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规章制度 > 财务制度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二十篇

2022-03-30

财务制度】导语,我们大家所阅读的本篇共有101038文字,由凤玉峰细致改正之后,发表到都市文档在线!责任制指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并明确责任范围的管理制度。《----共和国----法》第一章第十四条:“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二十篇要是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摘要】本文讨论和了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国际上会计改革的趋势及原因。提出了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议和建立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设想。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权责发生制 会计和报告体系 改进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其中,单位预算会计又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会计。1997年,我国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制定并发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学校、测绘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1997年的预算会计改革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改革就其改革背景及作用而言,都非常相近,即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为会计等式的新模式。

自1998年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实行零基预算和部门预算;逐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积极推行采购制度等。改革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另外,从会计改革的趋势看,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较大差异,在执行中也暴露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wWw.0519news.COm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采购制度的实施,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尽管财政部已针对改革试点情况在预算会计制度中作了一些相应的修改,并制定了试点核算办法,但是,该办法仅适用于试点单位,不适用于地方财政和所属预算单位,目前,各地区均在开展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试点,如“集中核算”、“集中支付”等形式,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而试点办法又没有兼顾地方做法,不利于各地开展会计核算。

另外,由于尚未突破收付实现制基础,试点办法也不尽完善,例如,在采购材料物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材料物资已到,但发票账单未到;有的发票账单已到,但材料物资未到;有的可能采取一次付款方式;有的可能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等等。这样,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购入的资产?购入资产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总预算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财政支出?支出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财政支出,如果在年末时,采购已基本完成,但款项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购合同须扣留部分保证金,则在年末会形成财政资金结余,这种会计处理不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办法,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从表面上看,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上看,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因而,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但在“零基法”下,一切从“零”开始,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因此,编制“零基预算”,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使用预算资金、开展公务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许多事业单位如科研、高校、医院等单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股权投资。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建任务,项目竣工后再由建设单位移交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建造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记和反映,只有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予以登记。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三)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的债务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财政支出中只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但不能计提利息支出,的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在我国的一些西部地区,地方欠发工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应付未付的工资也没有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另外,一些地方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地反映的财务状况,夸大了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虚假平衡现象,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四)会计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够,缺乏完整的反映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告

自1998年以来,全国人大加大了对财政的监督,先后公布了1999、2000年度的财政审计报告,预算及相关信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均规定了相应的一套会计报表,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没有一套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级的资源、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服务,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因而造成预算会计仅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财政每年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是针对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不仅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自己也缺少了宏观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

二、改革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已成为国际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个国家的会计环境尽管体制不同、国情各异,但就会计采用的核算基础而言,都实行收付实现制。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西兰率先对会计进行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全面引入会计,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会计中实施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国家。澳大利亚紧跟其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也在会计中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此后,一场会计改革的浪潮在全世界迅速掀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各成员国家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权责发生制问题,到目前为止,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法国等超过半数的成员国已开始在会计中不同程度的引入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改革浪潮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专门成立国际公立单位委员会,研究制定公立单位会计准则。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开始提倡改革公共财政领域,并将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会计转变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各国在会计改革中的推进方式及实施范围等方面各有特点。就其推进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即对会计的核算基础直接由收付实现制改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其代表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

二是采用“分步到位”的方式,即:先由完全的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最后由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改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加拿大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三是采用“逐渐扩展”的方式,即:先是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收入、支出项目或对部分资产、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此后,再逐渐推广扩大。美国采用了这种方式,如:对联邦退休雇员的退休金中个人不能承担的部分,由部门按权责发生制方法确认成本;对直接贷款和贷款担保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等。

在改革的实施范围上,主要表现为会计与预算是否协调推进。也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在会计和预算上均采用权责发生制,即不仅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且对预算编制和报告也采用权责发生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这种做法保证了预算信息和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有利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和控制。同时,在预算编制中反映运营成本,将成本与绩效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促进了绩效管理。

二是在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在预算编制上对部分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加拿大。

三是在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但在预算编制上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美国、法国等。

在会计和预算上均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家,其在两者推进的具体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均先在会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然后在预算编制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如:新西兰在1989年提出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先在部分部门试点,然后再推广到所有部门,并在1993年编制了第一份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1994年,编制了第一份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澳大利亚自1994—1995财政年度开始,在联邦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计量基础,要求部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经审计过的财务会计报告,从1999—2000财政年度起,年度预算也引入权责发生制。英国于1995年决定采纳资源会计与预算,先在部门试行,1999—2000财政年度首次公布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计划于20xx—20xx财政年度首次公布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报告。

三、为什么许多国家纷纷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各国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各国在财务管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促使管理当局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方面走上改革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保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对经济干预不断深入,支出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支出需要,一些国家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财政赤字规模越来越大,负债居高不下,高负债又加重了的偿债压力;由于传统的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债务,会计信息缺乏透明度,导致社会公众对部门的信任度降低;另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不够,难以对部门及公立单位开展公务活动提供有关成本考核信息,不能够为改进行政管理、提高效率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为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国开始了研究、探索会计的改革思路。

(二)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客观上要求会计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了会计深刻的变改

在一些国家,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和控制,财政状况恶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从重新确定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职能和角色入手开始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有些国家对国有企业开始推行私有化政策,退出在竞争市场的商业活动;有些国家以提高决策质量和公共部门的效率为改革的主要目标,提出以“效绩管理”为框架,向“公共管理”迈进,在侧重结果和管理的同时,将责任和权力下放;有些国家对预算管理进行改革,细化部门预算,预算编制由过去的“投入法”改为“产出法”,强调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行政管理改革,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在会计中不仅要全面、完整地反映拥有的经济资源和承担的债务,还应能够核算和反映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情况,提供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而在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下,难以实现会计的新目标,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改革会计的计量和确认标准,才能提供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经济国际化推动了会计的国际化,并使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国际会计界的一大热点之一

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市场的发展,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反映在企业会计标准方面,也波及到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方面。由于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行为越来越多,如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间贷款、使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债权人越来越关注债务人(借款国家的)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鉴于各国的会计在采用的核算基础和确认标准方面缺乏可比性,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质量提出质疑。1996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专门成立公立单位委员会,现正致力于制定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其经费得到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开发项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助。公立单位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标准也走上了国际协调之路。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主席ianmackintosh先生介绍,“公立单位委员会的许多成员,包括一些现在正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编制财务报表的,都赞同部门采用权责发生制。”目前,该委员会“正在制定一整套核心的权责发生制下的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同时,根据许多成员的要求,还制订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轨的工作指南。”

四、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当前的财政预算管理和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如实施采购、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等改革措施后出现的新问题;二是涉及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及会计报告主体的总体框架问题,如完整反映资源、债务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我们认为,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应当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改革应分步推进。

(一)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几个关系

1 预算与会计的关系预算

与会计密切相关,会计能够为编制预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基础。特别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会计能够提供更加充分的、有用的信息,包括的各种资产如固定资产、投资、存货等,也包括的各种债务。其中,资产不仅反映取得成本,还反映其净值,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这些信息是采用“零基法”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如果以“产出法”编制预算,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会计还能提供有关成本及绩效考核指标,因此,没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就无法编制权责发生制的预算。

正因为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所以,在推进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方面,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实践是先从会计改革入手,经过几年的运行以后,才开始实施预算管理改革。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预算管理改革,预算会计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预算改革和预算会计改革的关系,鉴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相对于预算管理改革已经滞后,因此,改革预算会计已刻不容缓。

2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关系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都是会计的核算基础,只不过在权责发生制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全面。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不论是企业会计,还是会计,都没有绝对意义上采用一种核算或报告基础,例如,企业会计中早已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基础,但是,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有一张表称为“现金流量表”,该表并非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而是对有关账簿记录按收付实现制予以调整,提供各种现金流入、流出的会计信息。从我们了解的国外会计实践看,已在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抛弃收付实现制的有关信息,均有一张重要的报表,即“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便帮助作出合理的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反映全貌。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上讲,该表正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

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我们在认识上不能偏颇,不能一谈到权责发生制,就忽视了收付实现制的有关信息。

3 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惯例的关系

从国外的实践看,权责发生制基础在加强的资产和负债管理,控制财政风险,提高预算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比收付实现制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已成为国际上会计改革的一个新趋势。我国要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的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外差异较大,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经验,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

在制定我国的会计制度时,凡是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已经有规定的或已被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原则及核算方法,如果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不相矛盾,而且我国现行实务中已经存在该类业务的,则尽可能借鉴吸收,尽量少走弯路。凡是我国实务中特有的业务、特有的政策规定,则应立足国情,有针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

(二)预算会计改革应分步推进

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具体推进预算会计改革时,应分两步走。

第一步,对与当前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应抓紧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对于实施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后出现的新业务,如由于财政资金流向变化而引起的收入和支出的计量、确认问题,购入工程物资的计价问题等,应分别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做出相应的补充规定,在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选用上,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账簿记录已不能真实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应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为了适应编制部门预算的需要,应将固定资产购建业务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取折旧政策,真实反映各单位的资产存量及使用情况。

第二步,着手研究制定我国的会计体系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新制度后,可先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试行,视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开。

由于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适应范围过窄,会计对象主要是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难以全面核算和反映的经济资源占用及使用情况,也难以核算和反映的债务规模及偿债情况,所以,应对预算会计从整体框架上进行全面改革,研究制定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新制度后,为稳妥起见,可先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开。这种先试点再推开的做法,实施起来比较稳妥,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成功经验。

第二篇 “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一、“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准(h w 阿恩特,1997)。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特别是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由于gdp仅仅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它假定任何的货币交易都“增加”社会福利,但在交易过程中到底是增加社会财富和减少社会财富,它并不能加以辨识。因此,gdp中包括有损害发展的“虚数”部分,从而造成了它对发展的不真实表达;与此同时,它只反映了增长部分的“数量”,尚无法反映增长部分的“质量”(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从社会角度看,gdp将好的、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算在经济指标之中。例如,它把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例如犯罪、家庭解体等成本)均视为社会财富;它不能反映社会贫富悬殊所产生的分配不公平等发展瓶颈,即它不计总量增长过程中由于人际不公平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wwW.0519news.COM从环境角度看,它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由财富,不去考虑自然资源的逐渐稀缺性,也不去考虑如何解决资源的质量下降和耗竭性资源的枯竭等问题。所以,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的越多,其gdp增长也就越快;同时,它不能反映环境的缓冲能力下降,自净能力下降,抗逆能力下降,反而将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的收益也计入gdp之中,甚至将环境污染算成对经济的贡献。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其它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除在外。它把家务劳动、妇女生育、志愿者的贡献等非市场经济行为,部分地或完全地忽略,也未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貌;较低收入者,并不因为有较多的空闲时间,而提高它的价值,而高收入者,却没有休闲时间,并没有将这些时间算进去当成扣除所得的一项成本。上述表明,gdp作为测量国家财富指标的缺陷很多,并不能真正地表达全球或区域国家的发展。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其《世界资源报告》(1996~1997)中指出,1950~1997年,全世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值从5万亿美元增长到的29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但是与此同时,全球木材使用量增加了8倍,纸张消耗增加了6倍,鱼捕捞量增加了3倍,化石燃料增加了5 5倍。至于空气、水的污染,更是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报告》指出“不幸的事实是,随着经济增长仍在全世界的继续,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不但不能保持,并且有更快速度的恶化。”这使得世界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越来越紧张的关系。

如何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世界各国、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著名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在进行着艰辛的理论探索。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此指标被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1986年布伦特兰报告的思想先锋(goldsmith,1972);1972年托宾(james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economicwelfare)。他们主张应该把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进去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按此计算,美国从1940年到1968年,每年净经济福利所得,几乎只有gdp的一半。1968年以后,二者差距越来越大,每年净经济福利所得不及gdp的一半。1973年日本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nationalwelfare)。主要是将环境污染列入考虑之中。国家制定出每一项污染的允许标准,超过污染标准的,列出改善所需经费。这些改善经费必须从gdp中扣除。按此计算,日本当时虽然gdp年增长8 5%,但是扣除治污费用后,事实上只有5 8%的增长率。1989年卢佩托等(roberrepetoo)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domesticproduct)。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选择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印度尼西亚为研究对象,按他们设计的指标进行计算,印尼从1971年到1984年间,虽然gdp的增长率为7 1%,但是扣除由于因石油耗损、木材减少,以及由于伐木引起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后,实际增长只是4 8%。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戴利(hermandaly)和科布(johnb.cobb)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ndexofsustainableeconomicwelfare)。该指标考虑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如财富分配不公,失业率、犯罪率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加明晰地区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如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不能算作是对经济的贡献。按此计算,澳大利亚从1950年到1996年间,实际增长率只有官方公布gdp增长率的70%。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从而使“财富”概念超越了传统范式所赋予的内涵。“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大组要素构成(牛文元,1997),专家们公认“扩展的财富”比较客观、公正、科学地反应了世界各地区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国家拥有的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比的统一标尺。特别要指出的是世界银行所提出的“真实储蓄率”指标,它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判据。世界银行副行长塞拉杰尔汀说:“真实储蓄率既抓住了财富现实衡量的本质内涵,也着眼于用真实储蓄率的动态变化去衡量财富影响的长远后果。”1996年wackernagel等人提出了“生态印迹”度量指标(ecologicalfootprint)。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产土地面积。世界按60亿人口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仅为2 3hm2;地球承载能力1 8hm2。如果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建议,留出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以保护地球上其它3000万个物种的话,则人均生态足迹是2hm2。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承载力的30%,人类在耗竭自然资产存量。1997年constanza和lu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他们把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分为17种类型(世界资源研究所,1997),把全球生态系统共分20个生物群落区,由此,他们计算了“生态服务”价值与全球国民产生总值(gdp)之间比例关系(1∶1 18)。该指标体系的提出,对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二、我国“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从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81),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属于mps,即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

第三阶段(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sna核算体系(1968修订),该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但是由于sna核算体系所固有的缺陷性,即它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科技和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内在的、本质的相互关系,因此,以sna为基础,对sna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dp”(ggdp)为核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坚艰的任务。

第四阶段(1995~现在),sna国民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新的国民核算体系(1992修订)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seea与sna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seea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sna做了拓展,即将自然资源和环境作为资本使用的一部分考虑进去。就在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sna体系时,由、世界银行等五个国际组织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开始组织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国民核算专家对旧sna体系(1968)进行修订。从1995年开始,中国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核算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力求保持中国sna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数国家的sna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目前,国内从事国民核算体系问题研究的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

2)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资产负债(国民财富)核算的方式及核算途径的研究;

3)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生产帐户”(gdp)的生产方式方法及核算途径的研究;

4)关于“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核算理论、原则与方法的研究。

三、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模式及我国资源环境核算

1 资源环境实物核算。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核算,逐步建立资源核算帐户。挪威是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1981年挪威首次公布并出版了“自然资源核算”数据、报告和刊物。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研究报告。自然资源核算的目的是,提供最新的和质量较好的数据和信息,将自然资源开发计划与经济计划联系起来,促进资源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在挪威的自然资源帐户中,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一系列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芬兰按照挪威自然资源核算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法国的自然资源帐户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帐户。这些帐户描述并度量了环境资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其实物帐户类似于挪威的实物帐户。

2 资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seea)。1987年环境规划署与世界银行共同领导了研究项目———《把环境与资源问题纳入发展战略之中》。该研究的中心议题是探索如何实行环境核算,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初步确立了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1988年世界银行资深专家埃尔·塞阿弗(e l serafy)发表《合理计算从消耗自然资源中获取的收入》,提出收入的持续增长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只有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才能真正体现财富的增加质和量。1989年由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银行组建联合工作组,开始致力于自然环境/资源实物/货币核算可行性的检验,并设计出了一些替代性的宏观指标,以反应收入与生产的环境调节性和持续性(ahmad,e.l.serafyandlutz,1989)为了推动seea走向实践,seea的各部分作为专题在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尼亚、菲律宾等国家进行试点。而以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于这一基本思路,对其本国资源进行了核算(1991)。日本从1993年起对本国的seea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性研究,设计出较为完整的seea实例体系,给出了1985~1990年日本的“绿色gdp”。印尼也于1996年完成了本国1990~1993年的自然资源环境帐户核算,并初步完成了核算矩阵的构造及1990~1993年的实例估算。欧盟结合自身特点和各国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研制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欧盟统一模式。

