而失效,导致其成为公有技术,就会造成高校财产的流失。

其次,专利实施率低。知识产权何以成为具有财产利益的经济资源,主要体现于知识产权的实施上。而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课题项目侧重理论研究,专利的核心技术比较粗糙,缺乏成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复杂的现场条件检验: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侧重于对知识产权的考核与评价,忽视知识产权的现实转化,高校的大多数专利只是阶段性成果,缺少二次开发。的成熟性,造成专利转化风险增大;还有一方面是专利转化机制的缺乏,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3.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失衡主要是指高校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目前,高校中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科技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时作

价过低;高校投资人股创办合资企业或对学校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知识产权往往不计价或评估价值偏低;在和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企业方因提供资金、设备等条件而获得知识产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

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作为权利人的高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明人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认为自己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应当归自己所有,可以随意支配。其二,缺乏对侵占高校知识产权行为的可实施的约束机制。其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长期存在“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发明人投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而只获得远小于投人的产出,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的奖励数额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线,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奖励的效果。大部分高校规定在专利实施后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利益分配较低,没有实现学校与发明人间利益的平衡。

三、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校应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努力探求解决之道,不断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一)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可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位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成为首要任务。首先,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广播、校报、校刊或在校内张贴宣传画册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基础性认识。其次,将知识产权纳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范围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的基础知识。再次,可开设知识产权法律的公开课或培训班,系统地传授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最后,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校园活动,扩大知识产权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纳人学校的普法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部师生员工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鉴于挂靠式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不足,高校应设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大学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决策机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学术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2名以上的专业人员或利用校外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完成此项工作。

高校也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强的规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如浙江大学制定有《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浙江大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专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落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措施

1.重视信息检索工作。首先,高校应严格课题项目申请审批工作,强制施加项目申请人信息检索的义务。要求项目申请人在提交的申请报告和阶段报告中附加信息检索报告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申请人的工作负担,但有益于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也有益于及时终止那些失去获得知识产权可能的项目,节约研究成本,降低风险。其次,高校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指导科研人员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工作。

2.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商标注册申请费和维持费、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维持等相关费用,以改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和无效专利多的问题。但对于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而言,这种资金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结合起来。高校可规定,在专利得到实施后,从专利实施的收益中抽取一定的比例金额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如,中南大学规定,专利使用费的10%进

人学校的专利基金,20%作为报酬直接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70%拨入相关科研课题的账户。专项基金的来源除了上述的专利实施收益外,还包括高校一定数额的经费拨款、有关部门的资助、社会公众的捐款、商标授权使用费等。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在科研人员评定职称、业绩考核时,较多考虑专利问题,并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转化实施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考量。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有助于扼制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给予发明人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人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对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以专利投资人股或以专利为基础成立的,可将报酬或奖励折算为的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发明人及有关人员依据其所持有的股份或出资份额获取收益。应注意的是,高校在制定奖励数额与奖励比例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易程度、所取得的成果、市场前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奖励金额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无法真正发挥激励的效果。

4.完善专利转化机制。首先,构建专利转化服务体系。设立一些为专利转化实施所需环节服务的中间机构和组织,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保险机构、服务机构等,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估高校知识产权,减小转化风险。其次,搭建专利转化平台,充分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交流会、技术博览会等,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互连接,为转化提供机遇。再次,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转化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的,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对知识产权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向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或是提供向金融机构的渠道或服务。

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使高校发挥创新园地的作用,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

注释:

①二次开发是指,根据生产者的设备、人员及市场反馈等情况,从加工工艺的制定、产品局部的小改小格到根据市场信息反馈对产品做出进一步改进。

论文网在线

关于管理体系 篇十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业是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与密切合作企业联合,对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一套具有显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毕业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完美对接。

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业主要课程

经济与企业管理,国际通用认证,传感与测量技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检测仪表,工程图学与机械CAD,电子技术基础,机电产品概论,机电产品价值

3、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电子、机械、建筑等)及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国际管理体系认证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有国际管理体系认证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满足企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培养要求

1、把握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团队的梯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2、培养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教学团队实力。

3、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或聘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教师;

4、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团队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4、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企、事业单位质量管理、质量审核、质量统计、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工作、认证咨询企业和认证的咨询、行政、业务等工作。

关于管理体系 篇十一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0 引言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现行标准体系中的主流体系,它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能起到重要作用[1]。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质量标准,iso9000等标准反映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过程要求,适用于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也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工具[2]。

 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中小企业属于生产性机构,而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决于四个方面的要素,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测量、与改进等。wWW.0519news.Com

 1.1 管理职责 管理职责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明确管理职责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1.1 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企业提出的质量方针,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所提供企业产品的等级;企业在质量方面的形象和信誉;企业产品质量的各项目标;在达到质量目标中所采取的措施;实施质量方针的管理人员的作用。

 1.1.2 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在制定时应考虑四个主要目的:实现消费者满意与职业标准一致;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回应消费者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1.1.3 确定企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职责和权限,是对企业员工在质量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所做的一些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必须与为达到服务质量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保持一致;同时,企业的质量职责,还意味着企业对客户的优质服务是以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的合作为基础。

 1.1.4 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质量评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在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等所做的正式评价。

 1.2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产品是在人即企业员工直接操作下所完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其中,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对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开展培训,对企业员工开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方面的教育,对新进员工开展质量意识的培训。

