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阮练习曲的训练_音乐论文二十篇

2022-03-30

教育论文】导语,我们眼前所阅读的这篇共有62098文字,由孔青志细致厘正之后,发布到都市文档在线!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阮练习曲的训练_音乐论文二十篇假若你对此篇文章想说点什么,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阮练习曲的训练_音乐论文

内容摘要:纵观阮乐器的发展,阮在乐队中最初只是处于伴奏地位,随着阮的魅力和潜能被进一步挖掘,很多演奏家开始针对阮的曲目进行移植和创编,阮自此开始有了重奏曲、独奏曲。与此同时,很多作曲家、指挥家看到了阮的发展,也相继创作了许多大型的阮乐作品。目前,阮的爱好者与练习者增多,而阮的练习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怎样才能让练习者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得到真正的提高?作者认为进行阮的练习曲的训练极为重要。文章从对乐谱的全面、具体的学习步骤、攻克练习曲中的难点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对阮练习曲的训练做了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阮练习曲 训练 演奏

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表现手法、宽厚的音域及独有的音色,是民族乐器中的一朵奇葩。在阮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历代阮演奏家、作曲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诗中这样描述了阮:“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佩玉铮铮,似劝怀中物,如含林下情。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日声。” 近些年,阮的表现题材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其典雅而大气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

阮乐器本身的改进与改革,为进一步提高阮的音乐表现力提供了硬件条件。我们知道,仅有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种软件的支持才能够发挥阮本身的优势。面对阮丰富的演奏技巧与技法,演奏者该如何训练,才能够达到演奏的高水平?这需要演奏者从点滴做起,特别是练习曲的训练尤为重要。WWW.0519news.cOM学习任何一种乐器,基本上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曲的训练,阮的练习也不例外。怎样才能简明高效地进行阮练习曲的训练呢?一般来讲,除了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外,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和步骤。

一、对乐谱的全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练习曲时,从不做,不找寻练习曲的规律性,只是一味地反复练习,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浪费了时间。在拿到练习曲后,首先应对乐谱进行全面。阮本身与其他乐器的演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练习曲训练时应重点注意辨认其中的各种记号,如速度、调号、拍号、连线、力度记号、变音记号、表情提示记号等,以及乐段的结构、音符的组合规律和调性、调式、织体、和声等变化情况。通过这样整体细致的全面, 能使我们对阮练习曲的总体概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要解决的难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正确、顺利地完成练习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的学习步骤

阮练习曲曲谱中所标记的各种记号,如阮本身的各种演奏技法、指法、力度、速度等都有着特定的表现意义,这是构成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严格按规定去训练。在训练阮的左手的演奏技巧时,就应注意左手持琴、按音、滑音、揉弦、打弦、带音等几个方面。左手按音一般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4个手指按音,特殊处理时用运用大指按音。左手按音动作要领主要有以下几点:双肩自然放松,各手指按音。肘、腕、手指各关节自然弯曲成圆形,手掌要进行有力地支撑。手指关节自然起落,主要运用手指关节的力量。手指与琴弦垂直下落、按弦,不得推拉琴弦。按音位置在靠近品的偏上位置,手指要掌握好力度,不得瘪指亦不可太立手指。手指站立应稳而有力,落点准确,灵活放松。左手持琴时以大拇指托琴,使得在进行各种技巧练习时如练习、活指练习、换把练习,揉弦练习等都有较大的空间。

每首练习曲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指向,如果一开始就按原速去练习,注意力肯定就会集中在应付技术难点上,而难以顾及正确的演奏方法。在学习新练习曲时,一定要放慢速度进行练习,这样才能保证演奏方法的正确性,调整作品的难度。快速练习会导致技术不能提高,就连基本的正确演奏方法都会出现问题(如手臂、手、手指的僵硬或紧张)。如果放慢速度去练习,难度上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这样就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保持正确的演奏方法,保持好的音色。但是,一些初学者都迫切希望自己以最短的时间过关,往往对基本功练习曲的训练缺乏耐心。要知道只有基本功扎实,演奏乐曲时才能清晰、连贯,这些都是演奏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以后的演奏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慢速练习是练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慢速练习可以放大大脑的一些感觉,使记忆更为精确和深刻。从这个角度看,放松地以慢速弹奏一遍曲子比快速地弹几遍的效果要好。有意识地对练习曲进行慢速练习,演奏者能逐渐对弹奏有相当的自信和把握。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古人唱歌兼唱情”“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学习科学的演奏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乐曲情感的表现能力,所以在学习练习曲时,也要注意情感表现的培养。大多数练习曲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旋律型,旋律线条较强,这类练习曲多蕴涵着一定的情感与意境;二是技术型,这类练习曲是单一、重复音型的技术性练习。但是,我们仍可以在这类音乐的进行中捕捉到音乐乐句的气质和情感,这些朴素的情感同样能够唤起练习者的情感体验。在乐曲练习中,一定要力求将乐曲所蕴涵的音乐气质、意境情感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丰富自己的音乐思想、音乐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之,练习曲的训练是阮演奏的基础,也是阮演奏的关键。科学有效地进行练习曲的训练,是学好阮演奏的先决条件。有了阮演奏的基础,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乐曲的要求与环境,从而演奏出阮本身美好的音色。只有学会了科学地进行阮练习曲的训练,才有可能在阮演奏中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林吉良.林吉良阮曲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0.

[2]张跃进.练习曲有效练习应重视的几个环节[j].乐器,20xx(4).

第二篇 声乐教学中教师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之我见_音乐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解决声音问题,而且是全方位展现教师驾驭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过程。要想达到提高学生声乐水平的预期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综合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理念 辩证关系 审美观点

笔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对于声乐的探索由来已久,如何塑造声音,如何用审美观点审视声音?在强调基本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充分理解及其走向的把握、在每一个阶段应掌握的技术,以及能够沿着主导动机完成演唱任务、解决演唱中遇到困难等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声音所产生的美妙、神奇的力量是任何事物无法阻挡和替代的;对于声音的评判,教师所讲出来的道理应以事实为依据,要用辩证关系去、融合、接受科学的做法。杰出的意大利新声学派拉乌里·沃尔皮曾说过:“每种艺术都是以信念和创造性的臆想为基础的。前者来自智慧和生活经验,后者决定了综合思维能力。”①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综合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教育学生学习声乐的理念并不是在某一时刻能够唱几句高音而已,更应注意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正确的声音导向。教师过于心切,过早地让学生演唱力所不及的作品,将导致学生的声音遭到毁坏,丧失歌唱机能。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声乐学习性的、公认的、基础的知识,在声乐学习中要求做到心细、行细、眼细。心细,是指要求整体对声音的把握,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神的东西;行细,是对自己所做出的动作进行规范,使自己的行为在控制中做到规范化;眼细,是学习者对教师所讲的,包括表情、示范、动作的专注程度。wWW.0519news.COm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上好一节专业课的必备条件,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默契,做到心领神会、未语先知,使结果达到共识。想教好学生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教师思想上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强化意识。

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放松,但是放松的度要把握好。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严肃和严谨的,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全神贯注的状态,不会把心投入到领会理解教师的意图当中。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谈论到的是最基本的——音(乐音),我们可以把音看成是数学中的一个点,把许多音连接起来,可以组成旋律,即数学中的线。在声乐中,最基础的就是研究怎样把好的音建立起来,这是非常关键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包括在练声中所达到的音区中的每个音的准确性、稳定性、结实、音色、位置。它属于最小结构中的内在分解,如一个绝对音高中的音,加上语言以后的口腔动作等。此外,对气息的运用是为这个点服务的。声乐学习者如果不能认真地在点上下工夫,线就无法勾画。好的声音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审美观点上,一个声乐教师如何建立起声音的审美观,应做到对各种声音加以,要兴趣广泛地接受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声音,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声音素质,只有做到“心中有音,耳听八方”才能对声音的塑造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声乐教师知识面窄,将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进程。

根基不深,建造的高楼大厦越高就越容易倒塌,可能导致功亏一篑。“点”看起来小,但做起来很不容易,在声乐教学中,笔者把线看做是方法、技巧。这条线牵引着点,随时把点安放到适合的位置。能否让线发挥能量,恰到好处,紧密地和点相互联系,让点有一个质的飞跃,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动作是否合理、恰当。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对学生的现状必须了解掌握,洞察学生成长的细节,更好地为学生指明道路。

教师教学方案的随意性和确定性是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学生学习的惰性、对教师的不认可性、思想的不稳定性、厌学情绪等都会影响到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大方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可随意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挫伤学生的进取心。教师应努力吸收外来先进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学广为师,学精为师。声乐教师应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细微变化,然后再深入听辨学生的声音所存在的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指出解决的手段。如果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或者对声乐的探索、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那么就会误人子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与理论并进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教师在声乐教学初期不应过多地进行理论讲授,而应明确要求学生怎么做或做些什么,越简单明了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级阶段,可以适当给学生讲授声乐理论,让学生明确理解理论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刻地理解声乐的渐进性,体会到实践中学习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这种体会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述理论时,应结合示范和演唱,如果凭空讲授理论会和实际脱节,教学效果不明显。

在学生熟悉声乐技巧,且能够正确领会一些理论时,教师的任务应上升到教学生处理、把握好作品风格的层面上,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声音来表现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点”教授的方法与“线”的组合构成一个面,这个面是一个整体,是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建立的,因此,应注重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是整体结构。在声乐学习中,如果只求短时的效益,忽略学生整体、长远成长,将会给学生声乐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声乐教师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促使专业水平迅速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效应。教师除了理解和掌握自身的专业外,还应有综合文化知识修养作为支撑,如心理学、人文、历史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师的任务任重道远。

声乐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观念更新、理念创新的重要性。要坚持基础技术稳固不变,气息练习要在稳、缓、慢中进行,在整体协调配合之下要保持气息支撑、保持腔体打开、保持声音位置稳定坚实。在坚持声乐技术基本原则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打开思路设计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去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去设计不同的音色,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作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状态调整当前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声音训练的着手点。声乐教师只有远瞩、思想开阔,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接纳百川、融会贯通,增加专业以外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声乐艺术诸多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其在矛盾中变化,在变化中求得统一”。②使教者融会贯通,使学者心领神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很好地驾驭教学,也只有如此,声乐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注释:

①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②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音乐出版社,2000.