3 中国资源环境核算及会计制度。我国早在1988年,由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该项目主要侧重于探索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与方法;1996———1999大学先后应用“投入产出表”基本原理,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中国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核算,该研究侧重于对“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国家环保局(1998)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小组(20xx),依据世界银行“扩展的财富”(即把财富扩展为四大资大资本: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思想、概念和计算方法,分别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进行了计算与,该研究主要侧重于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资产负债(国民财富)核算的方式、核算途径、以及实际操作的研究与实践。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对中国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国民财富的质量,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国家由此而制定的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生态补偿规则、企业成本核算、绿色税费额度、世贸绿色仲裁等,都要求会计制度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此进行统一的规范。在中国的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中,环境会计制度的引入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海因茨·沃尔夫岗·阿恩特 经济发展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 1997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科学出版社,1999

世界资源研究所 1996~1997世界资源报告(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0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科学出版社,2000

世界银行 1995世界发展报告(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牛文元 持续发展导论(m) :科学出版社,1997

第三篇 《企业会计制度》中几个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一、非货币易会计处理存在的缺陷及其修正方法

为遏制资本市场中利用资产置换粉饰利润的行为,《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回避了“公允价值”,由此带来非货币易会计处理以下缺陷:

1、《企业会计制度》认为,非货币易在不涉及补价情况下,均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货币易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在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易中,实际隐含着“所交易的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相等”这一命题,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可能等于、小于、大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等于公允价值情况下,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自然最为合理;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公允价值情况下,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也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但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情况下,仍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便有违谨慎性原则。进一步贯彻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制度》的特色之一,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就是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夸利润和资产。《企业会计制度》如此处理,是为了回避“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是回避不了的,因为一旦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在期末进行的各种“减值准备”计提,还得用“公允价值”这把尺子来衡量。

2、《企业会计制度》认为,非货币易若涉及收到补价,应当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wWW.0519news.CoM换出资产应确认的收益按下列公式计算:

应确认的收益=(1-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

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等于、小于公允价值情况下,上述处理方式合理可行。但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情况下,上述处理方式便显得不伦不类。因为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便会出现应确认收益为负值,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和应确认收益,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这一结果很难解释。尽管在修订后《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的一些补充说明中,也强调了在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情况下,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扣除补价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还是有违谨慎原则,况且在整个非货币易中尽力回避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忽然又冒出用公允价值计量,显得有些突兀。

笔者认为,非货币易毕竟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对“公允价值”应采用积极控制的办法,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中经常出现的利用资产置换粉饰利润的行为,应运用谨慎性原则,对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非货币易收益应尽量不予确认,对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非货币易损失则予以确认。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在进行非货币易核算时,均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

如果涉及补价,对于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收到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应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

二、资产全额减值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在《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四种资产全额减值会计处理中,存在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全额减值,使用的是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存货、无形资产全额减值,则是在冲销存货、无形资产账面余额和已提资产减值准备基础上,将存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两种会计处理截然不同,在理论上很难解释。

笔者认为,四种资产全额减值的会计处理,均应在冲销账面余额、已提资产减值准备基础上,将资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的方法。因为资产减值准备,是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的减值准备,而制度所涉及的四种资产全额减值,却不是一种“预计”和“可能”,而是一种事实。在四种资产全额减值中,应收款项由于涉及债务单位,所以在判断全额减值时,使用了“有确凿证据表明”这样的限制语;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为企业拥有或控制,从制度列示的全额减值内容,全额减值也是一项事实,而不是“预计”和“可能”。即使是一种“预计”和“可能”,企业的反应,也应是将其立刻处置,争取到一份收益,而不应只计提全额减值准备,静候资产全额减值事实的到来。

2、既然应收款项的全额减值,不必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而是用冲销的方法,那么制度中“坏账准备”下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一段文字可简化为: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该段文字中应收款项能全额计提和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内容可省略,因为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只有“有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或收回可能性不大”的应收款项,既然应收款项的全额减值使用了冲销的方法,而且在制度“坏账准备”科目下的其他段落已有表示,那么事实便是,所有坏账准备一般都不能全额计提。

另外,由于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一般不按单项计提,所以其冲销分录为,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应收款项的全额减值并不直接影响当期损益,而是通过期末补提坏账准备,再影响当期损益;若坏账准备能按单项计提,则应收款项全额减值的冲销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3、《企业会计制度》中,存货因毁损、全部陈旧过时、变质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时,虽使用了冲销后将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的方法,但其具体会计处理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认为,存货的全额减值应将其账面价值先转入“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更为合理,原因有二:一是存货全额减值有一责任认定的问题,存货账面价值不一定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转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其对应科目也不一定是“管理费用”,还有可能是“营业外支出”;二是按制度的表述,存货的全额减值,既可直接转入当期损益,也可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再转入当期损益,显得模棱两可,会给《企业会计制度》使用者带来不便,其会计处理方法应该统一。 

4、固定资产由于有形、无形损耗及毁损而全额减值,会计处理方法应由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改为在冲销账面余额和已提资产减值准备基础上,将剩余部分转入当期损益,并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因为,①制度中五种固定资产全额减值的情况,其性质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内容中报废、毁损性质相同。②固定资产全额减值,虽无转让价值,但有可能发生赔偿和清理费用,需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结算。

5、无形资产全额减值准备,虽使用了冲销账面余额后将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的方法,但有一点需要补充,即无形资产在全额减值前,可能已计提了部分减值准备,因此,无形资产全额减值的冲销分录中,应有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另外,无形资产全额减值,其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部分减值,其计提的减值准备也计入当期损益,应记入损益类中何一会计科目,值得商榷。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无形资产摊销也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固定资产出售的净额记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无形资产出售的净额也记入了“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但在资产全额减值的计提或冲销上,在资产部分减值的计提上,《企业会计制度》则出现了矛盾和前后不一:固定资产不管是全部还是部分减值,均记入“营业外支出”,无形资产则全部减值转入“管理费用”,部分减值记入“营业外支出”。

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全部减值,其账面价值应记入“营业外支出”,部分减值准备则应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无形资产全部减值,其账面价值应记入“营业外支出”,部分减值准备则应记入“管理费用”。原因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全额减值,其实质是报废和毁损,属于非常、偶然事件,应记入“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部分减值,其性质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属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应记入“管理费用”。或许有人会问,在建工程的部分减值准备为何记入了“营业外支出”?原因是,在建工程尚属在建还不是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自然应记入“营业外支出”。

三、接受捐赠会计处理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方法

对于接受现金捐赠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仅在“资本公积”科目中提及,借记现金类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科目。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需计交所得税,企业接受现金捐赠不需计交所得税,这显然违反公平一致原则,笔者认为:企业接受现金捐赠也应计交所得税。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时,将未来应交所得税先记入“递延税款”科目,当企业通过使用、推销或处置非现金资产,将非现金资产转化为货币性资产时,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计算交纳所得税。企业接受现金捐赠时,由于现金为货币性资产,应通过“应交税金”科目直接计算交纳所得税,会计处理可分为三种情况:若捐赠方已纳税,且捐赠双方税率一致,会计处理为,借记现金类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若捐赠方已纳税,但接受方税率高于捐赠方,会计处理为,借记现金类科目,按税率差异计算补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科目,按现金减去补交所得税后余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若捐赠方未纳税,会计处理为,借记现金类科目,按现金与现行税率计算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科目,按现金减去应交所得税后余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第四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笔者认为,这期间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

1.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工作整顿、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

由于、“四人帮”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当时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恢复和完善过去财务会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逐步得以恢复和改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便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贯彻执行党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此,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首先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改变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简化的片面性和不讲科学的偏向,对于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的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WWw.0519news.COm《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带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满足了企业健全会计核算规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通过上述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实施,使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走出了混乱状态,满足了当时强化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后,我国还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如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订,便其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

2.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努力开创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在财务会计工作领域,我国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日益完善。1982年到1987年之间,我国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一系列会计法规,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严格了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创了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 《折旧条例》)。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我国按照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对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有关规章制度中。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管理要求,难于对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实施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1985

年4月26日正式发布并实施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为了配合 《折旧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8年5月19日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折旧条例》的有关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折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规范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和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使用。

第二,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成本管理条例》)。建国以来,对于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国家规定了其成本开支范围和主要的费用开支标准,制定了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整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但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管理不严、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财经纪律松弛、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基础工作差、成本核算严重不实的问题也大量存在。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财政部从1981年开始就着手拟定《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4年3月5日,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于1985年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建设业、商业、金融业的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我国当时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制定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成本核算办法》。为了配合 《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6年12月23日制定发布了《成本核算办法》,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成本核算办法》的贯彻实施,规范和强化企业成本核算,提高了成本核算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成本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

3.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要求,制定实施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些企业的出现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其经营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大不相同,其会计核算的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大不相同。当时我国制定实施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其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难于适应其经营方式的要求。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以满足其会计核算的需要,规范其会计核算行为,保证其健康发展。

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1985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自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从该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来看,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它的制定与实施,开始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它实际上是我国对商品经济乃至于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进行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先导。

4.制定实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促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行

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股份制也悄然出现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之中。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延中实业等几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上市的上市公司。1992年初同志发表南巡谈话后,国有企业还先后在香港、纽约等地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境外上市。

为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及其会计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2年5月制定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重大事件。无论从该会计制度的内容,还是从其形式来看,这一会计制度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模式,是一次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由于这一会计制度发布实施于《企业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制定发布之前,实际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前奏,对于促进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会计核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部于1998年1月27日在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在按照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施行。

5.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实施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建国四十余年来,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主要是国家统一发布的、按各种所有制形式、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各部门所属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了规定。我国虽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会计制度模式已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第一,制定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实现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1992年11月如日经批准,财政部以财政部长令的形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经验和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如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

第二,制定发布行业会计制度,建立行业会计制度体系。我国传统企业会计制度,是按照所有制成份,分别不同的部门或行业设计制定的。此次会计制度改革在对既存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按照企业所属的行业设计制定会计制度的原则,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后,为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过程中,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自1994年起,我国先后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13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

6.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1992年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自1997年起,我国先后进行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与此相配套,按照上述财政、税收、外汇等体制改革实施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相配套的改革,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第一,配合新税制改革,制定实施新税制会计处理办法。从1997年开始,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税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流转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撤并和开征一些地方税种。为了配合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规范了企业税制改革的会计核算,根据有关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于1993年12月至1994年6月先后制定发布了新税制的会计核算办法,具体包括《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以及《关于资源税会计处理的规定》等新税制会计核算办法。这些会计处理规定的发布与实施,规范企业新税制的会计核算,保证和促进了新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配合外汇体制改革,改进外币业务核算办法。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扒对外汇管理体制作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决定。为适应外汇体制改革需要,规范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1994年2月制定发布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并于1994年7月2日制定发布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就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先后制定发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7.配合新修订《会计法》的实施,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行为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国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立法宗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以及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了特殊规定,新修订的《会计法》单设一章,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同时对公司、企业容易导致会计资料失真、失实的问题作了禁止性规定。

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于2000年6月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令第287号)(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门和机构的行为也作了规定;对重大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关联交易、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的投资活动等事项披露提出明确要求。

《条例》的发布和实施,要求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为落实《条例》的要求,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制定发布《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即存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条例》的要求,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二、对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评论

本人认为,从上述会计制度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二十多年基本上可以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自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到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第二阶段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到二十世纪末。

在第一阶段,我国首先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 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第二阶段,我国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二十多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笔者认为,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

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促进搞活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财税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业基金办法,实施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同时在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合这些财税改革措施的实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在具体改革内容上,包括会计平衡公式的改革、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会计报表体系的改革等方面,都大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上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在我国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为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此后进行的以增值税为主要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提供了基础保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对体制外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涉及商广的特征。传统的会计制度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之中,依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将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会计工作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表现在会计与财政税收的关系上,就是财政税收决定会计,会计制度直接以传统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为依据制定,为其贯彻执行服务。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采用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再推进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改革的进行。其表现则是通过会计制度中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改革的积累,达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基本改造;通过局部内容改革的积累,达到传统会计制度整体改革的目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制度明显特征就在于“三段平衡”、“专款专用”,强调会计核算为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服务。如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申,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将资金平衡表由原来的“三段平衡”,改为总额大平衡;会计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也根据当时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改进措施,虽然都是在末突破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

一大步。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如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种使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形式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会计核算的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为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通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3.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实现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逐步扩大,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中,我国经济已溶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会计国际化是其必然要求。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实现这一要求不可能一中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国在对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采用了逐步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做法,首先对部分新经济业务直接采用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处理,如期货、租赁等经济业务,直接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制定我国相应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其次对于常规的经济业务,则是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采取分步渐进方式对其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改革,逐步缩小直至消除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如对应收账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不考虑其坏账核算问题的,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改革中的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备抵法核算其坏账,但对其具体计提比例作了规定;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则允许其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最后,在整体上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在1993年进行的会计制度改革中,我国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了会计平衡公式,改革了会计报表体系,便我国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我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为国际会计委员会的成员后,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大趋势,我国陆续发布并实施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的具体准则,同时对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第五篇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思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摘 要:

在回顾我国现有企业会计法律体系的形成历史并对其格局进行深入的基础上,本文面对加入wto后所必然引起的国际化大趋势、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就其对我国现有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造成的影响、冲击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企业会计 法律体系 核算模式 国际化 网络经济 公司制 职业道德

正文: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振宇 段凤霞

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基本上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然而,加入wto后所必然导致的国际化大趋势、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均会对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法律体系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在认清不足的前提下,展望与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从而在完善市场机制、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对会计工作的共性要求方面,发挥出会计法律体系自身的作用。

一、 现有会计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及格局

(一)、现有会计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标志着我们党和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国首先意识到了会计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不完整给会计工作与经济改革造成和带来的不适应性。www.0519news.Com全国人大随即着手开始起草《会计法》,1985年1月,我国第一部《会计法》经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实施,它表明了会计法制建设的重大突破;1990年12月,第七十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会计师条例》。1992年11月,经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并里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为“两则两制”的颁布与实施)。1992——1993年间,一系列的重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掀起了我国会计改革的。“两则两制”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主要体现在:设立与统一规划了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两则两制”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的财务会计的行业基础。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以后,1993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会计法》

进行了必要的修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会计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会计法》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的问题,特别是面对wto的加入以及我国企业境外股票发行等新问题时,我国会计工作同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适应性,同国际惯例的差异及不可对接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企业会计的国际化协调,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共性要求已非常的迫切。同时,公众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程度远高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便被提到了意识日程上来,尤其是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及证券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而增加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又于98年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收入投资等七个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时至今日,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时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之一,财务会计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不能满足与国际经济接纳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早在95年10月,针对当时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1996年4月发布了《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整顿的重点和提高会计质量的措施。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改革会计法规的具体要求: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通过改进加强经济核算,堵塞各种漏洞,把加强管理与反腐倡廉结合起来。所有的这一切充分表明,又一次会计改革的风暴来临的条件已经充分形成,里程碑性的会计改革即将到来。终于,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中华共和国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规定的指导思想在于会计制度的标准应当统一,作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应制定统一的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会计核算标准。随后,于2000年6月21日,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作为实施《会计法》的配套法规。它在两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一是对广大会计要素作了重新定义,二是不仅规范了编制报表的行为,而且还规范了财务会计报告 索要者的行为。六大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为后一步的会计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会计改革不能停止、不能倒退,我们今后制定的会计核算标准必须严格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规范。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xx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试行,条件成熟时将全面推广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是贯彻实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步骤,也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即实现并完成了向国家制度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的会计管理模式的转变与飞跃。同时,《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也标志着我过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二次质的飞跃与改革,国家统一的,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集财务会计于一体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会计核算标准已得到最终确立。如果说“两则两制”使我国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那么,《企业会计制度》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二)、现有会计法律体系的格局

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实施为标志,我国会计法规建设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

纵向,我国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律,主要是指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是从事会计工作、制定其他各种会计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目的,会计管理权根、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对会计法律责任作了详细规定。

第二个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由规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主要有《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以及刚颁布实施的与会计法相配套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

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由《会计法》授权、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规范。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等。

横向来看,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等,它们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会计监督方面的法规,主要包括了《会计监督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等;三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方面的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四是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规,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

二、现有企业会计法律体系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认真对待和准确把握企业会计核算法规在当前所面临的适用性问题。

会计核算制度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保障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核算补充规定等。但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不一致的,有的适用于所有企业,如现金流量表准则、收入准则;而有的只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如投资准则;有的虽规定目前适用于股份制企业,但又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如《企业会计制度》。面对众多的会计核算制度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会计人员如何准确地寻找和运用适用于自身企业情况的核算制度与法规,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应依据所在企业的具体情况确认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是: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试行,并且鼓励其他非国有企业先行实施;其后,再由所有企业实施。所以,企业首先应明确自身是否为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是,当然应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如果不是,则应根据会计部门的实际情况,如会计人员素质、管理要求、计提各项准备金的承受能力等,由决策层决定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国有企业如决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还要报请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

