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策略研究_行政论文十篇

2022-04-15

教育论文】导语,你眼前所阅读的本篇文章共有28622文字,由俞南小经心厘正,发布在都市文档在线!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策略研究_行政论文十篇假如你对这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策略研究_行政论文 第一篇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现状和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展以主题性绘画创作为形式的美术教学指导。本文探讨了在集体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指导原则和指导策略,以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创作出稚拙的、富有主观情感、自由表现的绘画作品。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现状和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展以主题性绘画创作为形式的美术教学指导。本文探讨了在集体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指导原则和指导策略,以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创作出稚拙的、富有主观情感、自由表现的绘画作品。

1 实施主题性绘画教学的意义和概念的界定

主题性绘画活动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将幼儿的记忆、经验、初浅的技能融于美术活动中,能将教师从纷杂的临摹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欣赏、认知、感悟的作用,让幼儿从体验入手,完成创作。

(1)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把握幼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体验作品创作中的情绪情感,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策略指导始终明确、把握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发,运用儿童绘画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发掘出儿童绘画的潜能。

(2)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增强与幼儿对话的能力,把握多元的教育策略。由于此项研究是基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完成,因此开展课题研究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使幼儿的智力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潜在能力得到激发,让幼儿获得多元的发展。也能帮助一线教师积累绘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在其它形式的美术活动中,学会整合教育资源。

(3)主题性绘画教学概念的界定对通过美术活动体现幼儿认知发展心理具有现实意义。主题性绘画是绘画的画面形式,它往往能再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和特定的环境、情境,并表现出作画人的心理,在一幅或多幅作品中表现同一个主题。在本课题研究中着重在于“主题性”框架下的同一主题绘画创作和单元主题(同种类别绘画)的系列教学。

2 主题性绘画创作教学指导所遵循的原则

绘画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提出的,它的依据是在遵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的阶梯,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时要充分地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技能水平,尊重他们非成人式的思维和表达,预设适宜的目标以情景性、审美性、创造性和适宜性为原则开展教学指导,从而使幼儿创作出融合美感、技能和个性的美术作品。

3 主题性画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3.1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内容,在感性认知获取直观形象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各种视觉经验,这是他们美术创作中形象的来源。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内容选择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如《刷刷牙》,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天天出现的场景,幼儿对刷牙印象深刻,上课时我们用多媒体展现盥洗室环境、张大嘴的脸部特点,有大人、孩子、单人、双人、正面、侧面等图片使幼儿很快的就进入特定情景中。

3.2 体验丰富的主题绘画情境,在主动学习中进入创作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并不只是让幼儿不断去重复已有的经验,而且还必须在幼儿原有水平上有所推动,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地拓展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情景是导入的环节,学会方法的手段,当幼儿沉浸在情景中的时候,我们视之为“游戏”,着意表现个人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感性体验多于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老师对同一主题下的美术活动进行筛选,如我们在中班阶段开展的《小鸟和树妈妈》主题,预设了《春天的叶儿发芽了》、《可爱的小鸟宝宝》、《鸟窝》、《我和树妈妈的悄悄话》等,从自然到人到科幻,让幼儿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下人与动物的和谐,并遵循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的选材原则,设计出深受幼儿欢迎的主题性绘画内容。

3.3 欣赏大师作品沉淀审美感觉,在尝试创作中感受视觉文化的内涵

幼儿很多时候无法用语言来告诉成人,但可以用绘画语言来表达,孩子们可以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想象和无限的创意逐渐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高品位的审美境界。虽然幼儿的美感较为表浅,但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可以安排以色彩、构图、风格不尽相同的《向大师致敬》主题作为大班欣赏和创作的内容。我们选择了幼儿偏爱的色彩浓郁、构图鲜明、与日常生活、性格特点接近的作品。如马蒂斯的剪贴画、米罗的抽象画、毕加索的立体画《漂亮女人》、凡高的点彩画《星月夜》、《向日葵》、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中国画家吴冠中的水彩画和塞尚等人的作品,让幼儿在充分欣赏的前提下学习创作,把自己对色彩、构图的感觉融入到创作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油画板、油画布、水粉、炫彩棒,让幼儿自由选择特殊材料,感受这些材料带来的不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3.4 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让创造性的美术技能得到分层递进