第三篇 浅谈古筝入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音乐论文

 近年来,随着艺术考试的升温以及整个社会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学习民族乐器,而学习古筝的人数又居各种民族乐器之首。这为古筝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让我们这些民乐的普及者感到十分欣慰。

但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喜欢古筝,尽快地掌握古筝的弹奏技巧,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感受,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借以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古筝的基础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以它为乐的人。推而广之,学习器乐也是一样。

兴趣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动力,学古筝的关键是培养孩子对弹琴的兴趣。一般孩子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新鲜,再加上古筝的音色也很优美,所以兴趣容易培养。但时间一长,总是练习一些练习曲,加上左手按弦时间过长,按的手痛,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如何把孩子短暂的兴趣培养成稳定的兴趣?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加进一些孩子们熟悉的小曲子,如《小燕子》、《南泥湾》等,让孩子学会后回家弹给家长听,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另外,我会在课堂上放一些少儿古筝比赛和演出的录像,让他们观看同龄小朋友的精彩表演,用榜样示范法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WWw.0519news.COm

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学好古筝的关键

任何一门学科想要进步都需要技术。学习古筝也不例外,对于初学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是错误的演奏方法,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严重地影响训练和表演水平的提高。

因此,孩子在每次练琴的时候,应树立明确的目标,做出具体要求。不能简单的规定弹几遍,几个小时,应该保证弹琴的质量。弹奏之前要想想指法和弹奏要求,想好了再着手弹,少做多想,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更多次的正确弹奏。如果弹奏方法不正确,等于做了无用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具体来说,初学者要了解正确的姿势、手形、运指方向和弹奏方法。弹奏姿势以坐式为多,一般坐在琴的右侧,身体正中心对准一号琴码位置坐正,腰部与面板同高。身体离侧板一拳左右。双腿分开呈“稍息”状。手形为半握拳状,既休息位,就像婴儿睡觉时的手形。

弹奏时运指方向应该与筝面平行,要求义甲正面触弦,各指的弹奏方向与筝弦平面基本垂直,发力点在远指关节。

笔者现在教学用的初级教程是赵曼琴老师编的《古筝实用教程》。在这本书的练习中,赵老师运用科学的运动学原理和人的自然生理特点相结合。在勾托、抹托、大小撮练习中加入了重力弹奏、展收、转腰等技巧,解决了很多初学者常见的毛病,使很多天分不好的孩子也能学好古筝,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的表现力是学好古筝的必要条件

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优秀的古筝表演者往往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笔者以为,首先要有正确的古筝演奏技法,对于音准和节奏的正确把握以及左手揉、滑、按、颤的技巧运用。特别是传统乐曲,每个流派的风格都不一样。要想细腻地表现出各个流派的特点全都靠左手的按弦。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较高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听辩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入表演者对乐曲的理解,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乐曲所表达内容的了解,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因此,我建议学琴的小朋友一定要多看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书籍,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有条件的话,最好也学学舞蹈、绘画等相关学科,做到内外兼修。

再者,丰富的表现力还要求表演者应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做到举手投足都给人以美感,因为古筝表演是视听艺术,观众不只要听觉的享受,还要有视觉的美感。

笔者有幸欣赏过王中山先生的现场演出,先生那潇洒的台风、深沉的感情、大气的表演,无一不让观众深深折服,这就是优秀演奏家的魅力。

四、合理安排练琴时间是学习古筝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中,笔者也听到过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同时学琴,悟性也差不多,为什么别人能弹六级的曲子并且弹的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刚弹到五级,还不太熟练,其实这就和孩子练琴的时间没有很好的保证有很大关系。

一般初学者,要求每天练琴两个小时以上,可有的孩子一星期也练不到两个小时,弹的好坏可想而知。现在孩子课业负担重是现实问题。但笔者认为孩子学琴慢和家长没有很好地监督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应该给孩子制定科学的练琴时间,做到学习和学琴两者兼顾。

如何给孩子安排好合理的练琴时间?笔者总结以下两点:

1.定点定时: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好习惯的养成能让他们受益终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养成注意力集中,定点定时的好习惯,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时候学习语文,什么时候学习数学,什么时候弹琴,都要有详细的计划,并且要严格执行,如果孩子不能按时完成,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一律免谈,以此来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

2.坚持不断:坚持不间断地上课和练习是保持学习积极性的唯一方法。如果孩子因各种原因间断了一段学习后再去练习,就需要对以前所学的东西重新复习和训练才能重新进入状态。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大大降低了古筝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古筝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学琴者不仅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坚持不懈的练习,更要有正确的方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几者必须相辅相成。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又能合理地安排练琴时间,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把古筝弹好,让古筝这种民族乐器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第四篇 关于钢琴演奏基本教学方法初探_音乐论文

摘要  一门学科 、一个专业、对任何需要掌握它的人来说其原理法则是一致的。在钢琴教学中不论你是钢琴专业的学习,还是师范、幼师所学的钢琴课,应该严格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打好正规而严谨的钢琴基础。

关键词  钢琴课  弹奏法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

  初学者学习识谱,练习坐姿、手型之后,同时训练学生掌握“自然重量弹奏法”即被称只为“吊手腕”,手臂自然下垂,使其力量通过柔韧的手腕与稳固的手指有控制的触键,每弹完一个音,再用大臂带动小臂自然将放松的手腕提起,然后落肘回腕,借下落的自然速度,把重量自然的控制地集中于预定手指指端,手指保持规定形状形成支撑点。

  “吊手腕”练习开始时,用长时值、慢速度的音符,目的在于保持手行的前提下,手臂的自然重量和手指的正确站立,在后可动作逐渐加快,动作的幅度逐渐减小,处学者作为起步,这种学习是必须加强的。

 关于训练学生手指、灵活性的练习

  为了培养手指的动作意识,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性,克服手指相互间的粘连状态,手指尽可能抬高,下键动作、触键方式要迅速、果断、有力,这种练习方法是我们获取技巧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应用技巧本身。wWW.0519news.coM

  单个手指的抬高练习,使每个手指的性和灵活性能达到演奏各类练习曲、乐曲对手指性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无名指(四指)的单个抬高的练习,对于手指的整体灵活性事 一个质的飞跃。同时要 练习手指整体抬高灵活性的练习,引深到乐曲和练习曲的弹奏之中,使旋律线条的连续性及手指跑起来的速度、力量能达到一个大的提高。钢琴弹奏中的 用力和放松时矛盾的统一体,抬指练习的基本步骤是一个手指完成抬高落键之后,抬起第二手指落键而依次进行,要求在第一手指下键同时,完成第二个手指的最佳预备状态下键准备,而手指的准备状态通常是指离键的 抬起状态,在弹奏中构成连续性手指交替动作,这是速度与速度有结合地应用。抬指的 高度和下键的速度要根据曲目的速度、力度、声音要求进行调整,手指抬起的高度、下键动作的速度与力度成正比,手指动作无论是幅度、速度、力度,都是受掌关节的 操纵和控制,因此掌关节应是紧而不僵,松而不软。

  关于连奏在乐曲练习曲中的作用

  连奏是钢琴演奏中最基本最多见的演奏技巧,使旋律均匀流畅的基本方法。正确地掌握和熟练应用好连奏技法是练好基本功的主要任务之一。

  连奏是应用特定的触键与手指交替方法,把两个以上乐音连接起来,构成长和短的乐句,以实现音乐表现的特定要求,连奏的技术主要是“连”,手指交替衔接必须在同一时刻完成,中间物间隔,连奏中的手指交替支点始终附着在琴键上,连奏的动作过程应该是平稳自然谐调连贯的。

  在练习连奏的过程中,对于手指交替原则要把握好,注意手指交替把握不好重心控制不牢,未等预备手指下键,落键手指以过早放掉了,动作没有衔接,声音连不起来。预备手指已经落键发音,前一手指滞留不起,容易造成声音的 重叠与混浊。以上我们可以把连奏技法概括为,支点的交替、重心的 转移、力量的传递。