其次,依据所在企业的性质,确认所要执行的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往往分为适用于所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大类。已经发布的13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投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收入等6个准则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具体准则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最后,依据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会计政策,建立会计帐簿体系。即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及《行业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另外,企业还应仔细研究财政部制定的各种作为会计制度或准则补充内容的暂行办法及补充规定,并关注其适用性。

2、广泛推行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应以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具备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

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必将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滥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来蓄意调节利润,从而人为造成不同会计期间的损益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既是具有代表性的、潜在危机的表现所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解决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处理好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和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之间的关系,包括董事会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监督约束经理人员。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则必然难以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一般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的机构设置不全或职责不到位,具体则体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如果是政企不分则企业没有自和性,自然就很难依法进行会计核算;若是产权不清,投资主体缺位,不知谁对企业资产负责,没有人关心公司的经营,也就无人真正关心是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如果企业内部分工不明,从而导致责任不清,没有相互制约和监督,实事上也很难依法进行会计核算。而内部控制是通过企业内部部门和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联系、协助、监督和制衡,并进而促成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既可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又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使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全力以赴地开拓市场。可见,只有企业建立了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把责任真正明确到人,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公司、企业、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3、做为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整体内容一部分的各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应及时。

现行实施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对金融保险业和小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共性业务的操作原则及内容的规范,既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所进行的规范。因而,在此基础上,就针对各行业企业来讲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办法而言,应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整体而需要尽快加以明确和发布。这方面的工作目前仍未到位。

由于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会计核算区别主要体现在成本构成不同、相应的收入核算不同,因此,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个性业务,只有采取拟订相应各个行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方式来解决,既及时特殊行业业务的专业核算办法,如工交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商品购、销、存核算办法,进出口业务核算办法,房地产商品开发业务核算办法,体育产业公司(职业俱乐部)业务核算办法等。这些均是进一步完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后续工作,需下大力气来认真完成。

另外,新制订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xx年11月发布并于20xx年1月1日暂时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以后,全国统一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问题,应在引导建立条理完备、实施良好的经济管理体系特别是建立民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方面,积极有效和稳妥地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从而为确立完备的、国家统一的、集财务会计于一体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而铺平道路。

4、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时应注重其内容的前瞻性。

信息化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发展与运用,尤其是网络财务或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必将对现行的一系列会计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及时。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增加其内容的前瞻性。未来会计将是一种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网络会计,它不仅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同时也以全球化、国际化为形态。在网络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字力与营销力、企划力和形象力一样,将成为工商企业提高未来竞争力的决定性内容。因此,在全新的会计核算背景及平台下,过去或现在适用的某些核算原则、方法和观念、势必受到挑战,因为,同无数事实已证明了的规律一样,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技术,其理论与实务总是建立在会计环境基础上的。当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一方面,能迅速适应配套需要的敏捷制造方式,即以“零库存”为特征的适时生产与管理系统——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分散于各地的不同市场将联成一个整体,在一个超越了时间限制的、全天候的交易循环体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各种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公允价格信息。在信息传播速度有了新的衡量标准后,这一切都使得会计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属性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可能,进而为提高会计信息同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提供了前提,使得现行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属性受到了挑战。例如,在现实会计实务的处理中,如果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某种软件商品的产品成本,一般是把商品化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以及维持其产品基本功能所需费用作为资产计列,并在预计销售数量的基础上,将成本分摊入产品中去。这一符合了传统财务会计原则的操作过程,虽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性,有利于消除财富分配中的主观因素,但按历史成本来计量数字资产,或运用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虚拟企业运行过程,其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将大为降低。将计算机软件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的有形资产非常有限,且在会计上的账面资产也很小。根本看不到有形的而且是大规模的生产车间、原材料消耗及产品,往往只是每人拥有一个工作间、一把椅子、几台电脑。但他们创造的价值却难以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去计算,因此,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虚拟企业环境中,会计假设(包括主体、持续经营、分期、货币计量)、会计组织、成本计算方法等均面临新的选择。同时,网络信息经济的发展,将使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并对企业实现其竞争优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确认与计量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而现行会计制度是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为主体,以现实交易价格为核算基础来构建内容框架的。因此,对无形资产的反映和披露也因循有形资产的提示方式来进行。但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往往缺乏现实的交易价格而无法有效、及时、合理地加以确认计量,只能采用获取该无形资产时所发生的成本来予以表示,这便导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格将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导致企业的价值无法得到恰当的反映。如果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必要性必将受到质疑。

此外,账务报表的呈报范围、时间和形式亦将产生根本性的调整与变革。信息披露方式的革新与效率的提高亦应在网络经济时代受到重视。同时,基于网络财务中出现的新内容,如新的会计凭证形式:电子订单、电子发票等电子单据;新的会计核算方式:网上采购核算、网上销售核算、网上对账与结算等,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会计法》要求的、网络新环境下的会计制度核算管理体系,完善基于网络财务表现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特点上的法律制度条文。

5、重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加强是确保会计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反映与计量经济活动的会计工作是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经济能否发展、经济增长的预期能否实现,会计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只是一个方面,而确保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行,并真正地发挥出自身的效能,需有二个条件:一是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会计工作首先是一门技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并不是什么人随便都可以去做。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必须具有专门的资格。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会计行业更应如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像重视驾驶员持照驾车一样,重视会计人员的资格问题。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也将危及社会经济秩序和安全。核发会计资格证书制度必须进一步的规范与完善,必须以系统化学习且完成实践操作训练为前提,必须以会计专业化为前提,而不能实施“相关性”的学科也予以核发资格的宽口径政策。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古人说的好:“厚德载物”。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直接的效果是向市场环境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行为成为人们所公认的耻辱行径,而长远的成效则是人们对市场及经济发展的前景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决策成本的降低。试想,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这种基本道德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股东的远离,是市场无情的抛弃,德失而物亦失。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在运行机制上确保结果不偏离基本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是加强外部监督,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规,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上下功夫。

6、进一步的明确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税法与财务制度的相互关系。

首先,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应并存,共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自1997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数量也只有13个,尚未构成完整会计规范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是不够的,与之不同的是,会计核算制度则比较系统,将经济业务的核算直接指向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符合多数财会人员的阅读习惯,操作性强。从已发布的会计准则来看,无论从结构体例,还是从会计政策的阐述方式,均 与国际惯例相似,且对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所披露的规定比较系统和完整。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相互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制度应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保持一致性,即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是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应继续保持原有的结合会计科目的使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的做法,而不是将会计核算制度变成简单的会计科目汇总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

其次,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关系。会计核算制度为税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会计资料,是纳税的主要依据。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减少调整事项,以便于企业纳税。但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目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必将会导致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是国际惯例。例如,会计核算制度要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如损益,而税法一般情况下对于未发生的资产损失不允许在应纳所得额前予以扣除,对于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国际上一般却要用纳税调整的方法进行处理,我国也应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

最后,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制度是为强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制定的,与企业所在的国家的所有制相关。随着我国企业公司化改造粒度的加大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相应的国家财务制度内容,也将作较大的调整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所包括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内容,将由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

参考文献:

1、 中华共和国会计法 电视广播讲座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4

2、 企业会计制度 20xx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xx、2

2、 企业会计准则20xx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xx、7

4、 具体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xx、4

5、 袁小勇等 会计制度转轨实务与帐户衔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xx、5

6、 包晓闻等 电子商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3

7、 李翔 电子商务概论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xx、3

8、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4

9、 扬纪琬等 经济大词典—会计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10、葛家澍等 会计大典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11、汤云为等 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12、 许永斌我国电算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的理论基础 会计研究 1996(11)

13、许永斌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会计研究 ,2000(8)

14、薛云奎 会计大趋势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5、从锡印 道德建设还需要什么 经济日报 ,20xx、10、24

第六篇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研究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一、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意义

(一)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率的需要

一般而言,学校的财务管理多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二级学院因在财务管理上缺少自而很少有财务管理观念。因此,应当在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等原则基础之上,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二级财务管都市文档在线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促使二级学院树立科学理财、经费使用责任承担意识,通过合理地调配现有资金,才能将有限的资产用在刀刃上。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学校的经济运行总量在不断的扩大,并将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在这种形势下,二级院系逐渐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与宏观调控之下相对比较的财务核算机构,并享有着较大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事务管理权。传统的财务集中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因此,建立以二级院系为主体,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成为社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是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必然要求

目前来看,高校除要按照规定建立和完善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制之外,还要按照校内管理层的特点,分别建立财务处长及二级院系负责人等数个层次的经济责任制。通过各级之间的相关管理和监督,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作为相对比较的机构,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并非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实质性的义务,他们应承担与财物管理权相对应的经济责任,二级院系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严格按照规定行使权利,而且还要按规定履行相应的责任,从而保障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WWw.0519news.Com

二、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岗位

据调查显示,虽然各大院校的一级财务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欠缺的地方,因此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由于经济责任制度、监控制度以及创收管理制度等都比较欠缺,因此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非常乏力。

(二)财务预算编制与管理缺乏科学性

一般而言,高校会根据年度经费的总额,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配经费,在此过程中很难照顾到院系自身的特点。这种现象会导致财务预算的内容不实,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强,最终造成资金激励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三)管理职责缺位、缺少考核评价机制

虽然高校院系制定了一些经费管理办法,但终因制度不健全而无法落实其权责。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务,目前我国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预算,并没有建立财务考核与评价机制,导致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隐患。

三、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根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组织架构,构建财务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学校要成立财务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协调和处理好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高校应以财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契机,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体系。首先,要不断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中宏观组织架构的建设,从而保证高校在宏观上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财务领导小组以及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建设,从而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其次,要不断加强微观方面的财务管理组织建设,以完善高校财务部门功能为落脚点,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的组织建设。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机构的设置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学校日常的财务工作需要,其功能较为单一。由此可见,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当增加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尤其是资源筹划和资本运营方面的职能,加大人才的引进。

(二)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

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

转贴于都市文档在线 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由此可见,这一规定中并没有对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因此高校二级院系的领导只是在财务管理的权利,却没有实质义务,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制没有真正的落实。都市文档在线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权责结合,并强调财力集中、财权下放,进一步明确高校二级院系领导及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三)建立院系二级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推进财务预算管理是执行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建立高校系院二级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明确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高校的整体财务预算应当以各院系的预算为基础,并根据各院系的财务预算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其次,要加强预算控制。它不仅要求对指标执行情况加强控制,而且各院系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层层把关,实时对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和研究。通过这一活动,将实际情况与计划指标相比较,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保证改进措施的针对性和可靠性。

四、结语

在高校中推行二级财务管理机制,对高校二级院系的发展非常有利,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转贴于都市文档在线

第七篇 完善我国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探讨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摘要: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中一项重大的课题。在社会经济体制对会计管理制度的客观要求下,我国的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取得重大的成效。本文在了解完善有经营权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意义的基础之上,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工作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管理制度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会计管理制度 问题 现状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存在不够健全、不够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工作上,由于管理的不合理,各个环节无法得到兼顾,导致了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有的单位还未有正规的财会部门,相关出纳、会计以及审核等工作,均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作人员负责,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事业单位会计稽核、财务清算、成本核算以及财务收支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残缺不全,制度的存在也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实际工作上未得到真正的落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力越来越激烈,部分单位也已经认识到会计管理工作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但仅仅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以及个别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无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必须把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作为一项系统的全面的重大工作来完成。以下,笔者首先从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意义入手,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意义

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具体体现。www.0519news.Com其保证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成为大势所需。由于一些连续的具体会计准则,受到自身固有概括性、可选择性以及抽象性等特征的约束,为适应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其主要规范内容跨度大,使得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应用相关的会计政策时,选择性比较大,进而造成会计人员行为普遍存在随意性的现象。因而,事业单位必须在具体会计准则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求的会计管理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规范化进行。

(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制度的需要

我国为了规范会计工作,连续发布一系列的会计法律、法规,这是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这些法律法规仅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而对于以会计为主体的行业财务制度其也只能是对不同行业行使调控手段的体现,难以解决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问题。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相关会计法律在不同单位的具体化,能使国家有关的会计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主要的保障。

三、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现状问题

(一)缺乏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了解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家长制管理的现象,忽视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未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有的甚至对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存要在认识误区。认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仅仅是以大量的文件、手册以及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是对单位成本、员工安全性以及企业领导的权限的一种控制;认为开展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增设岗位,会造成成本上升,资金浪费。总体上,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控制弱化。

(二)财务会计的处理程序不规范

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作出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这要涉及到以下几点:(1)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以及传递程序。(2)会计科目的设置及使用。(3)会计账簿的管理及使用。(4)会计核算预算方法。(5)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及要求。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决策权非常集中,这种管理模式必将对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单位部门的权责不清晰,财务管理混乱无序等,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严重受阻。

(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扩大化

据调查发现,目前,多数有经营权的事业单位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并未真实地体现单位的生产活动所使用的财务情况。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虚构经济业务等现象,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可以掩盖一些潜在的危险,对利润指标和会计数据以及关联方交易、置换资产等方法随意调节,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化扩大化,不利于落实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探讨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制度的建立健全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体现,我国的事业单位要切实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要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成为单位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点,会计信息必须是对事业单位决策的反映。第二点,事业单位必须为社会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来看,多数事业单位都未做好。究其原因在于,单位领导的认识度不高,对相关的财经纪律不了解或者是刻意淡化,从更深次,主要归结到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问题。因而,事业单位必须通过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国情的事业单位制度,使事业单位的产权清晰明确,权责清楚明了,管理科学规范,引导事业单位领导者以及决策者的行为。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的监管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使用非常广泛,使用者类型复杂,因此,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监管以及对制假造假的信息使用者的惩罚,仅仅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依靠以及社会一同监督。首先,从方面来看,必须要强化的监督职能,的监督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工作。我国应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以审计、金融的监督作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明确每种监督主体的权责,定期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审查会议,以审查事业单位方面的会计管理工作是否完善到位,会计人员的会行为是否规范,会计内部的监控是否建立健全等等,总体上,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其次,从社会方面来看,要强化社会对会计的监督,主要强化会计事务所的审核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体制上提倡会计行业以“诚信”为核心,展开会计管理工作。

(三)强化事业单位内外的会计监管

事业单位要加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就要强化对内部、外部的会计监督。首先,从内部监督来看,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就要加强内部的会计工作监督的检查制度,以此增强会计工作的质量。事业单位可以从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入手,明确事业单位各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权责权限、纪律要求以及工作规程保证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意志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有所体现,按照各项会计事物的办理规则、程序进行,严格控制违法行为的发生,进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其次,从外部监督来看,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就要加强利用外部监督的手段,对单位施加适当的压力,使事业单位能够在外部压力下自行转换为发展动力,促进事业单位完善内部会计管制度。

(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养,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

职务分离与适时的轮换工作岗位,这些措施能使会计内控工作的开展,但是重视会计人员的素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各事业单位可采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来促使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是执行会计管理工作的主体,会计业务人员只有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充电及更新,进而更好的投身会计工作中,有利于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完善我国会计管理制度,必须在充分认识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提出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宋世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j].财经,20xx,(8)

[2]张萍.对会计管理体制新模式和发展规律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 , 20xx,(8)

[3]杨帆.会计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环境[j].市计与理财,20xx,(12)

[4]孟庆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当代经济,20xx,(18)

第八篇 浅谈周朝会计管理制度与现代会计管理制度的比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摘要:学习历史,通过与历史进行比较,有助于汲取古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为现今的实际工作服务。本文了古代官厅会计管理制度,特别是周朝会计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还有国库管理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周代;财计官制;会计管理制度;国库

1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比较

会计管理制度是对会计活动的规范,当然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出现了基本的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官厅会计制,而其中以周朝的财计官制最具代表性。

《周礼》一书中也曾对周朝的财计官制进行的记录:周王之下设六卿,天官之长大宰为六卿之长总揽王朝政务大权,包括采集筹划,组织与管理。下设两大职能部门。即是说,周朝的会计管理主要是两大部门,一个是会计组织部门,一个是国库组织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总负责人是大宰,即是天官。相当于企业的财务经理,接受周王的监督管理。