在主题性单元系列绘画创作(同种类别绘画)中由于技能的学习有一个相对的过程,因此我们采取的支架式教学“五步递进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我们开展的《线的散步》的中大班主题活动是采取了一个单元序列的方法,中班的《动物世界》主题,主要由黑色粗细线描(记号笔、水笔)、水彩笔组成教学内容:有《花和花篮》、《水里的鱼》、《亲亲小动物系列》、大班《猩猩家族》、《花的姿态》、黑白线描《向日葵》、瓦愣纸板画《京剧脸谱》等都是采用了五步递进法:进入情境——搭建支架、难点分散——引导探索、学习技能——协作学习、集体共享——交流评价、撤离支架。

我们利用“支架”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寻找支点,不断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并积极推进。在这些活动中,范例往往不是完整的,而会出现简单的线条、色块、笔触、一个简单构图等,使幼儿能够在一个系列的绘画类别学习中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从而达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即把支架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无论哪一个作品或一个实物都可以寻找“支点”,在欣赏中发现美,在发现中创造美,用基本的技能分解创作中的困难,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幼儿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_幼教论文 第二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4岁幼儿英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听、说、读英语的习惯和兴趣;教学中通过改革教材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验证了幼儿早期接受英语教学的可行性,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它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科技人才。由于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原因,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全球。面对这样的挑战,教育必须加强世界性的合作,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今天的幼儿,是跨世纪的儿童;今天幼幼儿教育,是为21世纪培养高科技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教育,也是我们提高人才质量的需要。"外语教学应从娃娃开始",对这一主题,教育界认识不一致,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幼儿期的娃娃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母语,根本没有能力学习母语以外的其它语言。到底幼儿有无学习外语的能力?幼儿学习外语是否干扰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幼儿英语教学可行与否?效果如何?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自1992年10月起,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开展了"幼儿英语教学实验",力图通过实验探索幼儿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一种适合本地区幼儿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对象

实验教学对象选自呼和浩特市郊区机关幼儿园,赤峰市机关幼儿园及赤峰市红山区幼儿园中班幼儿,实验开始时幼儿平均年龄为3.5~4岁。

(二)实验时间

从1992年10月开始,到1994年6月结束,除去寒暑假期,有效教学时间共15个月,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实验教学约140个小时。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本实验选用国内公开出版的《儿童英语入门》(方碧辉著)为主要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增加教材以外的内容。

2.在我们的实验中,游戏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力求通过各种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习、掌握英语,既不加重负担,又提高了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3.教学采用听说为主、阅读为辅的情境教学,目的是训练幼儿的听说能力,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4.教学初期以图片为教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逐渐过渡到脱离图片的教学,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5.教学从幼儿身边常见的单词开始,通过短语、日常用语、简单句子、英语歌曲等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三、基本做法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听、说、读英语的习惯和兴趣,并以此探讨幼儿英语教学的可行性问题,我们的原则是"重在培养兴趣,关键在发音准确,力求使幼儿在不感觉有任何负担的愉快情绪下,学会丰富的英语词汇,掌握简单的日常用语,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为今后的提高学习打好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实验教学并不是片面强调增加英语词汇量,而更重视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实验班共学习英语单词800~1000个,短语及日常用语100余句,简单句子150多个,学会英语歌曲15首。对这些内容,幼儿发音准、记得牢,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另外,本着这样的实验指导思想,教学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通过英语教学都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和提高。

(二)教学中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改革

我们在教学中,除发挥教材自身的特点之外,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

1.实验教学直接依赖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身边常见的英语单词开始。《儿童英语入门》一书,从字母开始,由字母学单词,而我们的教学是从幼儿身边常见的单词开始的。教学初期,彩色图片是直观教具,通过图片与实物的对比,幼儿获得的感性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这就把抽象的单词具体化,使幼儿便于准确而牢固地领会单词,既减轻了学习难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对教材内容的兴趣。这比从抽象的字母讲起容易被幼儿接受,教学效果良好。这样的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为幼儿识记直观形象的图片比识记抽象的字母效果好,其中通过视觉识记比通过听觉识记效果好,所以幼儿对词汇的掌握牢固。

单词教学是英语词汇学习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把词汇变成有意义的,使之与一定的概念联系起来。幼儿时期,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词汇意义的精确性与完整性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从幼儿身边常见的单词开始,是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

2.根据单词在音、形、义等方面不同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适当增加教材以外的内容,目的在于发展幼儿意义识记的能力。如教材中出现fox(狐狸),我们相应增加一个box(盒子),学fish(鱼)就增加一个face(脸),学monkey(猴子)就增加一个donkey(驴),学needle(针),就增加一个noodle(面条),学pear(梨),就增加一个bear(熊)……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把不同内容的单词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在发音和意义上的异同,以防止类似单词的混淆,符合心理学的"识记规律"。实验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扩大了词汇量,也帮助幼儿加深了记忆,做到了发音与实物的一一对应,使幼儿学习能举一反三。