  正确的弹奏方法是通过合理的、适当准确的弹奏动作来体现,良好的技巧发挥方式与生动的音乐表现内容相统一使声音与动作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五篇 音乐 儿童素质教育重要课程_音乐论文

摘要: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对孩子很重要。在国内,不少父母希望加强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鼓励孩子考取音乐的等级证书。因为很多父母认为,音乐教育不只是培养一技之长,还是提高孩子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音乐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在发展直觉、听力、想象、推理、思维、技巧、表达和交流中,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心。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www.0519news.Com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第一种是视觉,也就是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給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是听觉,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是味觉;第五种是触觉,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副总理,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xx.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xx.15;

[3]闫飞.浅析古典音乐进入大学课堂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xx.15;

[4]尚志华.音乐治疗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第六篇 从 第五届广东省音乐优质课教学评比 谈音乐备课_音乐论文

广东省第五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教学评比刚刚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给人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规模宏大,单是来自全省各地观摩的教师就达到一千多人;二是整体水平较上届有了明显的提高,有相当一批教师的教学让人倍感精彩。比赛中,课与课一旦进行对比就会产生差别与差距。这些所谓的差别与差距除了临场发挥因素外,也体现了教师在备课上的不同功力。

无论是在教改之前还是现阶段,备课的核心内容无外乎三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如何做好“三备”是广大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备教材”要以文化为主线,深掘教材的音乐内涵

1. 把握课程标准,确立教材文化主题

音乐课程标准决定了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体验音乐和了解音乐文化。因此,我们在梳理教材时应该首先确立当前内容(本单元、本课时)是什么样的音乐文化主题。然后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考虑好教学时将以什么样的线索让学生去了解和体验这种音乐文化。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时主题明确,线索清晰。例如这次比赛中的《滇蠡民歌》一课,无论是民族风情介绍,民歌、器乐曲欣赏,还是舞蹈律动都是紧扣着滇蠡音乐和滇蠡文化这一主题,所以虽然内容繁多但不会让人有杂乱感。

2. 体验音乐文化,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某种音乐或某种音乐文化,有时我们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有时也可以把教材中并非重点的内容作为重点来教;有时甚至可以删去教材中的某些内容选择新的教学内容。WwW.0519news.cOm例如《卡门序曲》一课,教师只把这首音乐作为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验。既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较深的熟悉度,又不会让人感到重复、呆板。另如《茉莉花》一课教师把大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音乐汇集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一场茉莉花的盛宴。这些都是合理筛选教学内容的成功案例。

3. 注重音乐感受,深掘教材的音乐内涵

音乐学科的特点就是通过音乐审美和情感感染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熟知教材的音乐元素,深掘教材的音乐内涵。我们在备课时不但对所教作品达到精熟的程度,还要找出和本作品能产生情感共鸣的东西。只有让学生真正被音乐或音乐文化打动了、感染了,音乐课才能变得有声有情。例如《春江花月夜》一课教师通过想象、律动、模仿乐器演奏等不同的手段让学生体验乐曲各段所表现的优美画面。每种手段设计得都很贴切,学生活动得也很自然。这都得利于教师对这首乐曲各部分的精准理解。

二、“备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1. 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设定教学难度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合理设定教学的难度。例如本次比赛中《认识复调音乐》一课,教师把专业的复调音乐概念定位在认识这个层面上,从对比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开始,让学生从音乐上感受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特点,然后再通过乐曲介绍复调音乐的种类,然后再欣赏经典复调作品——《马太受难曲》,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小段复调音乐。教学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没有丝毫枯燥和繁难感,让人印象深刻。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据实计划教学容量

合理加大教学容量可以使教学活动显得更充实,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不是一味求大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益,如果教学容量让学生感到非常紧张甚至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教学的效果将和教学设计产生严重背离。例如:本次比赛中一堂高中的欣赏课,教学内容囊括了三个民族的音乐介绍和体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的确很强,可一节课下来却把学生拖得“连滚带爬”,最后的问答好几个学生都出现了答非所问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已经很疲惫了)。表面上教学显得很紧凑,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也显得很强,可作为欣赏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多少,值得商榷。相比之下,《卡门序曲》一课,学生整节课就围绕《卡门序曲》这个主题活动,既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较深的熟悉度,又不会让学生感到很紧张。

3.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力优化教学方式

在备课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多样性和实践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年段心理特征。例如本次小学课中《动物说话》一课,教师把节奏训练巧妙地融入到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让节奏训练变得不再枯燥,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备教法”要以音乐为中心,体现师生的协同效应

1. 教法的选择要能充分体现音乐本位

在选择教法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音乐的本位性,要尽量用音乐手段去让学生体验音乐及音乐文化,尽量避免非音乐内容喧宾夺主。例如,在这次的教学比赛中很多教师在音乐欣赏时都运用了律动,但效果却参差不齐。有的律动使用少而精,有助于学生在欣赏时更好的体会音乐的意境;而有的律动运用太多或太难,学生单是完成律动就很花心事了哪还有心真正注意和欣赏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律动可以让教学场面好看些,但如果因为使用律动而影响了音乐的欣赏,那么律动便成了仅是粉饰门面的空摆设。

2. 过程的设计要能适时切入教师专长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大胆切入自己的专长,适时的在学生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专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教师专长的表现应该是适时的、自然的,生拉硬拽表演反而适得其反。本次赛中教师大都很注重自身专长与能力的展示,有的教师展示得非常好,而有的教师展示得却十分生硬。其中有一节初中的欣赏课,前面内容上得都很不错,教学最后教师和少数几个学生一起演奏了一段乐曲中的片段。教师的器乐水平本身就不好,临时搭建的演奏组合配合也很不默契,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呆呆地看他们的生硬演奏。这种展示成了本节课最大的败笔,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3. 活动的安排要能充分体现师生共舞

好的音乐活动一定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放开手脚,又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动中有序,而且不偏离以体验音乐和音乐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例如:《土家族打溜子》一课,它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让学生实践体验打溜子。教师在学生不会时他是担当“教”的角色;当学生开始自由体验时他又成了平等的“参与”角色。尤其是即兴和学生体验“争斗”这一环节,整个课堂氛围是那样轻松活泼,让人倍受感染。

第七篇 浅析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应用中的利弊_音乐论文

【摘 要】电脑音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音乐不断的应用,音乐教学上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音乐。由于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有本质区别,如何将这两门学科贯穿至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这两门学科来辅助音乐教学的问题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电脑音乐;人脑音乐;音乐教学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艺术;电脑是一种科技工具,把复杂的运算集中在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中,用高速的衍变解脱现实的束缚。通过电脑科技的技术来表现音乐,既是电脑音乐;它是数码时代的听觉新艺术,是音乐与科技的结合。电脑音乐的作用主要是极大地解放了人类对于乐音的编配、运算、和演奏等,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省去了很多比较复杂的教学方法。例如:电脑音乐系统可以直观、准确、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各种音乐理论到实践方面的学习训练, 同时通过“电脑系统”播放出学习训练的“音响”内容。但电脑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无随机性、模糊性、情感性、艺术性等能力。在目前的艺术门类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科学与艺术的相互结合,在音乐教学中,乐音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也开始受到关注。电脑音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下面就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应用中的利弊进行简述。

一、目前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一般得综合性大学中音乐课往往是作为一种选修课。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教学法主要是采用人类学的基础上,以事物与人原本的自然性和人对自由意志的渴望并通过原本音乐思维和行为达到了情感的释放,从而使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带上了人性与博爱的光环,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东西方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WWw.0519news.CoM以美国音乐教育为例: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课人造卫星后,使美国认识到在培养高科技尖端人才方面出现了落后,随之出现了“当代音乐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计划;1963年的耶鲁教育研讨会也提出了有关音乐教学资源的问题,这时期正是电子计算机语言诞生的年代,作为第一科技大国的美国把音乐教学资源拓展化、科技化并一直保持着最先进的研究。可以说电脑音乐在国外的应用是比我国要早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基础研究上我们确实相对有一些落后。

我国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同志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他于1983年10月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的面向“现代化”则是倡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由一个专业方向拓展至其他学科的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我国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说教的形式,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常规教学模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这种教育方式在音乐学院的理论可教学中也许看不出有过多的不足,一个教授只带几个专业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为学生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可为他们作详实的说明。但是,在师范院校这种情况就大不同了,由于学校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师范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师生比例过大,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它至少有两方面影响:

1、由于音乐的主观性, 老师不能完全准确的对每个学生进行艺术表演评定。

2、日常的理论讲述教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能针对性的进行实际音乐技巧训练。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什么时候用多媒体设备、用多媒体设备干什么等诸多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所以目前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入实质关键环节。

二、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新兴电子设备的使用能细腻的展示音乐的魅力,吸引学生耳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板书知识理解;

目前素质教育一直作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方针,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就显得十分普遍。然而很多音乐专业课由于引进了电子计算机,很多五线谱等板书都被课件所代替,相关的音符的写法等知识就被多媒体这一工具给省略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没有了解过音符是怎么书写的,用计算机可以书写而用笔写反倒不会书写。