会计组织部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围绕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设最高长官是司会,类似于现代企业的财务主管。他的主要职能有三个:一是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会计报告,供大宰理财使用,接受周王检查。在企业中,财务主管总管公司会计、报表、预算工作,定期将自己的各项工作及下级部门工作以书面的形式向总经理报告,同时领导会计部门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供股东以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WwW.0519news.Com二是通过定期钩考,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凡财用必管,凡会计必揽。而财务主管则是负责财务部门的运行,负责制定和管理税收政策方案及程序,制定公司利润计划、资本投资、财务规划、销售前景、开支预算或成本标准,这点也是相似的。三是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将此数据作为考核赋税征收的依据。这是与现代财务主管职能的不同之处。因为古代要按人头征税,而司会此时相当于人口统计人员,向国家提供土地面积,农作物和人口数量,以作为征税依据。

在司会下面又设了四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会计一职,管理会计核算。而职内、职岁、职币这三个职位则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出纳一职,即主要负责现金业务。而与现今出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将出纳一职一分为三,也就是分工更细,其中职内是负责现金的流入,职内负责现金的流出,职币则负责现金的余额。职内、职币、职货负责的事务时整个国家的,事关重大,再加上当时没有计算机,经济业务的记录,确认,计量等的速度当然不能与今天的相提并论,分工的细化在当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2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今国库管理制度比较

2.1会计组织部门的比较

当然以上我们只是将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与现今企业的会计组织体系进行了比较粗略的比较,其实在我们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体制中,也有一些与其相似的地方。我国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模式:①围绕企业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三种会计管理模式,它们分别是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查特派员制;②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两种会计管理模式,他们分别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其中,财务总监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会计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向管辖的国有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根据授权,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这与企业的会计主管相似,也与周朝的司会工作职能相似。

2.2国库组织部门的比较

除会计组织部门外,周朝还设有另一个管理财务工作的部门,即国库组织部门。相当于企业的物资保管系统以及的国库。在周朝的国库组织部门中最高长官为小宰,与司会平级,掌握预算,相当于企业中的预算管理部门。国库的具体领导官员为大府,也属于天官系统。,级别小于小宰。大府的职责有四个:一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收入,二是统领各库长官,三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支出,四是岁终组织总考国库财物入出,向上报告考核结果。在大府之下,分仓设官专库管理,即不同物品放入不同仓库管理,不同仓库由不同人员管理,同样也是分工明确。而现代国库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财政国库是财政部门受委托、代表履行职能的一种体现;第二,财政国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库资金收支操作,而是一系列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第三,财政国库重在控制预算执行,要保证财政资金收支严格按照部门预算规定执行;第四,财政部门要对资产和负债实施管理,要提高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接受委托的,都负责预算工作,对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当然我们也有创新,比如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它的特点主要是:其一,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不设立财政资金存款账户,所有财政资金收付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其二,财政资金收付方式规范。税收和非税收入通过银行系统及时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支出由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其三,实现财政收支实时动态监控。财政部门实时监控每一笔财政资金收入以及支出情况。

2.3税收事务管理的比较

对于部分税收事务也不由国库管理,而是由地官大司徒主管。周朝时,大司徒系统分掌税负收入组织工作,从税种方面讲主要集中在商税和农牧赋税的组织管理方面。也包括部分杂税。商税征收由司事下大夫征收,由泉府负责铅笔保管。商税可以赊货;农业税由载师,闾师及县师负责,所收粮谷的保管发放由廪人负责。

周朝的国库组织管理制度与部分税收事务的管理类似于现今的分税制,也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和地方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税、地方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这样与地方各有所得,一方面有利于集中财政收入,加强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减轻工作负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对周代财计官制的评价及启示

周朝的财计官制确定与组织设置总体格局及其所体现的总精神,主要是“九府出纳,统由司会监管”。所谓“九府出纳”,“九府”是指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统管之下的天府和秋官司寇统管之下的职金。天府掌管祖庙里的全部财物,职金则掌管锡石,颜料和罚金。由于以上九大保管部门掌管着整个王朝的财物保管与收发工作,古史称“周礼九府”。所谓“统由司会监督”,从组织设计方面讲,在这“九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其中总出纳部门起总控制作用,通过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统控制国库,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内府和外府。这九大保管出纳部门又统一受到司会的控制。司会通过司书控制总出纳部门,而总出纳又控制着国库组织系统,这样,最终使王朝的财物保管,出纳之权通过会计核算都置于司会控制之下。这种相互牵制的,分工明确的现象在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也有应用。比如出纳和会计这两个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

在周朝还设有宰夫,他负责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审计。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现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许多历史的痕迹,当然也有自己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莎.西周财计官制与我国财政部体系对比研究[j].现代 商贸工业,20xx,(19).

[2] 游婷婷.周代财计官制中内部控制思想的探讨[j].时代经 贸,20xx,(72).

第九篇 加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研究_管理会计论文

无信,则不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企业生产、发展、壮大的重要品质保证,也是最有价值的竞争“武器”。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务信用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因而研究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核心功能,找出现有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提出加强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的对策,构建一个操作性强、科学、适时的企业财务信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核心功能

对制度功能前后关联性认识的不清晰,就会导致对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机理认识的不清晰。一些研究人员对于财务信用制度降低交易费用、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有效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这三种制度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细想一下可以发现,财务信用制度之所以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是因为制度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同样地,财务信用制度之所以降低交易费用和使外部信息内部化,是因为制度同时提供了激励与约束的手段。因此,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最核心功能是给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提供激励与约束,而这一功能则是通过一些具体途径实现的。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现状

1 企业产权制度建设不完善

信用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赢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信用的产生完全在于市场主体在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中自觉地尊重对方的财产权利,真正做到真诚相待,并完全以真实、诚恳、善意的态度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真正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做到恪守承诺,讲求信誉,不欺不诈,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侵占他人的利益,严格履行合约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wWW.0519news.coM因此,信用问题的实质是财产问题或产权问题,信用活动产生的制度前提是交易双方拥有的财产,或者说交易主体必须是拥有财产的所有者或财产主体。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已经成了一个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难题。

2 企业财务信用奖惩机制不完善

三、对加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的建议

1 强化的信用监管职能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建立征信国家的基础。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信用监管是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责。从目前对企业财务信用监管的实际情况看,作为主管市场监管的综合执法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其对市场主体登记、经营行为监管等方面的优势,在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 完善客户财务信用政策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企业应收账款得不到控制,是因为企业在对客户的交易额度、结算方式、信用政策等方面缺少一套科学的标准和程序。财务信用政策制度包括信用申请审批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以及信用复审制度。这项制度以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为核心,使企业交易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和信用失控。通过这些制度可以明确企业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分清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级决策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对一个客户授予一定的信用限额,意味着客户、销售人员、管理决策人员都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约束。

3 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将应收账款作为一个专门的管理对象,实行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向购货方、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形成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是赊销,赊销活动可以扩大产品销路、稳定销售渠道、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并大量存在于企业内部。然而,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正确衡量财务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客户财务信用政策,及时收回货款。

4 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要实施全面的信用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管理职能。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应当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至少也应当设置信用监理。企业管理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信用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设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是使这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更加合理化、专业化的基本保证。

5 强化企业信用信息立法

在立法中,应明确国家信用主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制度、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制度、信用信息公开制度、企业信用等级评级制度、信用信息查询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企业信用权保护制度、失信法律责任制度等等。

第十篇 我国管理会计制度环境及影响研究_管理会计论文

摘要: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我们研究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进,是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审视管理会计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结合考察管理会计研究焦点的演变及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变动趋势,试图从中得出对管理会计学术研究和实务运用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制度环境;管理会计;影响;趋势

1 我国的管理会计制度环境

1949年中华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有经济迅速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形成的同时,以计划管理为特征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步得以确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当时对我国经济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迅速增长并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活动标,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马建堂和刘海泉,2000)。

可以看出,截至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仍未完成从计划向市场的全面过渡,或者说,我国仍是一个转轨经济国家。根据roland(2∞o)的观点,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对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首先,对企业的干预通常都是出于目的。另外,即使对企业的干预是以效率作为出发点,但由于在与国有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同时扮演“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而在与私有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却只作为“裁判员”,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承诺要比对私有企业的承诺更容易失约。www.0519news.COm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和“预算软约束”(softbudgets)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kornai,1980‘roland和sekkat。2000)。当然,私有企业也可能同样存在棘轮效应与预算软约束问题,但是由于对私有企业干预的成本要显著高于国有企业,从而私有企业遇到的上述问题往往要比国有企业轻微得多(shldfer和vishny,1994)。

其次,转轨经济国家通常都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控制权市场和司法体系等)。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政策性不对等竞争条件具体表现为生产资金密集程度过高、背负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严重的政策性冗员以及部分产品仍存在价格扭曲等;至于我国的经理人市场,钱颖一(1996)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虽然能够在资产使用方面获得相当的控制权,有关企业控制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却仍然牢牢控制在手中。黄群慧(20xx)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系统或国有企业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由于“路径依赖”而处于一种被“锁定”的状态,虽然这种具有行政级别的企业经营者制度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看并不是最有效率的,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初选择的“选择优势”而很难退出,因而也就不能转移到企业家的职业化状态。 2 我国管理会计制度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上文指出,转轨经济中特有的干预与不完善的市场体系构成了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环境的基本特征。陈信元和叶鹏飞(2000)基于我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会计信息的供给资源以及会计信息的监督者等四个方面,了我国的会计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影响。表明,由一手推动的会计改革在股票市场的催化下,正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也正在转型过程之中。我国的财务会计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动力,市场主导仍需时间。那么,我国特有制度特征对管理会计研究又具有哪些影响呢?本部分将以价值管理的框架为线索,尝试上述环境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

笔者认为,干预对公司价值管理的影响将会首先反映在公司总体目标的确定上,进而影响到价值管理方案的其他方面。因为,当企业价值在更大的权重上依赖于的行政干预时,企业与的关系将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其股东价值最大化总体目标的关键。这时尽管企业通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很重要,但已“退居二线”。相反,企业往往将从部门寻到更多的“租金”作为具体的经营目标。于是,公司的战略选择及业绩评价的标准也会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根本的差异。另外,企业也会为了帮助地方解决就业问题,而吸收比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更多的员工。这说明,利润或其他传统的价值指标将很难用来评价这些公司的业绩。具体到我国的上市公司,其会计利润指标又会受到另外一个特殊问题——关联交易问题的影响。如下文所述,由于特殊的股票发审制度安排,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多是从原来的国有企业内部剥离出的一个车间或一个分厂,因此,企业上市后仍然不得不与原来的企业在业务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时,关联交易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会计利润对经理人员努力程度的敏感性。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如何选择业绩指标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就与西方企业有着根本的差异。

新兴市场对价值管理的影响则主要反映为公司会有更多的经营或活动从市场转向企业内部,从而会使得公司的经营战略或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西方国家有根本的差异。例如,尽管多元化的公司战略在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会由于加重了代理问题从而对股东价值造成损害。khanna和palepu(2000)认为,新兴市场有着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经济特征。如信息不对称严重。契约不完备,私有产权的保护较弱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但高度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相对于单一经营企业可以更经济地克服上述问题。并且高度多元化的企业能够利用与的关系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因此,多元化经营增加了企业的价值。fauvet等(20xx)也发现对于新兴市场,由于外部筹资的成本较高,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收益。再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经理人市场,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将可能更多地依赖内部经理人市场,从而此时企业激励经理的方式可能更多地是通过职务的晋升,而不是与业绩的挂钩。因此,这很可能是相关文献没有发现企业绩效与经理人报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的根本原因。

3 结语

上述表明,在对我国企业进行基于价值管理的实证时,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将从根本上决定其对研究假设的论证和研究结果的解释可能会与西方已有的文献存在系统的差异。

第十一篇 浅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_管理会计论文

                 作者:胡明星 刘恒靖 张徐洁

[摘要]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和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规范会计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一、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但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董事会性受到干扰,监事会成员主要由公司职工和股东代表组成,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股份公司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股份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权限和责任。同时公司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WWw.0519news.cOm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导致公司内部中下层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不少公司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的现象。

2.对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内控执行不力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还有许多误解,认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办事手续繁琐,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甚至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人为制造矛盾。大多数企业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对领导基本上不起约束作用。更多的是有章不循,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失控现象严重。

3.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内容上片面、零散,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个别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甚至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2)偏重事后控制,通常是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惩处,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二、加强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措施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针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独力董事、监事会、经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等不同的权力主体确立控制权,使各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力边界相互制衡,防止内部人控制。首先,要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和设置,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董事长与总经理要分设,以增强其性。其次,要强化监事会对财务的监督,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该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活动进行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管理科学。设立授权批准、业务主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确保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权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等相分离。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目标。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对预算差异进行控制。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在聘用会计人员上,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不仅要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更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人才。

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在会计上,要实行工作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抑制部分人员的不良动机。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高度重视,以人为本

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运行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提高现代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要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管理者不仅负责建立制度,而且负责监督自身认真执行,带头遵守制度规定,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现代企业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和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过程中,消除某些人在制度面前的种种特权,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不分职位高低,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5.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在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必须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作用,依靠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会计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三、结束语

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现代企业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考评和监督机制,以期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翟利艳.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会计之友,20xx,(4).

[2]魏秀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审计与经济,20xx,(5).

[3]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财会研究,20xx,(9).

第十二篇 新会计核算制度下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_管理会计论文

摘要:将人力资源纳入新会计核算体系当中不仅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管理者经营,还可以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与核算前提,探讨了新会计核算制度下的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分配与业务处理等。

关键词:新会计核算制度;人力资源;会计核算  

1 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与核算前提

1、1 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人力资本概念才被正式纳入主流经济学,同时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形成。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在西方社会这种资本的增长远比传统资本(物质资本)要快得多。”

1、2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前提

传统财务会计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同样适用于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并且引入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之后,这四大假设也有了新的内涵。(1)会计主体假设:传统财务会计的主体是以对财物的所有权或占有及经营为基本特征,把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引人到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后。它说明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所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具体包括:(1)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个会计实体所能控制、支配运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的计量应以一个会计主体为限,不能超过这个范围。(2)人力资源会计所要计量的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过去资源。Www.0519news.cOm(3)持续经营假设:尽管在一个企业当中,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但从存量的角度考虑,一定期间内企业人员在管理当局的合理控制下,经过适当的流入与流出后,人员的存量具有一定稳定性,况且一个企业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是其持续经营的根基。(4)会计分期假设:为了分阶段考核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状况,必须将持续经营假设的企业人为地划分为若干期。除了可以按照生产周期或日历年度分期,也可以按人员与组织的契约期,在人力资源流出组织时予以清算,或是为了满足人员调配。置的需要而有所取舍。会计分期假设在确定人力资源支出的会计处理时,如果支出影响是短期的,则就费用化,否则应当资本化。(5)综合计量假设:传统财务会计引入人力资源的核算后,仅有货币计量是不够的,许多非经济因素的计量就不能局限于用货币尺度,必须辅之于非货币尺度,或者借助于中介变量转换,或者采取定性描述方式等。此外还有人是人力资产的载体假设。即人力资产指的是劳动力资产,但脱离了人的存在,劳动力也就无从谈起。这是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又一前提。

2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计量

2、1 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是一个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一项资产必须付出的代价。人力资产的成本包括为取得人力资产而支付的招募、选拔、雇佣、安置等费用,称为取得成本,还包括为提高人员素质和技能而支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称为开发成本。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使人力资源会计与非人力资源会计在计价原则上保持一致,并且,人力资源被看作实物资产,记录和披露人力资源并不十分困难,任何一项由于上述项目所引致的成本都将增加人力资源的价值。

2、2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指在现实物价水平下,对企业现有的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等需要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包括:职务重置成本和个人重置成本。职务重置成本是指从职务角度计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特定职位要求的人力资源所必需付出的代价;个人重置成本是指企业在现实条件下获得和培训必须的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重置成本法有利于管理决策,考虑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价值保全。在企业内部提供财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时,应用重置成本法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3 机会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以企业员工离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为依据来计量的。在这种方法中倡导“竞争性招标价格”,指一个雇员的机会成本是以其他部门对他提出的标价为基础计量的。它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但企业要为其所作的决策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方法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但机会成本法与传统会计模式相距较远,只适用于雇员素质高、流动性大且机会成本易取得的企业。