3.调整现有教材的体系,采用"系列教学"来进行,即教材中出现一个apple(苹果),我们的教学将由此扩展到fruit(水果)系列:即学习pear、orange、banana、watermelon、peach、grape等;教材中出现一个b us(公共汽车),我 们的教学将扩展到交通工具系列:学习car、cart、train、boat、ship、jeep、 taxi、tr actor、tricycle、ambul-ance、fire-engine、truck、bike、plane、 motorbike、trolleybus等。这样,我 们学过的单词都能归到不同的系列中, 诸如动物、身体器官、水果、食品、称谓、颜色、图形、数字、交通工 具、日 常用品等十几个系列。利用外语单词本身间的各种联系,提出同族词、同义词等, 对于帮助幼儿形成接 近联想或对比联想,建立外语概念体系是有益的尝试。实 验证明,这样的教材改革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不但 有助于幼儿对单词的理解, 还使幼儿记忆单词的效率明显提高。

4.实验教学增加了过渡性内容,以分解教材难点,实验证明,这样做便于幼 儿在知识上的衔接。如教材第 二册第七课,课文把Mary,isth-is your pencil? 放在开头,我们教学这一课时,首先从一般陈述句讲起,以M ary,this is your pencil为开头,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学习难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幼儿举一反三 的能力;再如 我们把教材第三册第三四两课的内容,根据需要提前到第二册第 十四课来讲,并在there be的句型讲解中,我们认为教材内容跳跃性太大,于 是就先从there is讲起,在幼儿对这个句型的定义和应用基本巩固之后,再转 入 there are和Wh-ere is……、Where are……的句型教学。这样的教材编排符合 英语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也使幼儿学起来比较顺利,事实上这样的过渡 性教学减轻了幼儿在对这个句型的记忆和理解上的难度。

5.对于英语数字的教学,教材是在第二册开头部分开始的,我们的实验教学 调整了教材的顺序,从第一册 就渗透英语数字,并采用依次报数的训练方式, 使幼儿在训练中掌握英语数字的记忆规律,在理解规律中强化 记忆,经过一段 时间的练习,大多数幼儿都能从一数到一百,并能听懂老师随意说出的某个数字。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根据幼儿的特点,我们采用"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 说后表演"的方法,使幼儿每 学一个单词,都做到"词不离句,学用结合"。 对已学过的单词,经常进行阶段性、周期性的复习,按"系列 教学"的原则, 分类记忆。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情境教学"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得非常充 分,这对幼儿 学习英语特别有帮助。事实证明,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离不开创 设具体情境,幼儿对此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 学习积极性。在强化记忆的基础 上,我们又在第二阶段把分课学习的短语、日常用语、简单句子等,归纳整理 为 "作客、起床、穿衣、吃饭、上课、逛动物园、去玩具店”等专题,使幼儿在创 设的情境中展开联想,进行 会话,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使幼儿的听、说、读 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强化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 习效果。

2.设计游戏,发展兴趣

学习英语,关键是发音准确。开始学英语发音时,幼儿是利用相应的听觉表 象和发音动作的视觉表象以及 听觉表象来实现的,以后随着发音熟练,视觉表 象和听觉表象逐渐不被注意。根据幼儿这样的模仿能力,采用 令其模仿而毋需 讲解发音要领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幼儿学到正确的发音。但是,一味地让幼儿 跟读练习,机 械模仿发音,又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通过设计游戏来激发兴 趣。

如在学习人体部位的名称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游戏名称是Put y-our finger on your head(face、eye、 ear、mouth、teeth、neck、n-ose、hand、 arm、shoulder、leg、foot……)。老师说,幼儿做,也可让幼儿 说,老师做, 这样把人体部位的名称,在游戏中就记住了。学得活而有序,印象深刻。再如学 习Come and go一 课内容时,我们编的游戏是让

浅谈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_教育类论文 第三篇

我国现今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主旨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校园环境 必要性 育人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xxx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先进文化铸就了校园文化之魂,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又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原则和育人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校园环境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征,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局限和不足,得出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措施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的。

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高等教育的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的。

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有待提高,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则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

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大学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的。

有的学校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有的学校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4.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的。

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培育学生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坚持正确的方向。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培养为基础,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在建设,贵在积淀,和谐发展,彰显特色,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充分吸收现代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增强凝聚力,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经济性。

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

4.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三、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1.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2.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

3.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

4.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5.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能起到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大学生也不例外。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高等院校的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郭兴华.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xx.