2、过多的欣赏使得动手能力削弱;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基础,而培养学生音乐技能是关键。现代的教学中过多的欣赏使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例如钢琴伴奏课,目前我们看到相关的教材都附带有演示光碟,于是我们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变成了欣赏课,而学生得不到有效的练习。

3、电脑音乐的非人性化弊端不断放大;

由于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工具,所以由计算机播放出来的音乐总是十分准确,时间、响度、音高都是十分确定的,而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说,具有一定的主观人性化色彩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肖邦的玛祖卡,主观上在节奏是有时快时慢的三拍,而计算机确只能简单的或按人的要求来进行表达,而乐曲的艺术性就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此以来很多作品的主观艺术性就遭到了破坏,而学生也不能感受到乐曲的美学特点。

三、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与科学定位

1、电脑音乐只能间接表达艺术审美性

什么是美?美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所谓自由创造的自由,不是随便、任意的意思,而是在认识到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地目的和要求。这种自由包含了创造,是人在创造中对自身的一种解放。美的形态如要分为四种,即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其中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对人类生活、社会实践和自然中美的能动反映,因而它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并不等于生活、实践,它是再现社会现实的同时,注入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情、态度、评价,表达出一种观念和思想,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创造的有机统一。艺术美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它能在精神上、思想上给人以巨大的影响,成为鼓舞人们改造世界、追求新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电脑音乐正是要更好的为艺术美而服务,如果简单的重复播放反而是扼杀艺术美的形式。在日常的艺术表达中,人类为了沟通才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但各种表达形式的主要目的则是体现精神、信仰、信息的传达,电脑音乐在这里面只能算一种表达形式,真正操纵音乐灵魂的是人类意识本身。

2、电脑音乐只能作为音乐教育多元性的部分内容

音乐教育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们都可以在音乐中感觉到它们。具体来说,音乐教育与、语文、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音乐教育多元性的客观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计算机只是许多科学门类中的一种,我们还需要结合数学、物理学、声学等知识才能更完整的进行音乐教学。

(2)电脑音乐不能代替音乐教育自身的系统结构

音乐教育自身多元性的系统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传授的多元性,如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唱、识谱等。二是能力培养的多元性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结合了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以上我们说到的这些能力,单用电脑音乐是无法完全表达、培养的。

3、电脑音乐与音乐教育工具性的不同

人类音乐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几千年以来,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发展,许多古老的音乐珍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音乐教育。从远古的口传心授,到利用乐谱教学,再到现代化电化教学,音乐教育以各种手段来传授,传承音乐文化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音乐教育具有工具性。也就是说,音乐教育是传递音乐文化信息的工具。

而电脑音乐则是单独对音乐进行记录,他不带有任何人类意识的作用,这也正是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最大的区别,人脑音乐是有评价体系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正是人脑的创造力、想象力赋予了艺术新鲜的血液,所以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人的思维产物。

四、发挥优势,摒弃弊端,使电脑音乐真正服务于音乐教学

电脑音乐的主体是音乐,而音乐是人类艺术的精华之一,它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是人脑音乐。如何使用电脑音乐使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正确认识电脑音乐的应用:

1、在不同的课程设置中正确使用电脑音乐

目前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内容:1、理论知识讲述,包括乐理、和声、音乐史等;2、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包括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3、能力创造与培养包括作曲创作、即兴伴奏等。从教学的手段来看各类课程都可以用电脑音乐进行教学辅助,如和声、音乐史、即兴伴奏、作曲、声乐演唱等,从表现力的艺术性来看,各个课程都应以艺术性为指导,所以电脑音乐在各个课程中的应用应该有所区分。

本人认为理论知识讲述课程是知识的积累,它们往往是从最基本的音乐元素开始的,比如和声课就要从四声部的每个音的位置入手,合理的分配,这是十分准确的一个过程比如三的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如图1)

如何体现这个区别?最好的办法则是用电脑音乐对其进行播放,这样的基础和声连接注重的是声音整体的不同,而不需要带有感彩,所以基础的相关课程用电脑音乐对教学进行辅助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对某种生活、某种现象,的思考、探讨。

当下的音乐教育只停留在美学学科的理论学习上,未能结合各类艺术活动而思考,加强艺术实践审美解析能深入的了解美学的概念并进行下一步的应用。很多应技能课程中应强调美学的重要性,如声乐表演课程中,教师加入审美的评判标准便可改变现在的声乐演唱状况。现阶段电脑音乐声乐演唱伴奏成了演出常用的手段,可电脑音乐一旦确立,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便大大缩小,这也正是很多音乐会不使用电脑音乐伴奏带的主要原因。当学生对审美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便能更加清楚的演唱过程中是否使用电脑音乐伴奏。

3、加强电脑音乐课程的正确教学导向

目前我国与电脑音乐相关的课程有很多,比如mi作、后期合成技术、录音学等,这些课程都是随着新兴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但在这些课程中我们往往只是看到电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电脑音乐的缺点以及解决办法,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4、多举行课内自然音乐活动,加强动手能力。

近年来,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引领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加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这些高雅艺术往往是非常专业的艺术演出,他们基本都是以自然音乐为主题的,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音乐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各高校由于资源、场地等诸多因素并没有形成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整体氛围。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如能充分发掘资源多举办相关高雅艺术活动定能对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结:在当前新科学技术、设备突飞猛进的时期,作为音乐教育更应该冷静的当前的音乐教育,充分了解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的应用利弊,合理进行音乐教学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马达 许冰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xx年第7期

[2]方光耀《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6年专辑

[3]王 帧《我国电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j] 音乐天地 20xx年第6期

[4]贷 峻《有感于高雅艺术的高价倾向》[j] 四川戏剧 20xx年第1期

[5]冯长春《音乐美学基础》[m] 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八篇 浅谈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_音乐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普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专业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唱歌教学,并以其为主要教学内容,此外,还应围绕着唱歌教学来进行读谱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更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佳。

 一、能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二、能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Www.0519news.CoM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1、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投影片外,我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2、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

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3、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25%,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乐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杨子荣的一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断的过程中,我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教学录像带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最有效的电教媒体。

 四、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在备课时写在明胶片上,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我在教《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欣赏与听辨》时,由于先把四大主腔的音乐特点和情感特点分别制成了四张投影片,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尤其是录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五、能丰富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乐曲内容,把它制成了“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岩、矣乃归舟”八幅灯片,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赏毕,我对学生说:“大家在小学时写过看图作文,今天,大家能否试一试听音乐作文呢?”当我再次播放录音时,同学们纷纷拿起了笔。一位学生曾写下这样一段不错的文字:“从那典雅委婉、恬静柔美的乐声中,我仿佛听到了那沉沉隆隆的暮鼓、悠悠扬扬的渔歌和江水激岸的回响;从那一幅幅清丽淡雅、神奇辽阔的画面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明月晚浴后跳出江面时的盈盈笑脸、江风轻吻微波时的柔情蜜意、白帆飘飘荡荡的怡然、橹桨划开浪花的潇洒、花影频摇的舞姿、水天一色的和谐、归舟远去的幽静和满载鱼虾的快乐。此时此刻,我完全置身于云河仙境之中了,获得了不出校园而餐水乡秀、身居教室而醇花月之境的艺术享受,真是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在激发写作兴趣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九篇 论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_音乐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必不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以及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部分的内容,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即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www.0519news.com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5.

第十篇 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初探_音乐论文

摘要:教学原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而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性理发展特征,就成为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音乐心理发展特征等为依据,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其实真正教的,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wWW.0519news.cOM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

2.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2)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逐步健全,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3)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性征,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4)开始进入“变声期”,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也有别于成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综合活动,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思考能力,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善于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复杂。同时,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见到不合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在取得成绩时,他们振奋,高兴得手舞足蹈,而一旦失败,则又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自尊心日益增强,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不像儿童那样顺从,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性。

2.2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体验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能满足他们寻求,喜欢新鲜的心理,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瑙泼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自我意识的表现。

3.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彩,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3.1.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中学生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喜欢寻求,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没有兴趣的话.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引发他们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并给予理解和帮助,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动静结合,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沦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节奏的特点,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电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显得比较笨拙,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拉近师生间、同学问的距离,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常是随心所至,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主动了,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健全,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大脑思维,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

还有,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不同的对象,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兼顾不同学生,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耐心帮助,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剧变,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十一篇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_音乐论文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完美的品格建立基础,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由此可见,音乐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加强对音乐的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的教育。

那么低年级的音乐游戏该怎么上呢?