3 人力资源的权益与分配

3、1 人力资源的权益

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这种权益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可以以项目“人力资本”来表示,如“实收资本”反映物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享有的权益一样,性质上“人力资本”项目反映的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对企业享有的劳动者权益。3、2 人力资源的分配方式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职工股:职工股是企业通过向本企业职工出售股票的方式而使职工成为企业的投资者。在职工持股计划中,企业取得企业的股票是以其成为企业的职工为前提的。(2)劳力股:他是根据劳动者投入企业的劳动力折合而成的股本。这种分配形式的特点是无需对人力资本进行计量,按职工当年的贡献进行分配。(3)人力资源权益股:它是劳动者按其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股份。(4)股票期权:指的是授予职工的股票期权。对于此企业会计准则一股份支付已有了较详细的业务处理。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情况只是在个别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者高层管理者中出现,其形式以人力资源权益股、股票期权、职工股等各不相同。

4 人力资源会计业务处理

4、1 企业成立之初的业务处理

企业在刚成立时,应当在确认物力资产的同时确认人力资产。

确认物力资产:

借:固定资产、银行存款、无形资产等科目

贷: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同样,应当估计其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

借:人力资产

贷:资本公积一人力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这是由于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产还没有大规模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先将其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待以后随着职工持股计划,职工股,劳力股,人力资源权益股,股票期权等职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方式的施行,可将这部分资本公积一人力资本溢价/股本溢价转为“人力资本”/“股本”科目。

借:资本公积一人力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贷;人力资产/股本

4、2 企业成熟期的业务处理

企业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企业整体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算,同样是以经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然后再将此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一定的比率在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之间进行划分。人力资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所做的贡献与人力资产期末账面价值比较,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借记“人力资产一价值增值”科目,贷记“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低于账面价值的做反方向记录。

借:人力资产一价值增值

贷: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

总之,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新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当中是切实可行的,不需花费较大的成本,且提供的信息更具真实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董芳,人力资源会计浅析[j],财会研究,20xx

[2]孛晋功,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资产评估,20xx

[3]李芳,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口],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

[4]扬晨舒,试论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口],金融经济,20xx

第十三篇 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探微_管理会计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基层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应采取的基本措施。

目前,以信息系统化为手段的管理会计,在一些大中型知名企业和医院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收效甚好,而在基层医院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在基层医院规范化、制度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经营目标、提高基层医院经营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就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请同行斧正。

一、基层医院加强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者科学管理和决策

作为基层医院,同样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因此,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会计系统不仅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信息,更需要为医院未来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它的方法和手段视不同需要而设计,其模式视不同的经济性质、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方式而异,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例如,管理会计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和实际业务量数据,经过特定计量,根据成本总额是否随同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成本形态,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业务量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特定数据模型,为开展成本预测、制定短期经营决策、编制经营预算提供重要而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医院对医疗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竞争能力。WWW.0519news.cOm管理会计还可借助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专门方法,对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更新、外资利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医院可据此确定有关投资方案、项目的最佳现金流量,以使各项目未来投资报酬达到最高或收益最大。

(二)有利于管理者准确考核下属人员业绩

基层医院,尽管规模较小,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改善经营壮况,实现医院发展目标,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环节进行跟踪监控,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实施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定额等进行比较、、评价与考核。这就要求借助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完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目标责任管理,进行全面的业绩考评。管理会计可在医院内部管理中有效行使其控制职能,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经营全过程和资金、收入、支出、成本、结余及分配各方面进行检查、、考核、评价的作用。例如,利用对目标、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进行计量、比较和考核等反馈手段及时发现偏差,查明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将目标、计划的完成过程引向正确轨道。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控制,医疗、教学、科研等投资决策方案选择,可考评各责任中心业绩,激励其搞好本职工作。

(三)有利于完善医院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可以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对任何医院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的功能不是由定期对外公布信息、为外部投资者和审计提供依据的财务会计系统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会计是评价医院内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医院应用管理会计,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医疗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效益提供数据。医院还可借助本、量、利,及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边际贡献法开展定量,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引进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疾病诊断治愈率,不断增加效益。

二、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部分资产产权不明,造成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二是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审批手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先购后批、购了也不批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实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完善和转让手续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流动资产管理纰漏较多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把财务人员仅仅当成一个账房先生,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造成赤字经营和负债经营等,领导的意志就是部门的规章,必须照章办理,因而造成作假账、坏账等现象。

(三)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在基层医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医院领导可以随意更改和调整。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这是基层医院最形象的比喻,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不规范

基层医院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传递,会计账簿的格式、登记、结账核对不规范,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会计凭证依然存在非计算机填写现象,凭证摘要书写简单不够规范,签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人员调整时交接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监督。

三、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强化基层医院领导的重视

在基层医院,领导的个人作用较大,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行都受到领导个人的影响,因此,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强化医院领导的意识,使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目的是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在基层医院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贯彻落实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责任人要追求其领导的责任,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医院各主管领导就能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科学的考核和决策;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完成计量记录和分类编报经济信息以及各项经济核算信息,从事未来前景预测和决策,科学调整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所以,基层医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化的建设。

(二)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会计流程

基层医院作为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科室责任制

建立以医院科室为单元核算的科室责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合理增收节支,用最少的劳动、物资消耗,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科室核算责任制,对科室进行的量、本、利,从而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同时,把各项奖励和处罚措施同科室核算结果挂钩,同医院的全面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系统, 实现整个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实行全面预算

建立全面预算制度,靠预算来规划医院今后的奋斗目标,实现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经济活动,准确评定医院实际工作成绩,调动各科室责任人的积极性,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①财务预算。即医院根据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业务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业务收支预算中的收入预算分为:医疗收入预算和药品收入预算。药品收入要按财政部门和分管部门核定的数额安排,超出核定部分的收入按规定上缴。现金流量预算是医院在计划期内实有的、可以支配的货币资金的形成、运用及结存情况的预算,以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调度和投资,方便医院加强债权、债务管理,保证医院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②业务预算。医院业务预算是全院医疗活动的数量说明,包括:门诊就诊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构成分布;入院病人数及各科室构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等。通过业务预算,掌握医院现有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组织医疗活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责任预算。即将医院的收支预算落实到各科室的一种责任制预算,以明确各责任中心在计划期内的目标任务,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调动各责任中心责任人的积极性,这是为保证医院收支预算的实施和完成而编制的。④决策预算。即医院在进行专项投资时所编制的,供决策参考的预算,也称可行性活动方案。其目的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

3.实行成本核算制

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全院成本、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和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与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按核算的内容可分为完全成本核算和变动成本核算;按核算的计量标准不同,可分为实际成本核算和标准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通常是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需要,按照医院会计准则及要求建立在完全核算基础之上的。同时,管理者应树立经营意识,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上来,把成本节约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实行责任追究制

财务制度是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和法规基础上的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行为,依法办事、依法操作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违反这个规章制度必将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追查当事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财务人员警钟长鸣,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较好的贯彻落实。

(三)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基层医院财务不规范,除了领导的责任外,与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很多基层财务人员没有受过严格的管理会计知识的训练,不清楚规范的要求。特别是那些新进人员多是靠一种师徒关系进行所谓的业务训练,对业务工作只是想当然地按前任或原有做法延续下去。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基层财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上级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经常定期检查与监督,随时提出整改措施和办法,从根本上杜绝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现象的发生。

第十四篇 管理会计变化的制度研究及其理论应用_管理会计论文

一、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研究的背景

近十年西方许多企业在组织设计、复杂环境、信息技术方面面临着比较广泛的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对管理会计变化的需求,许多经验研究的证据表明了这种变化。如传统的管理会计技术(如预算)尽管仍很普遍但通常与新的会计技术一同使用;新信息技术在许多组织中使常规的会计任务中心化(或从外面取得),管理会计由原来在组织内部由一小部分专家所拥有变成组织内部分散化的知识;管理会计师转向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直接的支持或内部经营咨询。管理会计的变化当然通常被推断为好的现象-将现实变得更好,但是人们发现,变化也可能与负面的发展相联系。如带来大量的问题、引起倒退、甚至迅疾的大破坏。而且,尽管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对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还是比较困难和缓慢(granlund,20xx)。

管理会计变化的这些特点,引起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管理会计变化研究因此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重点。

根据macintosh和scapens(1991)的观点,现代管理会计变化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是经验案例研究、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实地研究和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认为,管理会计变化与环境和围绕它的更加广阔的社会和制度力量有关,管理会计可以视为个别组织中的制度,在特定的组织中管理会计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巩固思维和行动中的理所当然的方式。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关注概念体系、转变条件和原因,涉及制度和行为方式、制度行为如何在不同时期持续等问题。Www.0519news.commacintosh和scapens(2000)认为,会计文献所使用的社会学制度理论有三种:新制度经济学(或交易成本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社会学(new institutional sociology)。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会计的研究,基本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于合理性和均衡的核心经济学假设,因而更为关心预测合理的或“最优的”结果,而不是解释从一种均衡走向另一种均衡所呈现的过程也即变化过程。新制度社会学对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实践的外部组织制度 (社会、经济和)的一般影响。旧制度经济学则将视角集中在组织的常规和常规的制度化,认为管理会计系统和实践能够产生组织的规则和常规,因而研究管理会计的变化同时也是研究组织常规的变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重点介绍和研究macintosh和scapens(1991)的管理会计变化的结构理论和 burns和scapens(2000)的基于旧制度经济学的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理论。

二、管理会计变化的结构理论

macintosh和scapens 1991年在《管理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结构化理论的”一文,提出将:roberts和scapens(1985)、 macintosh和scapens(1990)以及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运用到管理会计系统的研究中。认为结构理论包容了adam ith的古典经济学和karl marx的经济决定论(macintosh和scapens,1991),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是解释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社会秩序的产生、调节和转变中的作用,理解推动该系统的不太明显的动力的有价值的手段;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中可以形成和复制含义、权力和道义。

(一)结构性及其三个方面

结构性理论由英美传统的领先社会理论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既能解释社会制度又能包含理解其转变条件的概念体系。

其最终的目的是一种spencer,weber,parsons和marx传统下的一般社会理论(grand social theory)。

其基本假设是任何完整的社会理论,必须包括行为(agency,有自我意识的人的主观行动)和结构(来自行为和相互作用个人和团体的社会结构的结构资产)两部分。结构是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安排社会行为和为社会活动提供约束的规范、样板、蓝图、准则和规则,是社会相互作用和活动的“dna”。行为将社会生活描述成由主动的个人所组成。这些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主观地产生引导他们的共同理解。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一种有目的性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能力。吉登斯认为,结构和行为间存在递归的关系,它称其为结构性(structuration)。其基本假设是任何完整的社会理论必须既包括个人在其中相互作用(结构)的社会结构,又包括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结构性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结构间的双重或相互依存。

结构性和结构的双重性是行为过程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社会模式常规的持续复制,是理解社会繁衍和持续性的一个关键概念。结构性同时发生在三个方面:含义(signification)、支配(domination)和合法化(legitimation),有时也被称作含义、权力和道义。含义结构是用作产生意思的语义规则;支配结构是用作产生权力的资源;合法化结构是产生道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系统的这三方面紧密交织难以拆分,它们一起在组织与制度中影响社会活动和行为人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限制和强制行为人获得为维护社会秩序所需的合作。下面对结构性的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描述。

含义是行为人社会生活中彼此交流的认知方面的抽象,是结构性中的语义方面。含义由三部分组成:含义结构(signification structure)、说明体系(interpretive scheme)和分散的活动(discursive practices)。含义结构是语义规范的相互关联的组织网络;说明体系是行为人在使用含义结构时得到的共享知识、累积技巧和相互认知规则的储备;分散的活动由行为人将意思交流给其他人时的讲解、书写和其他形式的言论组成。含义就像其他所有的社会结构一样,行为人利用它彼此理解时就复制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持续复制,就形成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方面。

结构性的第二方面“支配”是社会制度中依存与自治关系和秩序的规章和范式,通过两种资源进行仲裁。第一项资源是“支配性”资源,来自对物质实体和货物的支配;第二种资源是“命令性”资源,吉登斯将其定义为某些社会行为人支配其他行为人的结果。它是对人的控制而不是对实物的控制。支配结构以控制的辨证性为特征,即权力关系有两方面,在控制的辨证关系中,上、下级都有权使用和通过行为利用他们的权力资源。如企业委托人既拥有支配性资源(对企业实物资产的命令权),对待经理又拥有命令性资源(选举权和所有权赋予的层级控制权)。但是经理也拥有权力,对代理人经理来说,所接触的可能的产出、员工的管理技能和知识等信息是重要的支配性资源。当支配结构由双方产生与复制时,不对称的信息与知识给经理提供了某种控制措施。在控制的辩证关系中,尽管经理对于委托人来讲缺乏命令性资源,但双方都能采取行动利用其权力资源。

合法性结构是社会生活的道德规章,可以被视作保障整个社会秩序和谐性的制度上的“集体良知”或“道德”。为了社会的一致性,任何社会秩序中的大多数居民不必使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内部普及化;重要的是,占支配地位的联合体成员持有这些价值标准,即“制定规则群体的观点就是规则的观点”。合法化结构由合法的规章、符合规范的准则和道德义务组成。它们是那些共有的价值观和理想,如什么是美德与恶习、重要与琐碎、可以发生与不可以发生等。合法性的规范由适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组成,而道德义务是伴随行为人的行为准则。行为人在行为和相互作用时通过行为的规范化准则对其行为和相互作用进行仲裁而接近合法化结构,通过奖励和制裁其他代理人遵守或者不遵守行为规范复制了道义。

(二)常规、危机和复制行为对管理会计系统变化的意义

结构性理论中的常规、危机和复制行为概念对管理会计变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常规(routines)指在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按习惯做事。日复一日地以相似的方式行动的重复性是社会生活分散本质的重要基础。在日常事务中,社会结构趋向于支配活动,行为人的许多社会行为和相互作用处于实践知觉的水平。常规化(routinization)对于行为人的“本体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是至高无上的,常规对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十分重要,它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日常事务的信心。危机(critical)状态产生于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现有模式严重被破坏的情形。吉登斯的常规危机划分法有关社会系统变化的可能性。在常规条件下,即使不是大多数也有许多行为人对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反身监督可以在知觉的实践水平处理,此时现有系统通过活动发生变化的机遇似乎比较渺茫。相反,在危机情况下有一种“不可预测的急剧的,它影响许多个人, 威胁或摧毁了对制度化的常规信念”(giddens,1984),此时一个社会系统似乎不可避免地将通过活动者个人的行为变化。如果这些新的社会系统持续被复制,新的结构将通过结构化出现。变化在没有如此剧烈的“危机状况”下也能发生。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即在分散的知觉水平下采取的行动,也能带来社会变化。吉登斯(1976)认为,“贡献于一个结构的每种复制行为也是一种生产行为。一个企业如此可在行为复制的同时改变旧有的结构而发生变化”。每一位行为人都有潜力带来社会变化。然而,他们自己的个别行为将不会变化社会结构;但是如果他们成为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新的结构将会诞生。

三、基于旧制度经济学的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理论

burns和scapens(2000)利用基于旧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开发了一个使管理会计变化概念化的框架。该框架不仅强调基于规则的行为、常规在组织系统和实践中的稳定性或阻力,而且认为这些规则和常规能够变化。burns和scapens认为,吉登斯的结构性理论虽然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但对解释变化的过程帮助不大,它没有与历史时期相结合,而他们所开发的框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bums和scapens的框架是在对 badey和tolbert(1997)所提出模型修改的基础上建立的。起于结构化理论,badey和tolbert研究了随时间推移行为和结构间的关系,并总结了一个描述制度化过程的框架。该框架借鉴了goffman(1983)的工作,将“脚本(script)”的概念由giddens的更抽象的概念“模式(modalities)”替代。脚本指特定场合下可观察到的、循环发生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特征的模式。burns和scapens认为它等同于结构理论中的规则和常规。在此,他们修改了他们的模型用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变化过程。该框架用于描述和解释可用于解释管理会计变化案例研究的性概念,关注的是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集中了时点的(synchronic)和序时的(diachronic)要素。在某个特定的时点,制度约束和形成活动,通过活动在一定时期的累积影响产生和复制了制度。

制度本身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常规化过程演变。在行为和制度间有两重性,该两重性就是giddens的行为和结构间的关系,这种两重性构造了行为。常规则代表了由个人组成的不同群体所习惯采用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规则(rules)是对过程的正规陈述(事情应该这样做);常规(routines)是实际惯用的程序(事情实际这样做了)。规则可以指导常规,常规也可以正式化为规则(如将常规总结为过程指南)。规则和常规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对于管理会计来说,规则由正式的管理会计系统组成因为它们是按照程序指南设立的;常规被实际使用于会计实践。规则和常规基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制度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没有联系,它仅存于行为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储存之中,并表现为“事情就应该这样”。制度更强调制度的结构资产特性,是共享的理所当然的假设,用于识别人类活动的种类和他们行为的正当性和关系。行为和制度间的关系类似于演讲和语言的关系。制度是社会群体或社区行为的结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看起来比较规范和客观,它定义特定社会团体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为模式都被相同程度地制度化。特定的制度起作用的时间长度和被集体成员所接受的范围存在差异。