[2]张鹏.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M].岭南:岭南美术出版社,20xx.

[3]董春欣.校园环境装饰设计[M].上海书画出版社,20xx.

[4]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xx.

[5]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山东出版社,20xx.

[6]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安徽大学出版社,20xx.

[7]思想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

帮助孤僻幼儿走出心理困扰_幼教论文 第四篇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纲要》中要求幼儿园必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审视我们的工作,似乎把幼儿安全、智力发展、身体发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象是一道远处的风景,看着它,想着它,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它。身处幼儿园,有心者不难发现,幼儿园除了许多聪明漂亮、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外,也存在着少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性格孤僻、不合群。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呢?身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去帮助呢?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走近孤僻幼儿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都有一至两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孩子:整天低着头,不爱说话,不爱活动,大多时间喜欢一个人独坐,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对教师和同伴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看起来令人心痛又着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家庭:

其一,家庭气氛不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满足其物质需要,就“对得起孩子了”,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家庭夫妻双方性格不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争强斗胜,苦了孩子。硝烟过去接着冷战,不回家,不做饭,谁还顾忌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精神紧张,惶恐不安,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合众。

其二,教育方式不得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有的家长恨不能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一上幼儿园就会写字,完全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少数人稍不满意就向孩子施暴,孩子情绪总在烦恼中,情感受到压抑。胆小的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同伴和教师面前不敢说话,与他认为能干的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三,家庭结构的变化。当前家庭结构由多子女变成独生子女,城镇居民又大多深居高楼,互相来往较少。部分家长没有注意到这点,懒于带孩子出门走动,孩子与他们交往机会少,缺少小伙伴,常年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也会逐渐养成孤僻的性格。

二、探究帮助措施

性格的不健全,必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时,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应当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这些缺少朋友,性格孤僻的孩子,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扰,回复活泼烂漫的天性。

1、营造轻松的环境。鉴于孤僻幼儿的心理特征,当孩子从自己的小家走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时,应当考虑让他尽快适应群体生活。首先是教师的态度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严师说”已不再适用。调查显示,几乎每个一个幼儿都喜欢亲切、和谒、爱笑的教师,象妈妈的教师给孩子安全感、信赖感。其次是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布置任务者,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孩子同唱同跳,无拘无束地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有心的教师,往往善于营造气氛,让每一个孩子如至家中,感觉轻松、自由。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向往、喜爱幼儿园生活,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帮助孤僻幼儿走出第一步。

2、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听教师上课时,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活跃孩子倍受关注,表演、游戏、提问轮到一次又一次,而孤僻的孩子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导致孤僻幼儿更加胆小孤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诱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引导他们在活动区内进行活动,多请他们扮演角色、回答问题、充当教师的助手等。不要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孩子在自信心一点点找回时,就会变得开朗、大方,渴望交往。

3、以爱心感化幼儿。幼苗需要爱心浇灌,孤僻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老师们都认为:孤僻幼儿恰恰又十分固执,不会轻易顺从,不太容易改变。我们必须摸清他们的脾气、喜好,首先得投其所好,再慢慢地加以引导,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以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我曾带过一个孤僻的女孩,开始来时整天抿着嘴、低着头,谁都不理,教师与之对话总是听不见回音,早来晚回,一副“独行侠”的模样。我们几个教师一商量,干脆少说话,多行动:头发乱了给她梳,出汗了帮她擦,给她剪指甲、系鞋带,经常伴以爱抚的动作,摸摸头,拉拉手,甚至常从家里给她带小食品、小玩具,总之给了她比常人更多的关爱。当她第一次主动地大声叫“老师”时,我们都激动地流下眼泪。是啊,老师的爱有着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应当用爱心去感化孤僻的孩子,换回他们纯真的笑容。

4、与家长携手共育。幼儿园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协作。幼儿孤僻早期自家中形成,帮助孩子走出“自我”,我们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一是让家长认识到孤僻、不乐群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家长重视;二是与家长共探育儿经,改变不科学的育儿方式,给孩子一个和睦、的家庭。三是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支持他们与人交往,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让孩子形成“合群”的心理。

总之,教师与家长需共同努力,关心帮助孤僻幼儿,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竭力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一代新人。

浅议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模式创新探索_教育类论文 第五篇

成人高等教育 考试模式 创新 探索 

【论文摘 要】 考试运行模式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考试存在诸多弊端,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人为本、能力评价本位、以考促学的特点,改革创新成人教育考试运行机制,创新考试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保障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学历教育面临严重的生源和质量危机,非学历教育也同样遭遇信任危机,办学困难重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明确指出:到20xx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摈弃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自身向内涵发展。