 其二是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员工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员工合作共事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作为沟通和有序作业的基础;对于企业外部,企业员工特别是与产品消费者直接交往的员工,在沟通联络方面应当具备适当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能与外部组织和代表紧密协作。

 其三是物质资源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一些基本物质资源,包括开展管理所需要的软硬设备如计算机、储存器和数据库等;开展管理必需的基础性条件,如网络系统和通讯设施;开展质量评定的设备和计算机专用软件等。

 1.3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可以用企业产品质量环来表示。企业产品质量环,是指从识别消费者的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模式,存在于整个企业管理和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包括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

 企业产品的质量直接受到上述三个过程的影响。在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中,企业员工要通过调查确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要求和期望,并与企业领导确认具备提供所需产品所要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质量要求与公开承诺。在新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要把新产品性能的内容转化为新产品规范及新产品提供和控制的规范,同时反映出企业本身的方案选择。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通过产品规范规定所提供的产品、规定用于生产产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质量控制规范规定评价和控制产品及产品生产特性的程序。

 1.4 测量、与改进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一个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以识别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适应这个要求,企业需要做测量、与改进工作,开展内部质量审核。目前,企业的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其审核对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各控制过程的职能工作。二是企业生产过程审核,一般是针对一个或一系列很具体的环节的审核。三是企业产品质量审核,这类审核的项目,可依据消费者的评价意见和生产过程控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来确定。这三种审核,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保证活动。

 2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

 一般说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了目标、机构、制度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小企业,也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确立目标、建立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2.1 确定合适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从理论上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应能参照国内外通行的先进水平加以制订。但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时应该因地制宜,追求质量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匹配和融合,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目标体系。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时,还必须确定:所明确的质量目标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转变为现实。

 2.2 建立专职质量管理领导机构 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比较小,但是也需要设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领导机构,使企业质量管理职能化[3]。这个机构需要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人物担任,并承担全面责任。质量管理体系有自己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才能够提出正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和措施,提供足够的质量文件和进行全面的质量记录,并实现质量的审核和质量工作的监督考核。

 2.3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为保证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对于中小企业,质量标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也应通过文字形式明确予以表达,印成手册发到每一位企业员工。通过责任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项程序以及每一个产品,都在质量管理制度的覆盖之下。         2.4 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依据。质量信息则是进行质量管理、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基础[4]。质量信息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活动,即产品质量环的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反映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要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必须建立一个沟通企业内、外的信息反馈系统,并规定各种信息,特别是质量信息的传递路线、方法和程序,形成有效的信息网,及时地收集企业内、外各种质量信息。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质量信息系统也应实现如下目标。一是质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过程;二是质量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三是产品、服务和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四是对质量体系能够部分实现远程审核和评价;五是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另外,从长远看,质量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和信息集成。

 2.5 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 对于中小企业,也需要企业领导和员工从意识深处来理解质量管理标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高度自觉地参与质量管理,树立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氛围。

 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通过教育活动,树立起“质量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质量是我们和顾客联络的钥匙”的经营思想[5]。管理层首先要对质量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企业命运结合,将质量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并以自己的行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员工。

 对于中小企业员工,也需要通过培训工作,比如加强对iso9000等标准的宣传贯彻,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依据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自觉地进行维护,真正形成质量文化的氛围,最大程度地维护已建立的质量体系。

 3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应在iso9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对全部的过程进行系统策划,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预期目的。对于中小企业,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般也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即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文件的编制,体系的实施和体系的完善。在实际的建设中,中小企业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来开展建设工作。

 3.1 确定核心领导者 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领导者应担任企业重要岗位领导职务,具备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企业实际状况与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想能够融会贯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可能直接关系到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成败。

 3.2 合理制定质量目标与指标 如前所述,对于中小企业,质量目标制定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合理性、可追求性、可测量性和经济性。中小企业不一定套用和搬用大型企业做法,按层次、按部门制定质量目标,而是结合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结合主要管理者的职能与责任,结合传统的考核指标,比如以年度指标等形式下达并由实际责任者负责执行。 

 3.3 保证资金的投入 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筹资能力差是个普遍现实问题,特别硬件装备如生产设备、工艺工装及检测设备投入方面不足。因此,中小型企业应积极筹措资金来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比如申报和地方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企业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集中有限资金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确保必需的资金投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增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3.4 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监控机制,是增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建立日常生产检查与集中性内审两者结合的监控机制,通过内审,进行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与日常管理结合的管理评审监控机制。事实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管理评审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是专职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也可以是领导层会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再比如,评审内容和评审结果也可灵活决定,不一定每次都要覆盖标准要求的所有内容,而是通过多次评审在年度内覆盖标准规定的内容。 

 4 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从确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到完成建设过程,到企业通过认证,也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开始[6]。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后,需要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不断的寻求自我改进,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持续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中小型企业要从自身需求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加强必要的资源建设和配置,不断增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看,质量管理体系也只是建立了一个质量基础,中小企业走专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及一体化管理体系道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中小型企业需要适应这个趋势,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增强应变能力,持续设计和优化其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中国标准出版社,20xx年.

[2]赵玉忠,何桢.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12).

[3]薄香芳.山西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19(5).

[4]宋松林.中外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5]梁瑞华.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创新探讨[j].南都学坛,20xx,29(1).

[6]李慧滨,张默.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mianfeilunwen/guanlilunwen/109477.html

《关于管理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