一、在律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律动就是随着旋律的节拍有规律的表演优美动作。它可培养学生的美感与乐感。上课铃一响,学生们在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音乐中律动进入教室,兴趣很容易激发起来,耳目一新。律动采用学生易掌握,接近于生活的跑跳步、拍手、踏步、点步等,跟着老师一起做或自编动作,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接着用音乐问答的形式师生问好。低年级的发声练习曲大致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本来有趣,再加上一些律动,如蜜蜂飞舞状、小狗跳起状,使学生的兴趣盎然,他们积极投入,注意力特别集中。在一唱一动中,掌握了发声所要求的呼吸与气息,达到教学目的。

二、在音乐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

游戏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行为。而音乐游戏则是在这种本能的基础上对游戏的进行者加以规范,已达到美的享受。

以游戏为乐的孩子们,天生就是美的欣赏者与创造者。当音乐节奏与他们的生理运动一致时,生命冲动的神奇力量总能使孩子们融入到他们周围的世界中去,使儿童天然地因对游戏的兴趣而对美产生兴趣。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刚听到音乐响起,进行曲的节奏使孩子们情不自禁的想动起来。我简单的介绍了曲子,就让孩子们随音乐走一走,虽然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完全被忽视了。www.0519news.cOm我试着让孩子们再多一点地投入情感,音乐响起时我说:“夜深了,小主人睡着了,此时,被关在箱子里的玩具兵们偷偷地从箱子里爬出来……”和着音乐,孩子们个个贼头贼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段音乐之后,我又说:“小主人此时睡得正香呢,玩具兵们有的……”我用手指着一个孩子,他马上和着音乐学起了解放军走路,“有的……”我又指着另一个孩子说,他马上学起了解放军打枪。随着音乐的不断进行,孩子们一个个地学起了玩具兵,他们投入的情感,远非我们所能想象。最后,音乐停了,乐曲结束了,我故意学着小主人的样子,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揉揉眼睛,等我再看他们,一个个地,摆着音乐结束时的动作一动也不动,那样子使人忍俊不禁。正是这样的音乐游戏,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进行曲特有的行进节奏,而且能把它表现得更加优美、表情,从而激发了孩子参与音

乐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孩子对音乐感兴趣。

三、通过歌表演、集体舞发挥学生创造力

低年级学生好动,每学会一首歌,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他们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姿态,动作来体现对音乐的表达。有的歌词简单易理解,就让学生自己去编、去做。如《上学歌》、《国旗国旗真美丽》等,这些歌曲轻松愉快,歌词生动形象,老师通过歌词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编动作。集体舞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它动作较难,须由教师教跳。除课本上要求的,还要自创一些组合,如汉族秧歌、蒙古硬肩、藏族弦子、朝族耸肩、尔族的脱帽,多姿多彩的民族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美的鉴赏力都有积极作用。

四、寓德育于音乐游戏中

音乐游戏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表现,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艺术的美感与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串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还要让他们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歌曲的处理、歌曲的表演、歌曲的创编、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爱科学、爱劳动、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音乐《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先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听我的讲述,再请学生根据音乐中的形象,分角色来演一演,最后请学生起来说一说你从表演中明白了什么?以此培养学生勇敢机智、不骄不躁的德育品质。

最后特别重要的是在运用音乐游戏时,一定要和音乐教育相统一。学生不能在热火朝天的游戏中玩过后就只知道好玩,没能从中获得知识,老师一定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要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抓住音乐游戏的音乐性、趣味性设计游戏,如节奏训练游戏,音准训练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等等其他类型的游戏。这些都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教育者应该利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发展音乐。总之,低年级的音乐游戏就是让音乐课“活”起来,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为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培养儿童音乐能力,提高儿童欣赏水平,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表现美、懂得美。愿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能拿起音乐游戏这把金钥匙去帮助孩子们开启音乐殿堂,将孩子们带进美的世界。

第十二篇 论 音乐之声 中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_音乐论文

[摘 要] 音乐能够洗涤心灵深处的污浊,填补万籁俱静的大地,音乐是能够带来无限欢乐的小鹿。提到音乐的价值我们就不难想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但在专业领域获奖无数,更是在世界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替代的艺术价值。《音乐之声》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伴随着曼妙动人的乐符向世人展现着的动人影像。

[关键词] 音乐;世界电影史;音乐电影;艺术价值;

一、天籁般的心灵之美

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却又孕育着不简单的人生哲理,在电影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向往,这些真诚的希望都是令人陶醉的。

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作者玛丽亚•冯•崔普将这一经典之作命名为《崔普家庭演唱团》,不难看出,这故事必将与音乐二字融为一体,而这部作品最早被世人所知晓还是源于早期百老汇的音乐剧的形式,后来才被搬上了大银幕被全球影迷所喜爱,是好莱坞歌舞剧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电影佳作。本片由当时颇具盛名的著名音乐剧导演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亲自指导,在当时的电影节上也堪称是一大手笔,在这两位天才导演的杰出指导之下,《音乐电影》不但在当年的奥斯卡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以及最佳音效的大奖,更是在世界音乐电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电影主要是围绕年轻的玛利亚所展开的故事,玛利亚天性活泼好动,修道院的修女生活似乎并不十分适合于她,于是她多动的天性就导致她在修道院闯下了不大不小的许多麻烦,于是修道院院长经过多方考虑将玛利亚送至冯•特拉普上校的家里担当孩子们的家庭教师。WWW.0519news.cOm当玛利亚来到这个海军军官的家里她才知道由于父亲的军人生活习惯就导致他一直以来以这样的军人要求来管束自己的孩子,孩子活泼的天性被强行,而且加之孩子们早早就没有了母爱,就导致他们更加需要父亲的注意,所以孩子们对以往的家庭教师的恶作剧都是希望可以得到父亲的关注。玛利亚在知道了这样的情形之后,用她真诚的心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与爱,她带着孩子们到处游玩,欣赏大自然与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在这短短的相处当中玛利亚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之后,玛利亚与上校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是面对已经有未婚妻的上校来说,玛利亚只能忍痛回到了修道院,上校在清楚自己想要的爱情之后不顾一切将玛利亚带回了家里,战争爆发之后,在修道院的帮助之下他们一家逃离了奥地利。整部影片充满了浓浓的幸福之感,在动感活力的音符之下有着一颗颗驰骋的心灵。影片清新婉约,细致动人,是一部难能可贵的音乐电影佳作。《电影之声》中所展现的充满大自然风味的风景、清新动人的歌声以及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彩电影故事都是它能够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加之电影故事本身所要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的深刻的哲学主义思想更是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核心力量。死板的家庭生活在玛利亚到来之后重新焕发了春天一般的阳光,玛利亚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就像阳光一般照耀着大家,引导这个家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而在多年之后的今天也许你会忘记那个活泼可爱的玛利亚到底是哪般模样,但是你绝对不会忘记的一定是那些婉转动听如黄莺一般的歌声。

二、灵动般的音符跳动

在影片《音乐之声》中,导演将演员的大部分对白用歌曲演唱的形式所取代,以歌舞的形式来展示影片中的人物动作以及情感,大量采用音乐这种艺术元素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甚至推动剧情发展等。以这样的形式运用音乐来展示电影声画艺术的综合体这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增强了这部影片的表现力,使之无愧于经典二字。在影片多处音乐曲目的设置当中《孤独的牧羊人》可谓是堪称空前绝后令人难以忘怀,这首歌曲是由德国轻音乐大师詹姆斯拉斯特作曲,罗马尼亚排箫大师gheorghe zambia演奏。玛利亚带领着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的段落就引用了这一音乐曲目,歌曲轻快动感再配置玛利亚与孩子们诙谐幽默的木偶剧表演就更加令人愉快。在曲目的创作当中融合了奥地利本土的乡村音乐风格,以真假音的转换展现自由无拘束的歌唱技巧,轻快的歌曲与幽默动感的木偶剧相结合,使得在座的每一位观众都要随时起身与之共舞,这才是音乐真正的魅力所在,它才是打开这个关闭已久家庭的快乐的钥匙。

在美好生活来临的同时,战争的乌云也将奥地利上空的阳光所遮住,上校一家被迫无奈之下参加为德国纳粹举行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由此可见他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玛利亚和孩子们走上去与他一起唱,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奥地利观众,唤起了他们心中对于祖国最真挚的热爱,在上校的带领之下奥地利观众都激动地与他们合唱了起来。歌曲悠扬婉转,令人心中泛起点点涟漪,而且《雪绒花》在中国的传唱程度也是相当广泛的,一曲《雪绒花》唱得人心神宁静,怀念故乡,既充满了淡淡的感伤情怀也不失温暖心怀的力量。

在家庭聚会的片段当中,热情开朗的玛利亚再次为大家带来她与孩子们精心排练的家庭合唱团的作品,一首童声合唱的《晚安,再见》,在这首婉约唯美的童声合唱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得到男女童声不同声部相互融合的合音技巧,技巧上的娴熟为此段落的音乐效果加分不少,但是童趣十足的舞蹈表演更是辅助歌曲达到美好意境的点睛之笔,而相同的音乐旋律虽一再重复,但又能保证每个声部都与众不同,最后还结合影片中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表演,使本段音乐既有舞台剧的风格又通过画面表现出独树一帜的效果。

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大部分音乐的创作源泉都是来自于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而又有了高于生活的艺术价值,它以音乐的形式展现着生活的美好,人性的善良,如果你可以拥有一颗时时都充满活力的心灵,那么相信你的生活将会处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影片作曲将抽象的音符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机勃勃的美景进行了完美结合,这一刻我们便知晓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重要关系,从客观的角度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影片的主旨意义就是在于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的理想境界。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电影里的主要角色显然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所取得的成就不单单是几座小金人就可以说明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世界的心里它的成就绝对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三、天堂般的美学意境