考试作为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模式,如何公正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评价其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国外先进的教学考试模式及我国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国外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核模式较为成熟,出现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诺尔斯自我指导教学评估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美国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学分互认。成人高等教育重视能力考核,倡导考试真实性评价,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或提交的作品来衡量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强调职业技能认证。[1][2]

德国实行“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具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鉴定体系,教考分离,由各成人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实施教育培训,由各行业协会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考试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二部分,分开执行。[3]

英国BTEC模式建立以课业为依据的评估体系,重点考核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方面。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其课程及证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都得到承认。[4]

可见,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都特别重视学员平时课业的实施完成情况,重视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各行各业加强对成人教育课程的考核认证。着眼国内传统的成人教育考试,体制建设不健全,功能发挥不完整,模式趋于“普教化”,形式较单一,存在许多弊端:

1、考试内容设置“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以实践形式考核较少;考试内容以学科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较少,题型设计上,客观题比例较大,尤其如选择题等加大比例,主观题较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试题少。

2、学生应试心理突出,“重分数、轻学习”

考核评价以最后的卷面成绩为准,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往往是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反而考试不理想,缺乏对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差,考前突击、考试作弊、死记硬背重点及范题现象普遍。

3、对考试缺乏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缺乏行业资格认证

部分成人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怕生源受影响,对考试中存在的不良考风、考纪“睁一眼闭一眼”,采取“宽进宽出”,各行各业与成人教育的考核没有对接,成人教育的考核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4、考试透明度不够、缺乏考后的和消化

课程考试结束就等于划上句号,缺乏对考试过程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对于考生,考试结束后一般很难回忆起所有的题目,也不知道阅卷是否有误,自己答题错在哪里,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不清楚哪些知识面没掌握。对于教师,完成阅卷、登分就意味着教学结束,缺乏考试,通过考试折射出来的教学和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也就未能及时总结和发现,对下一轮的教学和命题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

现阶段成人教育考试模式的诸多弊端导致成人教育培养质量下降,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降低了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度,阻碍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创新我国成人教育考试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

二、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体现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对象许多是边工作边学习的成人,存在工作忙、区域分布广、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考试模式要考虑学员工学矛盾和地域跨度等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设置上要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偏重理解与,避免死记硬背。针对成人教育学员学习生涯中接受教育的程度各有不同,建构的考试评价体系需与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能力评价本位

成人教育学生参加成人教育目的是补充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技能。因此,要把对知识的应用、对技能的培养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点,这也决定了考核评价要以能力为本位,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能真正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以考促学

“学”是主体,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终结,不管是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都要形成这种意识。考试的目的:一方面,督促学生全方位学习,通过考试发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考试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方面的遗漏,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考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应从小培养幼儿劳动习惯_幼教论文 第六篇

21世纪需要培养自立、创新的人才。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幼儿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在家里,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超负荷”的包揽;在幼儿园里,老师少安排劳动活动,使得幼儿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此博有体会,为什么每年新入园的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降低。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一、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幼儿园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我国便针对这一具体情况,首先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幼儿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幼儿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在自然角里放上劳动时用的工具、材料……这样,利用周围环境激发幼儿脑海里的劳动意识。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幼儿参观,结合季节特点,让幼儿了解种小区公园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欢乐。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兴趣。首先,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动。通过"美食城"、"娃娃家"、"小小修理铺"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如种植园地栽青菜、浇水等有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次,教师便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并把幼儿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幼儿带回家。这样幼儿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通过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在小、中班主要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中心,如:学会进餐、穿脱衣服、洗手、整理床铺等。 我园很重视培养幼儿各方面的习惯,尤其是大班幼儿,因为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已算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在很多方面都应给中小班幼儿做榜样作用。注重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能使幼儿间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等。因此,早晨来园老师会带领幼儿一起搞卫生;午睡后请大班幼儿给中小班幼儿穿衣叠被;吃点心前让幼儿分发碗、勺;放学前让幼儿和老师一起整理活动室,培养幼儿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四、加强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

幼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所爱的家庭环境也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但有不少家长过分里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却比较差。所以,搞好家园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幼儿爱劳动,并主动指导家长让幼儿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情操,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后我园还需进一步把这项内容深化,为培养自理能力很强的幼儿付出最大的努力。