四、制度理论对管理会计变化稳定性的解释

一些研究显示,尽管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会计系统的变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会计系统的变化还是比较困难和缓慢,会计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管理会计变化比所谓的优化过程和技术的合理选择复杂得多,它具有固有的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ent)(如abc的传播等)。西方对管理会计系统稳定性原因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granlund,20xx):因素检验法和解释性方法。因素检验法的目的在于开发成功应用abc的可进行统计检验因素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企图应用abc所涉及因素的简化清单。因素研究法的问题之一是相对于已经报告的信息采用因素研究,有时不会产生更多的新内容;另一个问题是影响应用的有关因素的数量本质上可能是无限的,需要建立某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此外,这些解释不能抓住因素和与参与会计实践人们的动机和愿望间的相互关系。管理会计系统稳定性原因研究的另一种方法-基于制度理论的解释性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素检验法的不足。

在这些研究中,markus(1983)、argyris和ka plan(1994)引进了管理会计系统的权力和策略。scapens(1993)将会计变化的阻力描述为没能保护新系统的合法性,在引进变化和会计含义间开发互相融合的关系方面可能也存在问题。malmi (1996)考察了abc的有限应用,总结到abc产生了新的透明度因而代表了对下级部门组织懈怠的威胁。通过接受稳定性和阻力是既存的自然事实,而不是在更加广泛的概念下的必然非理性,这些研究将新的现实引入到了管理会计系统。granlund (20xx)采用纵向案例实地研究方法对芬兰一个大型食物制造商十九世纪90年代推行abc对成本会计系统进行改革和引入erp系统的两次变革的失败经历进行了考察,运用制度理论和结构理论综合解释了该食物制造商管理会计系统的稳定性原因。这些研究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技术变化而是通常伴随技术革新的人的变化,人们不拒绝技术变化而拒绝社会变化。为保障有益的、成功的会计系统变化,仅关注技术问题甚至一般的组织问题(如确保管理支持)是不够的。对于权力和控制的竞争可能破坏非常有根据的项目,导致会计系统的惰性。管理会计实务随着时间的惰性是组织运营各个层面大量问题发生影响的结果,驱动变化和稳定的经济、制度和人的因素紧密地交织成一个整体,使管理会计系统的技术和社会维度变得模糊不清。当习惯势力支配变化的力量,其累积影响突破峰值而使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终止。改变用于社会或组织常规的固有的复制的说明体系(即制度化的行为标准和规则)是十分困难的。行为的制度化原则不仅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媒介还是结果,因而它们限制了变化而且还提供给可能变化以媒介。管理会计变化必须同时伴随着引入新的含义、合法化、标准、常规和制度,正式变化的成功要求新的思维方式,没有思维方式的相应变化正式的变化就会出问题。所有的会计开发系统最终会涉及权力、组织手腕、相互作用的复杂环境和非故意的结果。

五、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应用erp案例剖析

下面以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应用erp案例为例,采用管理会计的结构理论和制度理论框架对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的这次变革进行剖析。

案例的资料来源于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在计算机世界网站所作的介绍。之所以选择该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较为真实和详尽地介绍了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应用erp的历史过程和事件,该公司。erp的应用方案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对该公司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革。将该案例作为管理会计变化研究的案例研究对象还是比较合适的。以下将首先介绍该公司应用erp的情况,然后运用制度理论对其变化过程进行解释。

(一)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公司应用erp情况介绍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阿阿胶)拥有7个成员企业,3个分厂,其核心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但由于大量的企业涌入这一行业,这一位置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持龙头地位是一直困扰东阿阿胶的问题。从1987年开始公司实行计算机单机管理,到1989年信息化工作已基本普及到质量、人事、财务、生产等环节,但各管理系统相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限制了企业对市场的整体反应能力、集团对成员企业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和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早在1998年,东阿阿胶的主要领导就青睐于erp,并决定实施该系统。但在 erp软件的选型上,东阿阿胶集团经历了不少的波折。由于对erp了解得不够深入,企业在erp软件的选型上疏于调查和科学论证,草率实施,项目实施不到 2个月即宣告失败。

在第二次的erp软件选型时,东阿阿胶集团及时总结教训,由分管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副总经理和集团信息中心主任为首,成立了专门的软件选型小组。该小组制订了三项原则:一是严格实行招标制度,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多家和比较;二是认真考察erp生产厂商;三是确保软件选型避免流于形式,一定要脚踏实地,避免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经过对国内外数家erp软件提供商的考察、和比较,东阿阿胶集团最终选择了和佳公司的erp产品。

东阿阿胶集团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始终贯穿这样一条主线:全面吸收erp的管理思想,重新塑造企业价值。该系统力争以供需链管理为核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活动以及供需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重组;以客户关系管理为重要支撑,对客户的管理和服务不仅仅只体现在直接业务部门如销售、售后服务部门,还要跨越产品设计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吸收准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新的管理思想,实现对企业生产工作的全面管理;在企业内实现全员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中账务管理、财务、费用管理、成本模拟等,把财务工作上升到管理的高度,将财务与生产、财务与销售、财务与库存和财务与质量等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现代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的一体化管理。如使账务子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库存、生产、采购、销售等系统的管理,还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财务报表子系统可以直接从账务子系统读取数据,完成表内和表间的数据运算,还可以通过定义将不同的账务数据合并生成报表, 从而适用于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使集团能对资金的管理进行全程监控。

在erp的实施的过程中,东阿阿胶集团遇到了很多阻力。阻力一:员工畏难情绪。由于很多员工对计算机知识懂得很少,所以对erp系统产生畏惧感;阻力二: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基础数据准备基本上要占整个项目实施工作量的70%以上。

许多业务人员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协助项目实施人员收集基础数据,这给许多一线业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更糟糕的是,有时候一线人员为了“应付”实施人员,在基础数据收集方面很草率,结果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与可靠。阻力三: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成效。要想使erp系统在企业成功应用,就必须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去除冗余和无效的工作环节,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扁平化管理。东阿阿胶集团在开始实施erp系统时,对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清醒的认识,只是要求erp系统的功能适应原有手工业务处理流程与工作方式,而不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造和调整,结果erp功能难以得到全面发挥。

针对员工的畏难情绪,东阿阿胶集团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该公司把培训工作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理解概念,正确导入erp及其单元技术,在软件系统上达到会用的程度;第二个是强化原理培训,要求员工吃透精神,根据软件中的原理和做法,具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第三是应用培训,把erp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做精、做好,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针对一线使用计算机操作的业务人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畏难情绪较高的特点,培训人员编制了专门教材,从计算机软、硬件的概念开始,培训逐步深入到理念、管理方法以及员工心理等更深层次。针对基础数据收集困难的问题,集团组织了以集团副总经理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联合技术、供应、库管和财务人员进行了艰苦的数据整理工作,制订了详细的编码规则,对系统中现有的数据进行突击整理,使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得以高效率地进行。为了保证业务流程重组能够实现,该公司总经理亲自督阵,按erp实施的要求,对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等重新调整、划分和分配,确保业务流程重组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集团还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实施中,设计人员反复强调要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每一位员工制订一个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奖励标准,每一位员工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可以看得到的发展空间,每一位员工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以销售部门为例:销售人员的竞争可以从销售总监和销售行政总监这两个职位开始,然后向分公司经理、办事处主任、销售主管、推广主任和代表逐级推行。

尽管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经过两年的努力,东阿阿胶集团还是成功地将erp系统应用于企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2000年该公司销售额达到4.15亿元,利润1.04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40.06%、 66.73%;应收账款年初年底比较共压缩5137万元;净资产收益提高了1.29%,库存资金降低了35.5%,次数提高了198.3%.

(二)对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应用erp案例的剖析

以下将根据以上案例的介绍脉络,依据制度理论对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应用erp案例进行解释性。

首先,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应用erp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正式变化。管理会计变化通常可分为自上而下的正式变化和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burns和 vaivio,20xx)。自上而下的正式变化将变化视作由中心驱动的努力,组织高层管理者在此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认识到需要变化,并计划、组织和监督该变化,其他组织成员处于第二位的位置,帮助和执行由中心启动的、全面的从上到下的努力。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可以看作一种基础性的局部的关心,此时较大的、分权结构中的局部行为人是真正的建筑师和变化的动员者。已经形成的管理会计惯例作为局部质询的结果被重新评估。管理会计变化此时可能是在分散的时间或空间范围的有限变化,不是统一的、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变化通常使员工面临一种危机,最终需要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的配合。正如理论介绍部分所说,无论是革命性的变革还是演变,管理会计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现有的常规和制度所影响,行为人对变革事项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组织目前的情况包括其常规和制度所决定,因而管理会计的变化需要组织者对现行组织情况的彻底理解,尤其是组织的常规和制度,需要对变化过程中潜在的冲突与挑战进行认真的。现有的规则、常规和制度是非正式变化的基础,如果非正式变化过程滞后于正式变化过程,人们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紧张就会以焦虑和阻力的形式产生,就可能导致执行过程的失败。

东阿阿胶集团erp软件的第一次选型比较草率,仅实施2个月就宣告失败。这种失败表面上可能在于软件选型失误,但是背后可能掩盖了深层的制度原因。此时的集团领导可能对erp软件的非技术特性、制度环境认识不足,对变化过程潜在的冲突与挑战没有准备,除了对erp系统技术方面的认识,自己可能还陷于现有的常规和制度,此时的改革匆匆失败就肯定是必然。第二次软件选型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集团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软件选型工作小组,而且该小组由分管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副总经理和集团信息中心主任领导,保障了软件选型过程中改革创导者对权力资源的控制,抑制了潜在反对者可能造成的冲突,从制度上保障了软件选型工作的成功。

东阿阿胶集团在实施erp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阻力,可以运用结构理论和制度理论做出许多解释。员工的畏难情绪、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和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成效只是一种假象,其中隐含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行为问题。前面已经述及,管理会计的变化过程伴随着重大的路径依赖性,行为人对变化的响应将部分地由那些既定的常规和制度形成,它要求置疑“毫无疑问”,而这对组织内部的人是很难的。行为人的“本体安全(ontologieal security)”是至高无上的,常规对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十分重要,它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日常事务的信心。

自上而下的变化通常使员工面临一种危机,最终需要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的配合,而现有的规则、常规和制度是非正式变化的基础。新的erp系统的实施和业务流程重组,意味着需要引入新的含义、合法化、权力、标准、常规和制度。引进如供需链管理、注重客户关系、吸收准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 (tqc)和全面的财务管理等新的思维方式,说明需要引进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说明体系和制度。员工们所习惯的现有说明体系和制度面临着威胁和破坏,而新的模式还比较陌生。仅就财务部门来说,会计人员原有的工作可能主要是核算和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简单地完成从输入凭证到记账最后到出报表的过程,而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些前瞻性的决策,不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变革后财务工作必须上升到管理的高度,财务管理中不仅包括了账务管理,还引进了财务、费用管理和成本模拟,财务人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常规、规则和制度)必然不适应新的系统。而且erp系统的引进,意味着对原有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有关个人利益。如在手工操作和企业信息“孤岛”的情况下,信息资源(一种支配性资源)被个人占领,而erp要求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共享,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显然这会触犯到某些人和某些集团的利益,特别是在交叉管理的部门,这种阻力应该更加明显(,20xx)。尤其是企业流程的重组,一些流程可能要精简,另一些流程可能要合并,旧有的权力资源配置被彻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东阿阿胶集团的企业领导人对erp实施中所面临的人的因素和制度的因素缺乏认识,集团公司实施。erp的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幸运的是,东阿阿胶集团的高层领导成功地认识到了这些制度问题。他们认为,应用erp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从东阿阿胶对付阻力的策略来看,首先他们意识到了在应用erp过程中引入新的含义结构的重要性。从结构理论和制度理论的角度来讲,只有用新的含义结构取代旧的含义结构,才能保障新引进系统中的制度与行为的相互融合,维护其二重性,才能保障变化的成功。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从最初保障员工理解概念、正确导人和应用erp及其单元技术,到培养他们把erp的新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再逐步深入到理念、管理方法以及员工心理等更深层次。

这些举措使随erp系统引进的新的说明体系和制度深入人心、合法化、常规化和制度化。此外,东阿阿胶集团在实施erp过程中还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对消除变革带给员工的心理恐惧和带来新的“本体安全”理念有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在新系统中保障erp管理理念的实施,他们还坚定地对集团完成了业务流程的重组,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组织结构。这一点对erp的成功应用十分重要。和佳公司产品总设计师李力(20xx)曾经指出,很多企业erp实施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未能为业务流程重组而变革,业务流程重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革新,是依据erp的先进管理思想对企业上下游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理念,它不是企业在原有生产模式基础上的改善,这种革新对企业来说是痛苦的,涉及到诸如职位、权力、利益等许多方面的重新划分和分配,直接关系到erp项目的成败。

综上所述,在会计系统开发项目中人的因素应当永远仔细考虑,人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超越其他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为保障有益的、成功的会计系统变化,仅关注技术问题甚至一般的组织问题(如确保管理支持)是不够的。对于权力和控制的竞争可能破坏非常有根据的项目,导致会计系统的惰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层管理者急于求成,没有意识到变革项目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可能导致的个人和社会后果缺乏估计,变革也可能失败。要遵循科学的实施方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把时间拖得太久。

此外,所有的会计开发系统最终会涉及权力、组织手腕、相互作用的复杂环境和非故意的结果。管理会计系统变化在执行过程所要求的足够的权力,这种权力能够保障新系统的合法性地位(结构性的第三个方面),而且这种权力如果控制在反对者手中,将非常可能使过程成败。我们注意到东阿阿胶集团对erp应用中的权力控制问题十分重视。除了前面提到的在第二次软件选型时成立的由分管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副总经理和集团信息中心主任为首专门的软件选型小组,针对基础数据收集困难的问题,集团还组织了以集团副总经理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为了保证业务流程重组能够实现,集团公司总经理则亲自督阵。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变化过程所需的足够的权力,而且还保障了这些权力始终控制在改革支持者的手中。这一点对保障变革的合法性地位、保障变革的成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ohn bums and juhani vaivio,management account ing change,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2,20xx,389—402.

[2]john burns and robert w.scapens,conceptualiz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change: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1,2000,3-25.

[3]joan luft,michael d.shields,mapp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graphics and guidelines for theory-consistent em pirieal research,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vol.(28),20xx,169—249.

[4]markus granlund,towards explaining stability in and arou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s,management ac counting research,20xx,12,141—166.

[5]norman b.macintosh and robert w.scapens,mana 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 system:a stmcturation theory ysis,joum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vol3,1991,131—158.