在影片一开始,音乐便成为第一主角带着我们的眼睛与耳朵走过奥地利的美丽山河,穿过了奔腾的河流,跨过辽阔的草原,最终带着我们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辽阔的大草原上,修女玛丽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the sound of music,“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湖边向森林中展翅飞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声歌唱,当寂寞时候我就来到山岗……” 这样曼妙的身影,这样黄莺般的歌声,怎能不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影片《音乐之声》当中从头至尾,总是弥漫着无忧无虑的调子仿如幸福的阳光总是照耀着大地,欢乐无时无刻都笼罩在我们的身边。只有在玛丽亚离开孩子与上校的时候,画面中的玛利亚依依不舍,音乐在此处的搭配也是略带哀伤之感的曲调,还有一处是丽莎男友背叛的时候,情绪的表现也是跌到了谷底。前者是因为爱情而放手,希望她爱的人能够得到幸福,后者则是因为初恋的不成熟所带来的遗憾与无可奈何。玛丽亚和上校跳完那支奥地利民族舞蹈时,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四目相接深情款款。玛丽亚双颊染得通红,她这才知道原来她早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上校,但是最后的结果,似乎她却只能选择逃避,回到修道院之后,唯有哀伤与无奈伴随着她,心理虽然有太多的不舍,但是玛利亚的博爱与无私成就了她的可爱之处。但是面对孩子们的期盼与上校的挽回,终于她还是选择了回去勇敢地面对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当身披洁白婚纱的玛丽亚从大修女手中接过花环,缓缓走上婚礼的殿堂时,我们相信善良的人终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在德国纳粹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校带着玛丽亚和七个孩子,利用一次音乐会的机会顺利逃脱了纳粹的追捕。这里的音乐在阴暗的黑色统治之下仿如一缕阳光给死寂的大地带来了全新的希望,最后在修道院的修女的帮助之下,他们跨越了重重高山,远离了战争的阴影。壮丽的奥地利河山是他们不舍的家园亦是一座人间的天堂,假若你有一颗向往幸福与自由的心,那么我相信人间处处都是天堂。

四、结 语

很多时候,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自由与快乐的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地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种向往,而自由二字也正是对于这一电影主题的最好展现。修道院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像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上校的妻子。电影音乐包括电影主题音乐和变奏、主题歌曲及插曲等。具有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之声》这部音乐片更以其经典的音乐,证明了音乐在电影中独特的艺术功能与阐释人性最为美妙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郭萌.音乐教育中的母乐文化——从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给予的启示谈起[j].电影文学,20xx(22).

[2] 陈倩.电影《音乐之声》的言外之声——从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揭示电影的人物性格[j].电影文学,20xx(23).

[3] 汪涛.论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及其美学特征[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xx.

[4] 郭娜.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d].:音乐学院,20xx.

[5] 唐婷婷.音乐剧演唱特点对传统声乐教学的启示[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xx.

第十三篇 将流行音乐和音乐教学有机结合的探讨_音乐论文

[摘 要] 关于在音乐课堂中能否引入流行音乐,一直作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请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是利大于弊的。而音乐教师则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辨别、欣赏流行音乐的责任,真正使音乐在美育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给予的乐趣。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课堂 学习 辨别 引导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总会不期然地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音乐课,却越来越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wWW.0519news.coM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如果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这是与新课标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我认为,如果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适当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若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位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之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流行音乐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并且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教师应做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分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英)斯坦利萨迪 孟宪福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陶 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十四篇 从电影音乐入手浅谈对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_音乐论文

[摘 要] 电影和电影音乐的关系可以从表层和内在两个层面来解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的艺术课程标准要求将相关课程或不同艺术门类进行课程综合。本文通过阐述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电影、电影音乐、音乐相互融合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课程综合的具体措施,使高校教育进一步创新,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

[关键词] 电影;电影音乐;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综合;创新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它既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亦是视觉艺术,综合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美学层面对电影的定义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画面、声音为媒介,在特定时间内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表达生活、抒感的艺术活动。其中作为媒介的声音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人声,二是电影音乐,人声又分为独白、旁白和对话。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而中国电影则始于1905年的《定军山》,一开始的电影都处于默片时代,没有声音,只能通过画面、人物动作去猜测电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后来随着电影发展的日趋成熟,有声片开始出现,20世纪30年代是默片和有声片的交织时期,随后完全被有声片取代,达到成熟。中国电影有声片经历了从片外发声到片内发声、配乐发声到对白发声、片段发声到音画协调的过程。

作为电影元素之一的音乐与存在的音乐不同,需要紧密配合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和风格。优秀的电影音乐能更好地引导观众、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所以音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电影锦上添花,特定的音乐还能参与人物的塑造和环境背景的交代。wWW.0519news.Com现在电影音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曲家配合电影的内容、固定情节走向专门为电影写作的音乐;另一种是根据电影要表达的情绪选择现成的风格相似的音乐作品加入到影片中来。

一、电影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近代我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涌现出众多优秀并被世人所传唱的为电影量身定做的电影音乐,在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中,经典曲目频繁地出现在各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钢琴我们要弹奏它,声乐我们要演唱它,曲式我们要它,理论知识我们要学习它。就拿《送别》来说,在笔者的学院钢琴伴奏课程把它作为分解伴奏音型学习的曲例;声乐课程把它作为练声曲或是初学者的必唱曲目;曲式把它作为学习单二部曲式的典范;理论课程学习学堂乐歌必学《送别》。在我们的钢琴歌曲伴奏课程教学中《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都是常规曲目。由此可见这些电影音乐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学习价值,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外,对学生人格的成长、情操的陶冶及智力的提高等还具有非凡的价值。

二、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经在高校以及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音乐课程改革正在基础教育领域稳步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1课程设置较为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学科综合还有待加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之间还处于相对的阶段,没有把相关课程、相关的艺术门类进行交叉融合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相对片面,没有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教师师资还比较薄弱,综合学科的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受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的高校教师专业都比较单一,而其他学科知识较为薄弱,比如上和声课的理论教师钢琴较为薄弱,上钢琴课的教师和声知识相对缺乏,这样给同类或者相关学科进行学科综合带来了师资上的阻滞。

3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深入性,忽视了对自身情感及人生观的培养。现阶段普通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惰性,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教师主动讲而学生被动听,毫无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再则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音乐的表面,如;识谱、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并没有进入更深的感情层面进行理解,这使得学生在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尤为匮乏。

三、以电影和电影音乐为例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有了重大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时,必须树立以审美为核心,进一步开发音乐课程文化认识功能的教育理念,使音乐教育的音乐文化传承与音乐审美价值一起得到开发和利用。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到:“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可想而知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不是走单一路线,而是强调学科综合,所以说课程改革学科综合是必然趋势。既然电影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得如此频繁,那么把电影和音乐这两门相关艺术门类进行课程综合就是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

下面就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以电影和电影音乐为例对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让电影走进高校音乐教育课堂进行学科综合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电影和音乐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它与音乐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和音乐的交叉教学,使学生不仅从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思维上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就《送别》教学为例,它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可以让学生观看《城南旧事》这部影片,然后对影片和作曲家进行介绍。它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82年出品的,属于特殊的儿童怀旧体裁,影片通过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去感受世界,由三个故事组成(“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情节互不相关,但是情感却依依相连,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互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影片的主构思,由此串联出三个旧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的音乐由主题曲《送别》、插曲《麻雀与小孩》和其他器乐曲组成,器乐部分是由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吕其明(1930— ),是中国最杰

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等六十余部故事片和十余部纪录片作曲。《送别》是学堂乐歌,是吕其明为《城南旧事》特别选择的,4/4拍,f大调,是典型的单二部曲式,曲式结构为a+a1,b+a1。钢琴伴奏主要以分解和摇曳两种伴奏音型为主。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还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视觉上、思维上还从听觉上对影片、音乐的思想情感有了深刻的认识,就知识结构而言,牵涉层面广泛,通过这一首曲子把影片的创作背景、大致主题情绪、作曲家生平、节拍、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钢琴伴奏音型还有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进行大串联,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既能学习到电影知识又能学习到音乐各门课程所要涉及的知识,使知识全面而系统,方便学生学习记忆和消化。

(二)电影与音乐课程综合有助于教师加强综合教学能力

以往旧的教学体制导致了课程设置的单一,一个教师往往只具备本门课程的教学能力,而根据新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相关课程和相关艺术门类课程进行综合,这就需要教师本身不但具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综合知识的能力。为了加强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就迫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比如电影音乐进入教学课堂后教师不但要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牵涉到的电影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综合这两方面知识在学生的情感和人生观的培养上做出正确引导。

(三)电影和电影音乐进入教学课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革课程结构是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坚持艺术门类齐全、兼顾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积极建设准专业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体的指导思想,每一类课程要兼顾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实践、艺术美学三个层面。要使学生得到全面、高素质的发展。