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与幼儿全面发展_幼教论文 第七篇

音乐教育学科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譬如:一位老师教幼儿舞蹈,要求幼儿做出优美挺拔的舞姿,她提醒幼儿把重心放在右脚上,右脚在前,由于她熟悉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她边说边做,语言生动形象,示范具体直观,幼儿委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而且姿势优美挺拔。另一位不懂儿童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基本原则的老师,当众指责一幼儿“左”嗓子,唱歌难听,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愿唱歌了。还有一位老师掌握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真调查了解到儿童唱歌音不准的原因,针对某一孩子由于音域偏低,在集体唱歌时音域与其他小朋友不合,有些较高的音唱不准,于是老师为他安排单独唱歌的机会,有些较高适合他的音域的调,为他定调唱歌,解决了他唱歌的具体困难,调动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x x x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哎 唷 嗬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布娃娃》,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布娃娃着急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布娃娃》伴奏。

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 356 356 356 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幼儿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样》的配音,以表现老爷爷和猴子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

勿入“优等生”的教育误区_综合论文 第八篇

河南省灵宝市故县镇第一初级中学:张红军

联系电话:13849843694

邮政编码:472541

有些班主任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投入,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学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倾注了比普通学生多得多的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对于“优等生”认为他们听话、自觉性强,不用操太多的心,最终,反而优等生不优,后等生进步不大,班级的成绩及各项工作均无气色。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对优等生的深入了解,使对优等生的教育进入“误区”。“优等生”就真的不用操心吗?我看未必。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的学生自然受老师喜爱,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学生身上肯定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如果只是因为学习成绩好,就发现不了其身上的缺点或者发现了也不及时、正确的进行批评教育,不但影响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值得我们重视。

大多教师对分数高听话乖巧的学生总是偏爱有加,有时甚至宠着、惯着、护着,怎么看怎么喜欢,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都会给与迁就,不痛不痒地说几句,生怕让他们受了委屈。评选各类好学生的时候也总想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其当选,就算条件不够也会求这位老师提两分,那位老师提两分,就连体育成绩也能由及格提成优秀。就因为这是“优等生”,评不上多可惜呀。 这些老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讨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这些“优等生”身上宠出“骄、娇”二气,使他们认为自己真是完美无缺。从而不能主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更不能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再说,老师过分偏爱这些学生必然会对其他学生,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因此,我想对班主任老师说:别让“优等生”的“优”成为教育的误区,根据我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在这些“优等生”身上可能具有以下缺陷,值得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抗挫折能力差,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些“优等生”往往从小就深得老师喜爱,天天听的都是表扬,各类好学生都当过,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表扬、荣誉就应当属于他们。所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学生“说不得”,老师要是一批评,反应就比较剧烈,抗挫折能力差,如果评选中落选了,更是不能接受,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难也往往容易抱怨、放弃,而缺乏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据家长反映,这些孩子在家里也表现出经不起打击,听不进批评,只能接受顺境,不能适应逆境。究其所因就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太顺了,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扬,没有经过多少挫折的考验,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并且对挫折甚至失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失败了才能重新爬起来奋斗,这些一帆风顺的“优等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考验,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那就难以绽放。

二、有些“优等生”在老师面前,表里不一,对班级风气产生消极影响。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两面派”,这些学生成绩好,是因为智力水平确实较高,脑子灵,一听就会,并且深知老师的脾气,只要成绩好,给班集体争气,其他都是小事,当着班主任老师的面规规矩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等生,但背着班主任老师,上其他课时则也时不时表现一番,说说话、逗个笑、传个条,看本课外书什么的,有的甚至是一个区域的中心人物,能量挺大,反正他靠脑子好使,先听懂了再折腾,会给周围同学带来什么影响、什么干扰那可就管不着了。一旦出了事,告到班主任老师那,班主任老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什么,不可能呀,这可是优等生呀,搞错了吧!”等事情查清了,板子却往往打在周围同学,尤其是学习较差同学的身上,而对“优等生”有时只是轻描淡写,来个“下不为例”了事。教师的这种心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却使学生的心理难以接受,感到不公平,这既不利用对“两面派”的批评教育,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不信任感,对班级管理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三、有些“优等生”自私、冷漠,同学关系不和谐,对班级发展提高不利。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自顾自,对学习绝对是百分之百认真、投入,但不关心集体,不愿帮助同学,甚至看不起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对班级的事则毫不关心,属于“觉悟低”那一类的。有些学生对自己份内的事,如值日、扫地还能勉强应付,有些学生连对集体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履行,对集体的活动和班内的日常事务更是袖手旁观,仿佛他来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考好成绩。但就因为学习成绩好,仍能得到老师的喜爱,而包容他对集体的冷漠。至于利用学习上的优势帮助其他同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没时间了,什么家里有事了,各种理由层出不穷,他们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同学非常冷淡,甚至是看不起的。我曾亲耳听见一位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等生”在被要求给同学讲题时,嘴里嘟哝道:“喂,给你讲题你听得懂吗?”仿佛在他的意识里真的认为自己是老师眼里的红人,是高人一等的特殊学生了。这真是非常可怕的思想。如果连同班同学都看不起的话,很难想象以后他会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四、有些“优等生”学法死板,应变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