[6]沈渴望,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erp应用案例,计算机世界网,20xx年11月13日发布,20xx年6月30日检索。

[7],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erp建设,计算机世界网,20xx年lo月30日发布,20xx年6月30日检索。

[8]李力,实施erp的困难在于bpr,计算机世界网,20xx年11月9日发布,20xx年6月30日检索。

第十五篇 浅谈内部控制会计制度_管理会计论文

1 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现金及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存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及权益、对外担保、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税收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结合实践,笔者主要从如下方面阐述。

1.1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防止现金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产生。它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及银行往来结算。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施,必须达到以下几点:1保证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真实反映,其账户余额和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的余额应与实际存在数额相一致。不准白条抵库。2所有收入必须及时、全部纳入账内管理核算,不准转移,不准私设“小金库”。3保证每笔现金的支出,都是实际支出,并有有效票据合法手续,并在票据上加盖附件章,以免重复报销。4现金的使用范围必须符合财经纪律和财经制度。5票据和银行印鉴的使用实行分离制,不可以一人掌握全部印鉴。

1.2 存货的管理

建立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对存货管理和会计记录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存货验收入库、保管、稽核、发出、存盘等环节的控制制度,正确计算存货价值,使账、卡、物、金额相符,防止各项存货被盗、损毁和流失。

1.3 销售业务

保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可回收性,客户的真实性。保证销货款尽数回收,销货折扣要符合规定,防止谋私行为发生。合理处理销货退回。WwW.0519news.cOM

1.4 工程项目

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职责权限,实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责任制度,优化工程设计,防范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舞弊行为。工程项目控制包括工程项目预算、决算、招标、投标、评标、工程质量监督等环节。做到事前经济评估,事中财务监督,事后财务评价。

 2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2.1 合法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2.2 全面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涵盖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并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关键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2.3 经济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当处理好长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努力降低控制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4 协调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符合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与单位其他管理控制制度相互协调,注重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2.5 时效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不断评价和及时更新。

2.6 坚持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和回避的原则

保证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提高岗位设置的效率,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3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3.1 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实行全面预算控制

3.2 建立责权体系,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过程中不同层次人员的权力范围及其相应责任。如费用报销签字权、签订合同权等,既要明确权力,又要分清责任。

3.3 要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和思想素质培训,既要忠诚、正直、认真勤奋,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3.4 加强财务管理的岗位责任制,与电算化系统不兼容的职务要进行分离,保证输入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及效率。资料要由专人保管,按时检查,建立资料借阅制度。

3.5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财务及经营活动和重大经济事项进行检查评价。

总之,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组织规划财务预算,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有关程序和记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改造我国的企事业单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不败之地。

第十六篇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研究

随着当代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民众的法律意识有着明显的提升,法律也成为了民众自身权益维护的重要方式。此篇法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就告知我们如何为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提供有效的优化建议。

一、选题依据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成为了民众日常纠纷解决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我国民事诉讼的解决过程中,调节是我国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主导模式,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浓厚的审理特色以及职权色彩使得的调节深受诟病。我国《民事----法》中的第50条指出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但相关内容解释较为粗略,未能对于司法实践成效有效的引导;在当今诉讼形势发展之下,如何完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已经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展现为三大方面: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于民诉讼和解制度的基本概述。第二部分内容是对于国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实践分析,其中通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立法实践分析进行,同时进行两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对比说明。第三部分是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现状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提出,在对于策略的提出上,本文对应策略的提出一方面以我国当前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现状问题展现为基础进行,一方面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为基础进行。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主要为:

1在民事诉讼和解机制中,具有怎样的身份与义务?

2民事纠纷和解制度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主体约束规范?

3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应当坚持怎样的原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所用的理论及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于前人学者的相关文献搜集以及阅读分析,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强化了本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研究难度,同时前人的研究观点也对于本文的研究通过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描述性比较分析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现状及相关规定的描述,进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于国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实践描述,结合我国现状进一步提出国外相关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并提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建议。

四、论文进度

五、参考文献

[1] 董开军等.民事----法修改重要问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2] 张嘉军论诉讼契约的合法性,法学,20xx年,第4期

[3] 奇树洁.地区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评述,法制研究,20xx年,第6期

[4] 鲍玉洁.浅议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法学研究,20xx年,第8期

[5] 包建华.美国民事和解及调解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20xx年,第11期

提纲

摘要

引言

一、1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概述

(一)1.1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概念

1.2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特征

1.3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性质

二、2域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分析

2(一).1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2.2英美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2.3两系对比

3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现状及优化建议

3.3.4合法原则

3.4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优化建议

3.4.1民事诉讼和解的试用期间

3.4.5民事诉讼和解瑕疵救济

结论

第十七篇 对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制度的探讨_管理会计论文

  [摘要]结合新《会计法》精神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与会计人员管理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加强公司企业账簿设置制度、记账规则制度及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正确对会计人员进行定位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部会计监督;会计人员管理

新《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它是我国会计工作步入法制化新阶段的象征和标志。依据新《会计法》制定的《企业会汁制度》也已,并于20xx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这些重大的会计改革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诸多方面的相应变动。本文试就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下的企业微观会计制度设计与会计人员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问题

(一)企业自行设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可以定位于集中与立法管理型。目前国家制定、颁发并规定执行的会计法规有: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其中,《会计法》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是会计工作的母法。《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核算要素、核算原则、核算前提等作的统一规定。《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是专门用来规范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和特殊业务处理的。《会计法》指导《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一般又称为国家宏观会计制度,是公司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直接依据。WWw.0519news.COM它是在新《会计法》指导下f,废除了原行业会计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后,最新制定的适用于各行业公司企业的会计制度。由于各行业中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特点不同,经营管理要求各异,使得《企业会计制度》在科目的使用、核算组织形式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制定等方面,虽不失国家会计规范所具有的使用上的通用性和宏观指导性,但缺乏具体的适用性和微观指导性。此外,在内容的规范上,《企业会计制度》也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本身,而不涉及与会计核算紧密相关的、对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起保驾护航作用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内容。因此,国家宏观会计制度并不能完全直接被公司企业拿来使用,各公司企业还必须在国家会计制度的指导下,设计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稳步提高。

结合上述,公司企业依据国家会计法规自行设计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二)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重点内容

公司企业会计制度应是具体指导公司企业顺利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保障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的制度,是国家所有现行会计法规在具体会计工作中完整而正确的应用和体现。因此,公司企业会计制度不仅涉及会计核算本身,而且还应涉及会计组织和会计管理制度设计等内容。具体来讲,其设计内容应包括: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条件方面的制度设计、会计组织方面的制度设计、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等4个方面。其中,会计核算基本工作条件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设计。会计组织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制度设计、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和会计核算工作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制度设计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设计等内容。会计政策的选择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对本单位较有利,以及该会计政策如何操作等内容。以上4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都是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按照新《会计法》的基本精神,要依法做好会计工作,企业应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呢?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会计基础工作条件制度设计中,应加强会计账簿设置的制度设计。会计基础工作条件制度设计涉及的内容虽然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但从会计核算工作的程序来看,会计账簿汇集了公司企业所使用的全部会计科目以及各会计科目使用所应依据的全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是记录企业经济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会计检查的重要资料。可以说,各公司企业会计科目错用、误用及原始凭证的制假造假,最终都会在会计账簿中得以集中体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负责人贪污受贿、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违纪案件,无不与会计账目不实、会计账目不清、会计账目混乱、设置多套账目有关。对此,新修订的《会计法》中已有专门的条款对公司企业账簿设置作出了明确规定。可见,在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指导下,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应是依法建账。

2.在会计组织制度设计中,应严格进行会计记账规则(账务处理程序)的制度设计。这是做到依法建账的重要保证。会计工作是一项严密、细致、程序化要求极其严格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有误,都将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单纯依靠依法建账是远远不够的。新《会计法》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惯例,对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记账规则作出了规定,各单位在账簿设置和会计核算中都应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在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的同时,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新《会计法》关于会计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因而要求各单位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在与《会计法》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本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联系的设计、会计凭证与各账簿之间关系的设计以及账簿与报表之间关系的设计等。在依法建账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会计记账规则的设计,使会计记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是指公司企业在会计核算和管理中所采用的具体处理方法。最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上赋予了公司企业很大的自,这要求各公司企业必须依据该制度,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选择最能恰当体现本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4.在会计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应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新《会计法》虽然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当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并不是要求单位负责人代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永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同样,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除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外,还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将任何一项业务或一部分业务的权力在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分解,从而使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防止因权力集中而导致权力膨胀,出现贪污受贿和舞弊行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单位内控制度的重点应集中在分权控制、机构、授权批准、稽核审批、业务标准处理程序、原始凭证管理、定期财产清查以及会计档案专管等方面的控制上。内部控制虽涉及企业诸多部门和人员,但一个成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却是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因此,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所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就成为内控制度建立的重中之重。各单位负责人应当在新《会计法》精神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把关,以求在机制上、制度上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

二、关于公司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问题

各公司企业在国家会计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设计出合理合法、适合于本单位业务范围和经营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仅仅是向会计工作符合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迈出了第一步。要使会计制度得以正确地贯彻和实施,还要依靠本单位具体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近些年,随着会计信息失真程度的加深和人们对会计人员在信息失真中是否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关于会计人员定位问题的讨论。目前,我国普遍推行的便是“会计人员委派制”。

会计人员委派制也称会计委派制,是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和产权部门监督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一种制度。会计委派制经过几年的试点,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保护国有资产,防止贪污腐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会计委派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和贪污腐化等问题,而且其作用的发挥也仅仅局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对于非国有企业或非国有控股公司则不适宜。更何况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会计法规对其予以明确和肯定,它只能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法律行为。同时,这种会计人员的定位方式也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不相匹配的,是不适于在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中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但应拥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权,而且应拥有企业的用,会计人员理应回归企业,为企业服务。

新修订的《会计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会计监督一章中作了大量修改,将会计人员“应当”代表做的监督,改成“有权”去做这种监督。这一修改明确了会计人员的定位,即会计人员只对所在单位负责,只需在遵守国家会计法规和公司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所进行的会计监督也仅仅是一种内部的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部分,而没有了必须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责任。此外,新《会计法》还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责任主体,突出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使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有了切实的法律保障。笔者认为,在新《会计法》的指导下,无需再搞会计委派制,而应让会计人员回归企业,这不仅有法律依据,而且符合我国目前所推行的现代企业制度。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并非指国家对会计人员失去管理和控制,而是指会计人员直接接受公司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从事会计工作,不再受的干预,部门只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职称或职务的认定条件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进行管理,并对会计人员出现过错是否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等规定相应的处罚办法,即强调会计职业管理的制度化,而不再强调会计人员本身管理的国家化。这样,既可以使会计人员放开手脚干会计,切实发挥会计在公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又不会使国家失去对公司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宏观管理的职能。

第十八篇 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_管理会计论文

财政部于2001年6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均简称《规范》)。与基本规范相关的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成本费用、担保等其他8个具体规范,正在继续制订并陆续下发。本文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应做好的相关工作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认识仍是当务之急

1.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当前尤其是要学好《规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重视并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是本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应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制度中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

2.财会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认识,吃透精神,掌握好原则和方法。财会部门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制订方案,给领导当好参谋。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对于搞活企业,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WwW.0519news.Com然而,在社会变革和企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多管理失控问题,给企业、国家造成了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健全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尽快做好这一工作。

3.企业要加大对《规范》的学习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都了解《规范》的内容,并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大家都应鼎立支持并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路

1.企业应成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工作的领导小组,以便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副组长。组员由财会、审计、机电、物资、计划、劳资、人事、营销、生产、基建、信息、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财会部门。将任务按项目合理分工,如:财会部门负责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筹资、付款、成本费用、经济担保等;计划和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营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产品及劳务定价;机电部门负责机械设备采购、保管使用;物资部门负责材料物资、生产性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保管、收发等;劳资部门负责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确定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险费用;人事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职工奖惩、领导干部资产经营承包考核兑现等;信息部门负责指导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董事会办公室提出对总经理的授权方案;公司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行政低值易耗品以及机关管理费用,并提出对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的授权方案;审计部门除了参与策划外,重点应做好整个制度的审查和修订工作等等。还有不少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项目,均应本着涉及谁、谁协助财会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之后,国家不再制订相应的行业财务制度,现行的行业财务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内控制度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有关方法,其所涉及的内控问题,一般都原则性较强,后者强调的是会计具体事项在全过程中如何相互制约(或曰相互牵制),把涉及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的责任和权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以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防止越权、堵塞漏洞。两个制度的建立结合进行,既可以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又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建立内控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要对原有相关制度与《规范》进行对照清理。已有的制度,符合要求但尚不完善的,应补充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加以废止。经常发生的有关事项,即使《规范》中没有列明,也应加以补充。

4.发挥整体优势,调动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所发生的不少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共性。从上至下,如果各层次都分别制订一套内控制度,既无必要成本又高。因此,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从内部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成立制度起草小组。在建立好制度主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层次的专业优势,合理分工。实施办法制订后,分别经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通过后,下发实行。各下属单位,可以此为据,结合本单位实际做补充规定或制订实施细则。有关授权事宜,应根据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公司章程进行。

三、贯彻落实《规范》应做好的其他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国家应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好出资人到位问题。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在权力制衡方面,尤其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在职位上高度重叠的问题,克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要真正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监事会对董事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而不应是摆设。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应层层明确会计事项的审批授权范围,划清责任,防止越权审批。

2.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真正能够操作的有关责任追究法律法规;二是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体现下管一级的原则,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责任到位,有法有规必依,违法违规必究。

3.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把检查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适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上级财会部门,要对下级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因为,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仅仅通过财会人员是很难发现或者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要解决好以包代管的问题。现在,各种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这对于落实经济责任、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掩盖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许多金额较大的承包项目,形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在形成巨大损失后,承包人所交数额有限的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抵补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而在问题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4.会计人员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起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把关作用。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业务能力。另外,企业领导必须支持和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维护好会计人员在控制中应有的权威作用。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当前,会计工作质量差,会计信息失真,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许多其他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亦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要加强会计控制水平,有赖于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水平。内控制度一旦建立,必须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使所有相关人员不但熟悉它,而且要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自觉做好相应的工作。

第十九篇 新《会计法》环境下如何建立企业内控制度_管理会计论文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的手段,从其形成至完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的采用——制约机制的建立——控制体系的形成三个阶段。学者们苦追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管理者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和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和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最根本的是保护企业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经营管理方针。Www.0519news.CoM

二、新《会计法》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必要性

从我国目前会计工作及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看,会计秩序混乱,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企业经营失败情况的发生,除企业有关管理人员故意违纪所致外,内部管理失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避免企业经营失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一个设计和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使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大多数的内外欺诈事件。

其二,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现代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多种专门的技术业务需要处理,成千上万的员工需要组织,企业领导人及管理阶层不可能对每件事情都施行个人的直接监督。而要使企业各部门有序、有效地工作,只能依赖于严密的内部控制来协调、组织和调整。

其三,内部控制是统合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行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车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会议、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其四,是加强跨国管理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使公司面临的总风险增加,跨国公司在海外会送到、经济、文化的风险,而且由于跨国经营、国际税务问题以及外汇交易等,造成公司业务日益复杂。因此,为有效进行跨国管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其能有效遏制企业不正当行为的发生,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由此,我国《会计法》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基本要素。

其一,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所调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特定控制的有效性。比如,人事管理中聘用了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可能使基本特定控制无法实施。一般说来,控制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其二,会计系统。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二个要素是会计系统。它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类、记录、报告单位的业务活动,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能做到: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计量经济业务发生的期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被白相关事项。

其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同其他两个要素一样,也是由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组成的。控制程序可应用于基本交易仲销售业务、购置与付款业务等),也可融合应用于控制环境或会计系统的特定组成部分。控制程序一般包括下列内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授权批准;明确有关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证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正点控制环节从上述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并非以单位中的个别活动、个别机构为其控制对象,而是涉及到企业中所有机构和所有活动及具体环节,但至对每个业务系统进行全面、宗整的控制,是很不容易办到的。通常,企业主要应对以下重点业务系统实施控制。

其一、组织规划控制。即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和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营业务的职务与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

行某项经营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分离,执行某项经营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分离。二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井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营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井保证有关部门间进行相互检室;在对每项经营业务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总是得以迅速解决。

其二,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精力的权限控制。企业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营精力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不能进行。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一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二是明确每类经营精力的授权批准程序;三要建立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工作质量。

其三,预算控制。即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有:一是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二是在预算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三是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其四,实物控制。即对企业实物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实物控制的措施有:一是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以保护资产的安全。二是定期进行财产检查,保证财产实有量与有关记录一致。

其五,内部审计控制。在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管理者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使企业员工能自觉地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第二十篇 论会计委派制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性_管理会计论文

[摘 要]:会计委派制度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否引入到我国的金融领域,尤其是金融监管工作中来,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本文结合梧州辖区农村信用社会计委派制度的实践,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委派制度在西方国家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应用普遍,是资本所有者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我国的机关和国有企业引入这一制度是1998年的事。它是指机关或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其下属的分支机构或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并授权委派会计人员监督所派单位会计行为和其它经营活动的一种制度。 

这种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由纪委发出通知明确要求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度,自试行以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7个地 (市)、1029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范围包括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以及乡镇集体企业等,直接或间接委派会计人员近11万人,被委派单位涉及44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79000多个企业;委派形式包括向国有企业委派会计总监或总会计师、向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从试点情况来看,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有利于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www.0519news.coM正是由于这一制度在加强和完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及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推广试点的力度(《中国财经报》,20xx)。 