1.电影及音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道德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样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影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优秀的电影能教育人,劣质的电影能影响人走入罪恶的深渊。作者借助电影反映现实,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努力把自己对世界、人生、善恶、美丑的理解融入作品中,所以电影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当我们看到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聆听到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时,我们领略到的绝不仅仅只是它的故事、旋律、节奏、音色和声音,而是要通过这些因素得到道德品质上的教育。那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把电影融入音乐教学课堂,既能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的音乐知识和电影知识,又能直观、具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人生观的教育。

2.电影及音乐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电影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视听综合不仅使电影具有真实再现性,同样也可以上升为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使主体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审美感受力,进一步达到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境界的深入体会,获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特殊审美价值。当电影和音乐同时出现在音乐教育课堂中时,通过动人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让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笑看人生。高等音乐教育不仅要从专业知识上教育学生,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及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把电影和音乐结合起来展开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全面素质的建设人才。

电影音乐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频繁,如果能响应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号召,把相关课程或者相关艺术门类进行课程综合,比如电影、电影音乐、音乐相互融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我国的高校素质教育才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蓉,马西平.电影艺术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3] 高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第十五篇 从音乐美学的视角看音乐表演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_音乐论文

摘要: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实践的基础和理论指导。音乐表演是一个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与艺术风格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创造,展示了音乐表演者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娴熟精湛的技巧,从而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实现了音乐表演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关键词:音乐美学 音乐表演实践 主客体关系

一、前言

音乐美学是以哲学为基础,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阐释有关音乐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实践的基础和理论指导。音乐表演是一个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与艺术风格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创造,展示了音乐表演者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娴熟精湛的技巧,从而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实现了音乐表演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由音乐表演活动中的创造想象活动是主客体矛盾统一的过程。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客体方面,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主体方面。主体与客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这对矛盾中,从唯物论的根本观点看,音乐作品提供的音乐艺术形象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是非主导方面,是从属性质的,音乐表演者的再创造必须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能动的方面,是再创造的主体,音乐作品是再造的对象,必须通过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生动再现其艺术形象,将这种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欣赏者。音乐作品与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WWw.0519news.COm

二、音乐作品的客体制约性

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作曲家的原作是音乐表演者二度创作的原型与基础。从客体上来说,音乐表演者只有在作曲家提供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表演活动才算是真正的二度创作活动,倘若二度创作不是建立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的,不忠实原作,偏离原作太远就违背了音乐表演的本质。

1.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定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音乐表演者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音乐作品,尽一切可能去熟悉和体验作曲者生活的时代环境,使自己化身为作品的创造者,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以便正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

2.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题材内容是音乐作品直接描写的对象,它是作曲家对客观生活有所感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是作曲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了的生活,是经过作曲家思想感情过滤了的生活。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古代题材或现代题材,山水花鸟题材或社会生活题材,伟人的题材或普通工、农、兵题材,和平建设题材或革命战争题材,悲剧题材或喜剧题材等,不同的题材内容就要求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不同的处理。

3.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只要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不同地方的作品、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高亢嘹亮的陕北信天游、清新秀丽的云南民歌、热情欢快的尔族歌舞及著名作曲家海顿的热情欢快、莫扎特的细腻抒情、贝多芬的自由奔放等。这就要求音乐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应搞清楚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更为正确地表现音乐内涵、塑造音乐形象。

4.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体裁等方面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

以声乐作品为例,音乐表演艺术按人声分类可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而音乐表演的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音乐作品的体裁有民歌、劳动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诙谐歌曲、讽刺歌曲、进行曲、舞蹈歌曲、大型的音乐套曲、歌剧等。音乐表演者只有根据自己的声音类型、声音特质来选择合适自己演唱的声乐作品,采用最佳的表现形式演绎和阐释声乐作品,才能使自己的表演与原作得到高度的融合。

三、音乐表演者的主体能动性

上面强调音乐作品的客观制约性,我们并不能否认音乐表演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仅仅只是再现原作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亨利·伍德谈到“乐谱上的标记无论怎样的详细也不可能每个细节都精确,没有什么方法和记号能够准确记下作曲家心里的东西。”乐谱潜在的内容需要挖掘,因而音乐表演者的表演应是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必须根据原作提供的条件、方向、范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把原作尚未表现出来的东西寻找出来,对原作进行丰富、补充和发展,赋予音乐作品新的内涵,真正深刻、全面、生动地演绎原作,使原作与音乐表演者达到高度的统一。

1.音乐表演者的人生观、审美观

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随着表演者的世界观、审美观的不同而不同。人生观和审美观是音乐表演者创作活动的指导思想,如果音乐表演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音乐表演者就无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及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就无法准确、生动演绎音乐作品。

2.音乐表演者的技能技巧

音乐表演者的技能、技巧及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是音乐表演的精髓,没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及娴熟、精湛的技能技巧就无从谈表演了,再好的作品都无法展示给欣赏者,它只能是无声的音乐。因此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谈到演奏家对自己原先并不满意的作品的再创造功劳时认为:“这部不完整、无创造性的作品的成功,我想主要归功于卓越的演奏。”

3.音乐表演者的生活经验及生活经历

每一位表演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很难做到原样的再现原作。因为不同的音乐表演者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也不同,他(她)总是以自己所兴趣、爱好的方式来认识作品、感受作品、理解作品,最后表现作品、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因此,同一个作品一千个人来表演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格,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道理。

4.音乐表演者表演的环境

音乐表演者表演的场所一般在舞台环境中进行,这种环境包括:舞台设备、剧场气氛、欣赏者的修养等,这些因素对音乐表演者都是一种客观的,能够激发音乐表演者潜在的艺术创造,尤其是与观众欣赏者直接的交流,为音乐表演者提供了艺术创造广阔的情感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雪.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现实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5).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第十六篇 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_音乐论文

摘 要: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素质民族文化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WWw.0519news.COM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汉奸,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

1、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理本质.中国音乐,1987(1).

2、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出版社,20xx.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出版社,1992.

第十七篇 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_音乐论文

摘要: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乃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每一周期都使学习者迁移到一个新的音乐能力发展层次。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的音乐情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与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接触与交往中,音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能够因为对音乐积极自觉地参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创造性意识的人。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感受能力 创造性意识

一、音乐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发展自觉性音乐能力的条件,这些艺术性的活动都是与自觉性音乐能力最接近,或者说是最相通的。当孩子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接触声音,告诉他们,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可以表现我们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忧伤的时候,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声音可以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表达情感的声音,我们称它为音乐。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鸟叫、小溪流水等大自然美妙的音响。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告诉他们,音乐是他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可以借助极其丰富的音乐来倾诉内心的快乐和忧伤。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开始接触音乐了。

二、聆听音乐

有了真实情感与音乐的联系,就可以进入聆听音乐的教学了。wwW.0519news.cOm最初聆听的音乐,必须是具有鲜明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在学生刚接触音乐时,即对音乐情绪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但聆听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哪怕就是一段很小的片段。

因为人们在掌握一定的视唱能力,或掌握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之前是无法完整地表现音乐的整体形象的,但人们却能够在聆听音乐中完整地感受音乐。这种感受能力甚至在清晰的听觉表象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于人的心理能力结构之中了。当然最初的音乐感受力是很模糊很粗糙的。但聆听音乐所产生的对音乐感受的整体性却是音乐整体能力结构发展的关键。因此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把学会聆听音乐作为发展音乐能力的第一步。

三、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正是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行为表现,体态律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说体态律动在音乐运动觉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但音乐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上,未必可以找到比节律学更直接、更有效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这里,节律学被理解为以简单的,儿童容易做到的运动表达音乐节奏”。

体态律动的基础仅仅是人在生理水平上对音乐音响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对旋律线条上升下降、节拍、节奏变化,肌体紧张松弛的本能感受,然而基本的音乐情绪在这一水平上已开始模糊地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不是作曲家随意编造的,它从本质上说是作曲家情绪体验的外化形式,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生命,一种情感的表现形态,体态律动促使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到音乐情绪体验之中。体态律动亦可以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势,犹如一个指挥家用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了整部交响乐。体态律动并不是取代听觉训练,但它极大地强化了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为音乐听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听音与视唱

这一阶段一般又称为视唱练耳,并结合着必要的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纯粹的知觉的,知觉必须和感觉结合在一起,听觉表象必须和调式感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进行音乐表演、欣赏及创作等各种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听觉能力。孩子们开始学着用自然的嗓音来再现他们听到或看到的音乐形象。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为了使儿童最初的音乐听觉表象能在良好的调式感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必须从听唱,或视唱完整的旋律开始,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片段,也应包含调式上从稳定音到不稳定音再到稳定音这样一个体现“松弛——紧张——松弛”的音乐性过程,从而体验最基本的情绪变化。音程的学习,也应该放到完整的调式旋律中去把握。唯有这样做,听觉表象能力才能建立在良好的调式感之上。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能够表现音乐情绪的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例如音色、节奏变化等,但在通过音高关系变化来表现音乐的范畴中,调式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

五、演唱、演奏

有了聆听音乐与体态律动的基础,有了最初步的、建立在调式感基础上的听觉表象能力,就可以开始发展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了。演唱、演奏是运动觉的高层次能力。演唱、演奏都需要高技巧的运动觉能力,它是细致、灵敏的局部机能运动。例如演唱的喉头、声带、气息运动,弹奏钢琴的手指、手臂运动,这些能力是在一定的技能训练中才能获得的。但这种技能的训练必须是在儿童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之后才能开始,而器乐的学习还应在演唱的学习之后,必须在学生已经有了“通过乐器来歌唱”的愿望产生之后。