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老师总觉得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也知道努力,不用老师再操心了,因此在学习上老师的注意力往往是在那些较差同学身上。

其实,这些“优等生”的学习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有些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这样的成绩是暂时的,初一、初二学习还不错,到了高年纪,成绩明显下滑,如果老师不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真正理解知识,很有可能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加深而失去优势,还有一些学生有较大的学习潜力,但由于学习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些能力没有掌握好,训练好,使学习潜力发挥不出来,老师也应该及时给予点拨,让这些“优等生”真正做学习的有心人,不但肯学,还要会学、巧学、出尖子、出整体优势,这必定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这些“优等生”平时拿老师的话当“圣旨”,但缺乏自己的主见,各种能力较差,特别是工作能力。如果老师交给他们一项工作完成,往往信心不足,非得老师布置什么,他们才做什么,缺乏创造性。我记得有一次开运动会,我让两位特听话的“优等生”去给运动员买些矿泉水,不一会她俩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着急地问:“张老师,那有五种矿泉水,到底买哪一种呀!”这件事说起来是个笑话,但却反映出这些“优等生”能力上的不足。如果遇事没有主见,没有开展工作的能力,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材的需求的,更何况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材。如果只会执行,不会决策,更不会创新,分数再高,恐怕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认为学习成绩的高低不能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不能只因为分数高就忽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这些成为我们教育的误区,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如此,要科学的、全面的对待和评价学生,不能只看分数。愿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成为适应的优秀人才。

浅议在当前形势下打造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教学初探_教育类论文 第九篇

生物学 激发 学习兴趣 高效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河南省中招改革10多年来,生物学不作为考试科目,最多占几分的实验加试,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失去了外在动力。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很多,处境很尴尬,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在此形势下,要想使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生物学技能,为国家未来储备更多的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潜在人才,笔者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进行了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课堂教学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用丰富、前沿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求知欲。基于上述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时刻关注、搜集有关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开辟前沿科学板块,每节课用几分钟向学生介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方向、动态和成果。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向学生介绍病、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教师也可在课前有计划地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由学生发布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动交流,学以致用,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处理得有声有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又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知道,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广大教师不断摸索,学校也多次组织教师到洋思、永威、杜郎口等学校参观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广大教师所采纳,一改新课改前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现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内容图文并貌,言简意赅,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开放式的章节,如果老师一味去讲,索然无味,效果无疑大打折扣。这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其在老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等,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则标志着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兴趣容易转移。而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生物学教材,虽知识难度较前已大为降低,但一些基本的知识,如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视觉、听觉的形成,反射弧支配反射活动的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以及新增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对初中生而言,单凭老师语言讲解和平面挂图、绘图的配合,还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将现代媒体中的录像、电影、投影与传统媒体中的挂图、模型等教具等有机结合起来辅助生物学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进行中,清晰的、可操纵的画面播放,使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优化组合,视听感官多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知识才会升华。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问题的提出、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思维活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如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也是国家级科研课题《盆景花卉的栽培与生物学教学》,组织各班学生,积极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工具等物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学生亲自动手配土、选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保护幼苗,热情很高,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绿化、美化了教室,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把竞争引入课堂,从教材的挖掘使用到鼓励学生参与,环环渗透竞争意识,时时激发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竞争中追求新知、学会合作、展现个性、提高能力。如我们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和全国的“禁塑令”等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调查了我校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意识现状,让学生组织材料,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并写出了优秀的学生论文。这些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学生评价方式的滞后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忙忙碌碌进行了一学期的探究性学习,最后还是凭一份以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为主的试卷来判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考非所学,极大挫伤了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积极性。我校生物学教研组经过长时间地讨论和酝酿,综合考虑八年级学生和教学阶段的特点,决定在八年级进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尝试。