这一在其它领域起到良好作用并得到推广应用的做法,能否引入金融领域呢?对此,中国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辖内农村信用社实行基层社会计由联社委派,联社会计由行业管理办委派的会计委派制度。一年多的实践表明,会计委派制度对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会计核算质量,保障财务、信贷信息的真实性,控制不合理的财务开支和违规信贷,防范财务和信贷风险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自实施以来,共堵住不合理的财务开支586笔,金额73万元;防范不合理的贷款643笔,金额751万元。正是由于会计委派制度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及其它改革措施的全面启动,辖内20xx年的农村信用社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至20xx年底,全辖116个法人社中,77个出现盈利,比上年增加22个;9个联社中,4个出现盈利,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3个联社实现社社盈利;不良贷款比上年减少9323万元,下降10.7个百分点;财务减亏2230万元,减幅达61%。农村信用社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领导班子和员工的思想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活力明显增强。这种状况如能持续3—5年,梧州辖区的农村信用社有望从困境中走出来,全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梧州的这一做法有无理论上的依据和现实中的应用性呢?会计委派制度在金融领域有无推广应用的价值呢?本文想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和金融机构的公品性质,说明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实施会计委派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探讨会计委派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要素原理。 

二、梧州辖区会计委派制度的实施背景及做法 

银行梧州辖区管辖广西最东部两个行政区——梧州市和贺州地区及其所辖的8个县、市的金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历史包袱重、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普遍不理想,尤其是农村信用社。 

截止2000年底,梧州辖内共有核算的农村信社法人机构125个。其中,县级联社9个,基层社116个。由于种种原因,梧州辖内的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差、会计信息反映不够真实、财务监督不力、费用支出居高不下、信贷监督不到位、违规贷款时有发生、不良资产占比大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如某县的农村信用社,1996—2000年不良资产从21.3%上升到93.1%,其中,由于越权发放、三查不落实、抵押无效、担保失效、决策失误或其它内部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共5846笔,金额11151万元,占同期不良资产余额的40%;财务从1996年盈利5.2万元到2000年亏损1917万元,主要形成原因是不良资产占比上升所导致的收入萎缩,财务管理不力所引起的费用支出增加,以及擅自购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非生息资产增大。由于不良资产占比高、财务亏损数额大,该县农村信用社基本依赖银行再贷款维持。另一县同期不良资产占比从54%上升到77%,最高时达89%(1999年),财务亏损从1996年的732万增加到1999年的1487万元。不良贷款和财务亏损的形成原因也主要是内部约束机制失灵,会计信贷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据该县支行对所在地农村信用社进行常规检查掌握的情况,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基础工作很差,不按规定登记帐簿、帐务核对没有做到“六相符”、不执行复核制度、做假帐、会计档案保管不善;二是财务管理混乱:巧立名目、滥发钱物、以贷收息、虚增利润,参与承包分成、超审批权限购置固定资产、挪用公款;三是信贷违规:一户多贷、以贷收息,超权限和违反贷款发放程序发放贷款、冒名借款相当严重。这些情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信用社的会计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或迫于社主任的压力没有履行监督职责所造成。又据对某农村信用联社资产质量状况的深入,该社3亿多的信贷资产,可基本确定有52%完全不能收回本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会计监督信贷管理方面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以致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会计监督职能作为信贷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和执行,亦即监督管理失控,结果是调查失实、评估失真、决策失误,最终导致资产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银行梧州中心支行利用20xx年货币政策向农村信用社倾斜的有利形势,运用“饭碗理论”和“老太太卖鸡蛋原理”,在辖内农村信用社推行了一场以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信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会计委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徐诺金,20xxa)。在所有这些改革中,会计委派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最具有基础性和探索性的改革。因为无论是工资分配制度,还是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都要以真实、全面、准确的会计和信贷信息为基础,都必须有严格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没有会计委派制度的改革配套,其它改革很容易走样而难达到预期效果。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会计委派制度改革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从制定方案、试点到全辖推广,前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为了选派合格的委派会计和使委派会计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专门制定了《梧州辖区农村信用社委派会计制度实施办法》和《梧州辖区农村信用社委派会计、考核管理办法》,对委派会计职责、任职条件考核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要求选派作用正派、业务精通的会计人员、对委派会计要实行异地委派和上收一级管理等。20xx年实际派出会计人员125名,其中行业管理办派往联社9名;联社派往基层社116名。在联社派出的9名中,100%进行了异地交流;联社派往基层社的80%进行了交流。实践表明,会计委派制度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一是会计监督职能得到体现。实施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人员由联社统一委派,会计核算工作直接对联社负责,真正享有了相对的会计监督权,能够依法依规对所在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规范了费用开支,从严治社、增收节支得以落实。二是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三是信贷监督得到加强,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实施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人员从放款凭证要素到贷款审批程序等都认真地进行了审核,发现不符合信贷规范化管理要求的,能及时予以纠正或制止,有效地遏制了违规贷款的发生。四是改变了事后监督的局限,实现了以“后卫防守”到“前卫监督”的转变。事前就堵住不合理的财务开支。如20xx年事前堵住了不合理财务开支586笔,金额73万元;不合规的贷款643笔,金额751万元(徐诺金,20xxb)。可以说,会计委派制度使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和金融监管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实现了“前卫”性管理。20xx年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之所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会计委派制度功不可没。 

三、会计委派制度应该引入金融领域 

事实上,根据笔者在广东、广西、海南工作所掌握的情况及对我国金融领域存在问题的把握,梧州辖区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在其它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同样存在;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在其它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也同样存在。问题的性质基本相同,差别只在程度。尽管我们可以从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信用环境等许多方面去找解释金融机构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由此得出改革产权制度、改善治理结构、完善信用环境的必要,但我们还是认为,在金融领域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所有这些改革不能离开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金融业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殊性和它作为企业所具有的一般工商企业的属性,都决定了会计委派制度这一在其它行业和梧州农村信用社行之有效的制度,也同样可以在金融领域里发挥它的作用。 

 1.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有必要实施会计委派制度,以保障金融信息的真实和全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志在20xx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核心作用,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最近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20xx)在揭示华尔街的文章中也指出:现代经济都依靠金融系统筹集和分配资本,而金融系统的基础是信息的诚实性。一旦投资者对金融系统的信息失去信任,就会使熊市加剧和延长,……还容易起到抑制经济的作用。 

但是,现实中金融机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各国极为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直困扰着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并不时引发金融风波的大问题。从美国肋年代的银行业危机,到安然公司的破产和华尔街屡屡出现的造假丑闻;从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虚假利润,到一些被关闭金融机构账面数字与实际清算价值的巨大亏空,都说明金融机构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很成问题,金融机构的造假之风已成为金融领域的一大祸害。遏制和消除这种祸害要从多方面入手,但会计委派制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现代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决定有必要实施会计委派制度。现代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各自具有自己的利益和信息在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分布,难免出现经营者侵害所有者利益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营者利用自己对经营过程实施直接控制的优势,对所有者实施信息封锁,不向所有者提供信息、或不提供全面信息、或不提供真实信息,以便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信息优势,方便对企业的长期控制;第二,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按照自己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甚至不惜制造虚假会计结果;第三,直接损害所有人的利益,扩大自己的在职消费和利益。如高档消费、关系人贷款等。针对这些情况,所有者可以通过委派会计的方式去改善自己的信息状况,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如西方公司制度中的母公司对子公司、金融机构的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大都采取这种方式。 

 3.在所有者越分散或所有者严重缺位的情况下,所有者的实际控制能力越弱,经营者的行为动机得逞的可能性越大。极端情况下,经营者可能变成“事实所有者”,实现对金融机构的完全控制。这时更需要运用委派会计制度去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当前我国的金融领域就存在这种情况,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更加突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改革尚未完全到位,金融产权制度的缺陷、金融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弊病、金融监管的严重滞后给经营管理者留下了过大的作为空间。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农村信用社名为合作制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但事实上,合作制成了“空话”(谢平,20xx),集体所有制也是徒有其名。农村信用社是社员的吗?社员无权无益。既选择不了管理体制,也决定不了大政方针;既分不到“红”,也得不到信贷方便和利率优惠。相反,“大锅饭”、“官本位”的经营管理体制早让农民把农村信用社看成的“银行”,而地方甚至把它当成的“银行”。农村信用社真是的吗?又反复强调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主张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而有的地方则只行干预得惠之实,而无维护农信社利益之举。有的甚至把农村信用社贷款看成财政资金,只怕要不到,不怕还不了。有的地方部门多年前的借款,至今分文不还。农村信用社是银行的吗?银行又只是代行行业管理职能。金融监管、行业管理双重职能一身挑,有时还得把支农政策加进去,“婆婆、媳妇、阿公”三不像。如此一来,农村信用社好像是少数经营管理者的?事实上,他们确实是农村信用社剩余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实实在在地控制着农村信用社。但他们又没有像所有者那样去精心关爱农村信用社,也不承担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失败风险,而是短期行为明显,不时采取一些“侵害”农村信用社利益的举动。如扩大在职消费、违规放贷、自办“三产”,有的甚至挪用支农信贷资金投入关联企业或项目。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演变成“谁控制、谁所有”的“事实所有制”(徐诺金,20xxc)。大多数地区,农村信用社采取的是县一级法人的管理模式,信贷管理、财务管理等由县(市)联社监督执行,费用的审批权已基本上收到联社,费用控制也主要靠联社把关,大额贷款的发放均要经县(市)联社审批,基层社的法人地位已基本上是徒有其名。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不明晰等制度缺陷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风险。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财务亏损不断增加,违反信贷管理规定乱放贷款,挪用信贷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等问题,都是与对经营管理者不良行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约束力不够和对重要岗位、部门的监控不到位有关。

显然,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是一种产权主体约束不到位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之产权主体明确到位的体制要严重得多(徐诺金,200la)。会计委派制度的实施,对于完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内控体系,弥补产权主体约束不到位的不足意义十分重大。 

 4.金融机构的公共性,要求运用会计委派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金融业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性产业,其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是现代商品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货币与信用的创造者、提供者、组织者,是货币和信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正是由于货币与信用使金融机构具有特别的公共性;二是金融机构是现代社会中最大的债务人,是负债率最高的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三是金融机构是现代社会中的最大债主,是典型的信用产业,它依靠别人的诚信实现自身的安全,也依靠自身的诚信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债主地位。 

金融业的这种公共性显然大大强于上市公司。一个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者主要是股东,使金融机构的相关利益人则除了股东外,还包括存款人。这决定了金融机构必须比上市公司更加对社会透明,更加需要保障各相关利益主体充分地了解金融机构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一需要,一些国家对金融机构比对等上市公司规定了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我国也于最近公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时报,20xx),就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和真实性提出了规范和要求。但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的真实性,没有有效的制度去保障信息的真实,就会使信息披露制度大打折扣。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实施以来的许多信息披露失真案例说明了这一点(《广州日报》, 20xx)。据有关调查,33%的被调查者不信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41%的被调查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持“有疑虑但不确定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重要依据以来,上市公司便在该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吴联生, 20xx)。作为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性保障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施会计委派制度。上市公司如此,金融机构更是如此。 

四、会计委派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我们一般所讲的会计委派制度是指所有者或机关或企业的上级部门为了实现对分支机构或下级部门的有效管理而采取的内控措施。但我们则主张把会计委派制度引伸为金融监管当局为了控制金融风险,维护存款人利益而采取的一项监管措施。 

金融风险问题是当前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尽管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因素的冲击、形势的动荡都有可能造成金融风险,但普遍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包括陷型的和显型的)和金融机构代理人的代理风险是现代金融领域里风险突出的重要原因。 

代理是一种受他人委托,代表或代替他人行动的行为。当一个个体或组织(委托人)授权他人或组织(代理人)代表他或他们行使某项工作或职权的时候,这种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代理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关系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大至国家治理,小至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委托代理之类的事情。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利益的不同及信息在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分布,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成本,这种成本被称之为代理成本。根据詹森和麦克林(1997)的研究,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契约成本和误差成本。监督成本是委托方规定代理方的行为而产生的。契约成本是指代理方向委托方保证他不会采取不适当的行为产生的。误差成本是指由代理方与委托方面对相同信息所采取的行动差异而发生的成本。由于委托方与代理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就存在代理人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又由于委托方与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在委托代理关系产生时,委托方对自己授托的事情较之代理方具有更多的信息,而代理方对自己的代理能力有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在委托代理关系成立之后,代理方对自己的代理行为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委托方很难精确地监视和评估代理方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被称为隐蔽信息和隐藏行为问题。代理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提高委托代理效率,除了调整和改善产权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外,关键是改善信息分布,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代理风险。 

现代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受股东和存款人的委托经营金本,管理者本应最大限度地最大化利润和最小化风险,可是我们从现实中却经常发现经营者的行为与此相悖。这种代理人违背委托人利益而产生的成本,表现在金融机构就是金融风险。许多金融机构财务亏损增大、信贷资产质量不佳,相当部分是由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引起的。金融机构的经营者或是通过扩大在职消费、或是借助违规信贷去扩大自身的利益,而由此产生的则是金融机构的利益受损。在金融机构所有者约束机构健全、股东和董事会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者的这种行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经营者的代理风险会因此而降低。因为金融机构经营者造成的风险和扩大的利益直接与所有者的剩余权益大小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严格的反比关系。因此金融机构的所有者有动力去关心金融机构的经营好坏,从而监督和制约代理人的行为。但是,如果金融机构的风险不是由所有者承担,而是可以透过存款保险机制向外转化(如由出钱化解金融风险),则所有者监督经营者的动机就会弱化,甚至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一起对金融机构进行掠夺性经营的情况。如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储贷机构危机和我国许多城市信用社、信托的风险就是这样形成的(徐诺金,20xxb)。这是一种比经营代理风险危害更大的风险。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风险,必须改革存款保险制度,从目前的政策性保险转向完全的市场化保险,真正按“金融风险成本由谁产生由谁承担”的市场原则处置金融风险(徐诺金,20xxc)。但在这一原则没有真正实现之前,应该实行由金融监管当局向金融机构派出委派会计的制度。 

由金融监管当局向金融机构委派会计完全符合金融监管的目标要求。因为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信息的真实性去强化公众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加强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的约束,从而实现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目标。会计委派制度恰恰在规范会计核算,保障财务信贷信息的真实性,防范和控制违规行为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金融机构的代理人即人们所称的高级管理人在成为负责人前要先接受任职资格审查。金融机构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经营管理信息和财务状况。要定期接受社会中介机构的审查。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范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的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降低代理风险,但这些措施的作用都没有委派会计制度直接和有效。 

五、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原理及实施要件 

委派会计制度是透过派出单位对受派人的完全控制而实现对受派单位的约束和监督的。因此,一个有效的会计委派制度必须很好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委派会计的素质要专业化;二是委派会计的职责要明确化;三是委派会计的利益要化(即不能与所派单位有利益上的联系)。 

从任职条件来看,一个合格的委派会计应该具有正直的人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梧州辖区农村信用社合社联社会计总监委派试行办法》对委派会计提出了两款共九条具体的规定。明确委派会计必须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办事公正,敢于坚持原则;热爱财会工作,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金融工作、担任中层正职两年以上,具有助理会计师或经济师职称。 

委派会计的职责是按委派主体要求,对受派单位执行会计法、财经纪律和信贷制度实施会计监督;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委派单位报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信息质量;对受派单位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负监督、管理责任;帮助受派单位完善内控机制,实现依法稳健经营;对受派单位的各项财务、信贷收支实施实时和事后监督。为了有效履行这些职责,委派会计应该有权参与受派单位的经营管理的决策会议和财务、信贷审批事项,具有建议权和监督权;参与制定和完善各项考核和激励机制,下达考核指标,检查执行情况;有权制止经营业务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在制止无效时有权直接向上级书面报告;对辖内会计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对基层会计具有否决权。 

为了使委派会计尽心尽责地为委派单位工作,必须使委派会计利益与受派单位脱钩。由委派单位按照责、权、利统一和权力相互制约的原理,对委派会计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实行直接管理,工作考核、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由委派单位负责。委派会计享受受派单位副职待遇,并按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计发工资。 

参考文献: 

 1,20xx。同志在20xx年2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美国《商业周刊》,20xx:《参考消息》转载《商业周刊》“华尔街为何”。20xx年5月10日。 

 3谢平,20xx:《金融研究》20xx年第1期。 

 4徐诺金,20xxa,b:“落后农信社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上、下),《金融时报》,20xx年5月13、20日。 

 5徐诺金,20xxc:“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与农信社的改革”,《金融时报》20xx年1月21日。 

 6徐诺金,20xxa、b:“美国80年代银行危机的成因、处置及启示”,《中国金融》20xx年第8,9、10期。 

 7《金融时报》20xx:《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金融时报》20xx年5月。 

 8《广州日报》,20xx:“7年怎样吹出7.7?”,《广州日报》20xx年5月17日。 

 9吴联生,20xx:《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10 詹森、麦克林,1997:《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第2章,范黎波、李白杰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1版。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guizhangzhidu/caiwuzhidu/60448.html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二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