从运动机理看,演唱、演奏的运动觉能力是高水平、高难度的,而从音乐感受的心理机制看,演唱、演奏的肌体运动又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它必须服从表演者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服从因音乐整体感受产生的肌体紧张状态的变化。当局部的紧张状态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这种音乐表演是缺乏表现力的。因此,在演唱、演奏训练中,首先要求学习者学会肌体的放松与心理上的积极状态。

六、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狭义的音乐创造及音乐创作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者运用想象力对大脑记忆的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出新的音乐形象。广义的音乐创造还包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包含着学习者运用想象力参与的音乐活动。因此,演唱、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无论哪一种意义的音乐创造,实质上都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可见在一切音乐活动中,在一切音乐情绪体验中,人的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感受能力,即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音乐情绪体验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并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部分。

第十八篇 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之研究_音乐论文

摘 要: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更是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担。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随着国际上对于各国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而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所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教育专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

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 。有关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师资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否在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反映了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并且能否承担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责任,还需要进行研究。基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专业中传承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责任,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

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确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据此采取具体的措施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www.0519news.cOm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从始创阶段就以“中学及师范音乐师资”的培养为目标。早在1952年7月国家颁发试行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对全国高等师范的办学方向做了统一规定,规定以培养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为主。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订会”。会议对原有的22个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师音乐专业”改名为“音乐教育专业” 。这次会议使得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以首次确立,也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一方向规定了它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都必须确保培养既掌握与时俱进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又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教学法的毕业生。这是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志。

20xx年12月29日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在该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之,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的音乐教育师资。

2、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

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要求方面,要求: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

就如教体艺[20xx]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所表达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之外,突出的强调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可见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 各校可参照《课程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见教体艺[20xx]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保护与传承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参与,高等院校担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深信,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成背景及音乐构造特征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有所不同。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本地区的师范院校,这些院校一般都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在研究本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他们培养本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使命。

在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我们注意到,口传心授是一直是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物质化的社会当中,许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仍然继续按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无异于自己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音乐教育专业在中国各个省份普遍开设,其本身固有的文化教育优势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承提供了教育的平台。

可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既是所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的使命,更是从事音乐研究及教育人员的责任。由此看来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大力提倡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第十九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_音乐论文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 音乐教育 德育 

论文摘 要: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较为重要的功能,然而这一点却经常被中小学音乐教师甚至学校所忽视。本文从音乐课程设置、音乐实践活动和学校音乐氛围营造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的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学科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及教育功能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还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程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育实践,深入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我对此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安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它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wwW.0519news.cOm那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自尊、乐观向上的信念的优秀音乐作品,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英勇的战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展现了必胜的光明前景。这部融交响性、写实性于一体的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既有中华民族的英勇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的特点。中学课本所选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段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其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游击队员们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这样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演唱还是欣赏,都给人无穷的力量,收获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人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的效率远远胜过接受一个不喜欢的单调的说教。音乐课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听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着眼于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学唱、背唱其中优秀的主题及段落。学生的感性材料积累多了,逐渐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自然会被优秀的民族音乐所吸引,继而自觉领会、挖掘其中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力支撑。  

二、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集体活动如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只有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活动开展好。这样,将思想教育融于音乐训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而且提高了音乐能力。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多听优秀的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让学生分小组练习不同声部的旋律,熟练后再集体协作合唱,理解合唱的要领,要求每位学生在声音状态、力度变化、口型和呼吸、起声、收韵等方面都尽量一致,各声部声音要均匀,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在学校的拉歌比赛中,学生忘情地歌唱,在齐唱班歌的时候自信而骄傲,大大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这种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美妙音乐的憧憬和向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艺术作品而团结协作,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满艺术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成为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沟通情感的桥梁。恰当利用音乐资源,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早晨,清新、纯净的乐曲(如《校园的早晨》、《朝景》等)陪伴师生走进校园,可以使新的一天充满活力;午休时,抒情、徐缓的音乐(如《美丽的梦神》、《摇篮曲》等)可以为学生的梦境增添浪漫的气息,提高睡眠质量;写字课上,典雅、古朴的乐曲(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隐隐响起,会使学生有一个恬淡的心境。“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身心愉悦,定能由美生爱,激发热爱学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当然,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点,它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音乐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发挥音乐课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共和国.音乐课程标准[s].: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十篇 浅探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_音乐论文

音乐游戏是让学习者在音乐学习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寓教于乐中享受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内涵,从而提高音乐学习欣赏能力;寓音乐于游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音乐游戏 音乐教学 设计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体验音乐艺术的内涵。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游戏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他们在游戏中能身心放松,能充分表现自己,实现个人的愿望。通过操纵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信心,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活动。当我们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发展适宜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把音乐和游戏整合,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教师提供音乐让学生游戏,用语言随时提示,这样学生就把教学的任务当作“玩”一样,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寓音乐与游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呢?

一、音乐游戏的设计

1.角色游戏

在小学音乐教材之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wWw.0519news.com如在学习《下蛋啰》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母鸡下蛋时高兴的情绪,进一步感受音乐,使学生充满地进入了角色,就设计了《母鸡占窝》的“舞蹈”游戏。在玩这个游戏时,提醒学生倾听音乐,并注意遵守游戏规则:在前奏部分学生两两结伴围着“窝”边走边拍手打节奏,头有节奏地摆动,开始唱歌曲的第一个字时,一个学生做立、跳的舞蹈动作,迅速跳进圈里蹲下占窝扮演母鸡,另一幼儿扮演公鸡,合作表演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唱这首歌曲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很快就掌握了这首歌曲。

2.竞赛游戏

设立竞赛游戏,通过学生的竞争意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大家来劳动》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玩了一个游戏——“劳动接龙”。让学生比赛,做劳动动作,把这个劳动表现完整,做完之后回头看下个同学,接下来的同学做其它的劳动动作,动作不能重复,看看最后停在谁那里,谁就输了。在玩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大家来劳动》。在游戏结束时,学生都已经会唱这首歌曲,而且还能自己编出新的歌词了。

3.听觉游戏

康拉德·朗格是德国艺术理论家,他认为“从个体发生德角度看,听觉游戏是音乐的先导。”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声音的强弱》一课,让学生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设计音乐游戏《一个雨天》,让学生去表现。通过不同音响引发学生不同版本的“雨天”,让学生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知道了音的强弱。

4.体育游戏

体育当中的一些趣味游戏,对我们的音乐课堂很有帮助。如在感受十六分音符时值及其音响效果,我选用《捉尾巴》的游戏,每个学生身后吊一条“尾巴”,听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开始捉,一边游戏一边体验音乐快速的节奏、紧张的情绪,这样就自然降低了学生对十六分音符时值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在“玩”当中,理解这些乐理知识。

二、音乐游戏的实践作用

1.创设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当学生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聆听《龟兔赛跑》这首曲子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定情节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营造某种环境,并用语言说明需表达的内容情节。让学生想象如何在乌龟音乐的情境下扮演乌龟,如何在兔子音乐的情境下扮演兔子,怎样才能体现出音乐中描绘的乌龟和兔子。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乐段、不同情绪,了解并感受乐曲的结构以及在力度、速度、节奏及音程变化上所表现的表情作用。让学生在音乐变化与情节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动作和表情,愉快而有趣地聆听了这首曲子,理解了这首曲子。

2.利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发展音乐

学生在玩中能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就能使学生在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发展到自己的音乐潜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自己创编音乐。如在《牧童》这首歌曲,学生在情景中,扮演角色之后,提出了置疑,“为什么牧童放羊时,牧童哼着快乐的歌,小羊怎么都不叫呢?”学生产生了疑问,我就让学生想想自己刚刚表演过的情景。于是,学生就自己编创出了新的歌词,分组来唱,一组是小羊的叫声,一组是牧童放牧的吆喝声。当歌曲唱到第三段时,学生自觉分成两组表演,当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曲时很是得意。

音乐游戏只是音乐课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音乐”为主。音乐游戏的灵魂是音乐,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因此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我们设置游戏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学习服务,如果只是学生只是单纯地玩,那就脱离了音乐的本质。

(2)音乐游戏要围绕教材,促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及特点设计音乐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音乐游戏要多样化。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因而游戏方案的设计要丰富多彩、多样化。

总之,音乐游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音乐游戏的设计,音乐游戏的实践作用都是为学生的个人素养服务。教师应尽可能以学生日常生活及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玮.音乐教学随笔.音乐天地,20xx,(01).

[2]倪建春.多媒体为音乐课堂添一抹亮彩.中国科技信息,20xx,(04).

[3]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探究.教学与管理,20xx,(03).

[4]胡菁华.谈谈音乐欣赏中的“四动”——动耳、动眼、动嘴、动手.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xx,(03).

[5]傅莉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音乐课堂合作学习.浙江教育科学,20xx,(02).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60459.html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阮练习曲的训练_音乐论文二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