新的学生评价方案采用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各占50分(比例可视情况调整)。平时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开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或完成情况,教师把每节课设为一定分数(如10分),视具体表现给不同的班级、小组不同的系数,组长做好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论功行赏”再分配得分,报老师处记录,学期结束算出各学生累计得分,最后按比例换算成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要以激励为主,如学生撰写生物小论文获奖,制作精致的生物标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均可额外加分奖励;多关注学生参与过程,结果其次,各班各组得分差距尽量不要太大。期末评价由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笔试部分为若干分基础知识题,多份试卷随机抽取,考察教材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部分与中招实验加试内容基本相同,可根据八年级教学特点,每一步骤分数加以适当调整,也设置若干分,考察平时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两项总分再按比例换算成期末成绩。最后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即本学期生物学的最终成绩。

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学生解除了考非所学的后顾之忧,新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得以顺利贯彻。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游弋”,知识和技能都明显提高。学生短期的应试需求得到满足,长期的发展要求也得到了锻炼,二者兼顾,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以学习兴趣为主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平台,打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鸿亮.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生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开明出版社.

[3]陕西师范大学.中学生物教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4]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师范大学出版社.

营造诗教氛围,提高人文素养语文论文_语文论文 第十篇

            营造诗教氛围,提高人文素养

   山西省永济市银杏东街小学  杨彩凤

诗,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它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对现代小学生进行诗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堂上教一篇背数篇。

  语文教材中编有古诗,现代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半节课即可教完。如果剩余时间在朗读和理解诗意上兜圈子,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此时不妨引进有关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扩大了阅读量,可谓两全齐美,如教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理解陆游的爱国之情,我又为学生介绍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听后更加了解到诗人临终时,悲之切切,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后,我又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抄出来让学生背诵,学生由于理解很快也背了下来。再如教学完《咏柳》时,我问:谁还会背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学生兴味盎然地背诵了许多,有学过的,有未学过的,我让他们课下继续搜集。这样教一篇背数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无行中学生已融进浓浓的古诗文学习中。

二、下见缝插针,因势利导。

营造诗教氛围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搜集,背诵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不失时机地引入诗词。如过清明节,我让学生背《清明》及许多歌颂革命先烈的诗词,春游至五老峰峰顶我让学生背登高望远的诗句;大雪纷飞,我让学生吟诗诵雪。课间,学生跳皮筋时,做拍手游戏,我又引导他们合着拍子诵古诗,他们边玩边诵,乐此不疲,许多同学还独创了诗句串连,如“打花巴掌逮,来,来,来,我们一起颂春天。‘春蚕到死丝方尽’‘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真是玩中学诗,情趣浓。

三、批语中以诗对话,沟通心灵。

随着诗教的深入,学生每天都要和诗人对话,教师要趁热打铁,要用诗词一样的语言和学生交流。语文教师每天都要批阅日记,和学生交流时如果生硬地批评或教训式指导写作,学生未免会厌倦写日记,诗一样的批语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会给他们美的享受。如: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出对校园、老师、同学的留恋,我是这样写批语:“让我们共同珍惜一起走过的朝朝暮暮,留一份期等,滋润我们重逢的欣喜。”张攀同学总是和妹妹斗嘴,在日记中描述得很细腻,但思想苗头不对,我为他写道:“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男子汉大丈夫岂能没有谦让的胸怀?”薛蒙同学的雨景写得很精彩,我写道:“美哉,雨中万物;妙哉,语美文畅!”,许多同学拿到日记本,迫不及待翻开,细细品味教师的评语。晚上又拿起笔向教师敞开心扉。这一切,都归功于诗教!

四、引导作诗,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痴迷于诗文,个个跃跃欲试。有一次,我让学生分组批日记,同学们就模仿我的批语写出诗一样的语句如:“‘文章语句很通顺,只是内容欠详细’、‘建议内容很合理,格式不对真遗憾’、‘美伊战争何时止,和平之鸽盼飞翔’”无疑,作诗已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于是在教学完《七步诗》后,我在黑板上写道:“古有曹植七步诗,今有xx诗   步。”于是,我以“春”命题。让学生作诗,同学略作沉思,一个个摇头晃脑吟了起来,有的吟道“茸茸绿草满天涯,涓涓野水透晴沙”,吟完后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后面写上几步,下台时,成功的喜悦写在脸上。有的吟道“春天有花儿的笑脸,春天有鸟儿的歌声,春天有我们的梦想。”还有“珍珠碧幕摇青月,紫桐花开似有声,千枝百头吐翠绿,万物蓬勃正此时”。一时间佳作迭出,真让人体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句之意,更惊叹于诗教激发学生释放出的能量。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65163.html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策略研究_行政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