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位育“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的教师队伍发展问题_基础教育论文

2022-02-16

教育论文】导语,大家所阅读的此篇文章共有45487文字,由吴祖同经心改进,发布于都市文档在线0519news.com。不同是汉语词汇。拼音:bù tóng 释义:1、不相同;不一样。2. 不同意。3. 不和。“位育“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的教师队伍发展问题_基础教育论文假如你对这篇文章想说点什么,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位育“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的教师队伍发展问题_基础教育论文

“位育”是潘光旦先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之一,它涉及领域广,蕴含道理深刻,挖掘其存在价值和作用,以阐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其之道治其社会之“道”,也许将给我们某种程度的启发,特别是对现在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难点之一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强调,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工作的重点应从宏观层面集中至微观层面教学环节、教师队伍的建设层面的发展。基础教育均衡思想的着眼点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差距。作为最关键而具有能动性的教师队伍怎样在国家政策思想指导下利用外在资源并自觉地促进自我内在发展,同时带动教育均衡发展?这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不妨用潘光旦先生“位育”之道迁移至教师队伍建设之道,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围绕“位育”之道而展开,先阐释“位育”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姿态,从而教师队伍在其的地位与作用,并以“位育”之道给教师队伍建设之道指路。

1 “位育”视野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WWW.0519news.cOM’有一位学着下注脚说:‘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所以,‘安所遂生’,不妨叫做‘位育’。”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位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位,即是务本,也谓安其所。从整体上说,基础教育均衡的发展应由根部向外发展,也就是由内至外的发展路线。而且基础教育根植的社会土壤的文化环境具有固有的棉续性和物质的连带性,所以每一个发展的物体有必须基于自身固有的现实基础。从局部上说,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不同的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因物质经济文化的差别,也存在着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异”。因此不同的发展个体要从不同的“位”出发,因地制宜;同一发展个体在不同时期也从不同的“位”出发,与时俱进。从“位”层面出发,由宏观至微观的剖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适当的不均衡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另一方面是育,即是进步的,进步的根据是基础教育分子间适当的“异”,“异”而逾量,引起质的变化。基础教育均衡中的不均衡过于异化,将恶化均衡发展的局面,使基础教育均衡走极端化、阶级化,造成教育系统处于混乱不和谐的状态,对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异”而适量,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与和谐的局面,方能遂生。基础教育均衡方能自由、长久而增益其质量的发展。‘育’而积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步入另一个状态、阶段,又生成一个新的“位”。由此形成据“位”而“育”、因“育”而另“位”的循环发展模式。在此,“位”与“育”的循环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教师队伍的整合与发展问题

“事在人为”,发挥人的潜力,运用人的智慧,准确合理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从而有效地控制事物在其规律的轨道上运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不仅是“事”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利用“事”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不成“人”无法成就“事”,“人”只有自愿融入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之“事”,才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从而转化为自身与“他人”的发展。

细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人为”因素,至上而下,有党政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社会人群的有关人员以及学校管理队伍与第一线教师队伍。其中目标达成的关键、最活跃、最基础的群体是第一线的教师队伍。再看,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人力资源的均衡性问题、有关法规与政策公平性问题等。近几年来基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事实,我国针对偏远、贫穷、落后及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规与政策,给该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与制度的保障,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然而我们发现我国教育整体素质与水平并不高,整体水平呈不均衡发展趋势,缺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否认,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年代,在大力支持与物资大量投资下我国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绝大部分已经达标或接近达标的水平。孩子们可以坐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通过计算机可以感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利用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剖析物质结构隐藏的微妙等。由于孩子们暂不具备完整的学识完成此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在其间的指导。试想如果缺乏教师“人”的因素,一切合理的政策、法规,优质的物质资源只不过仅仅是口号与摆设而已。

我们知道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四要素组成。教育者利用教育内容及教育资源作用于受教育者,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教育资源在其间的作用是中介、手段与工具。教育者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基于如此重要与关键地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整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种有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储存”,一般包括文化、社会、人格三种结构,教师的生活世界不只要考虑可见可感的显性因素,而且应尤其注意隐藏在宗教、文化、理想、态度、情感、价值观中的隐性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准确地、认识、理解教师生活世界显性知识的表征来透视其隐性因素,而隐性因素往往是教师生活的精神世界。它是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看法,一种不易改变、稳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的稳定性、固定性常常与时代赋予教师综合素质应有的多样性、复杂性起冲突,具体表现在操作层面上,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显性知识不相匹配。特别是教育情境比较复杂、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封闭及落后地区的教师,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丰富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注入新的血液途径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现代化的学生观、教学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

3 “位育”教师队伍发展的解读与出路

3.1 “位”——安其所

“所位与所由育的背景,当然是环境,环境可分为二:一是体内的环境,一是体外的环境。体外的环境就人而论,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横亘空间的物质环境,二是纵贯时间的文化的环境。教育的目的又当然在设法使我们和这两种或三种环境打成一片,使相成而不相害。”学校分别分布在拥有不同的经济、文化、人口、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等区域,这些因素各异,优劣并存,错综复杂,构成了具有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的教学体外环境。教学体外环境的差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立足点,我们应本着特色办学、个性办学的理念,促进教育本土化的发展。位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首当其中的任务就是了解、适应并融入其中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在心理上接受、尊重并认同,避免在实践中因缺乏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引起教学、生活上的冲突。为此,应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与长期坚持教学的信念。安其所,服其所。达到“人”与“物”的和谐。

体内环境,笔者认为专指教师岗位的特质。教师岗位的特质也就决定了教师从事该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等。如何才能具备其岗位应有的专业素质服务其岗位?也就是安其岗。随着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地展开,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异常丰富。这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对物质的需求,然而顾此失彼。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使其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上空弥漫着拜金主义、唯利主义等。这些空气侵蚀人们的思想,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使其不能各司其职,各献其能。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身兼数职,从教的同时兼经商行业以赚取更多的钱财。从事经商工作者想方设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以损害生活利益为途径。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想利用职务便利谋取更多的钱财或者盘算投资多少金钱方能从中买回多大的权势,做的是的公仆,过的是挥霍钱财、滥用职权谋取暴利的生活,等等。由此可见,“事不对岗,岗不对位”的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和谐局面愈演愈烈。

“在柏拉图看来,各做各的就是和谐,反之相互干涉就是不和谐,保持和符合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破坏和谐状态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指导这种不和谐状态的意见称为愚昧无知”(柏拉图与理想国 )。在实施基础教育均衡战略过程中,在学校教学的教师应恪守其岗,因不同的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一岗位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其实学校教学的和谐问题是各个教师在岗位上”安其所,服其生“的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地位适宜,关系也就得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使之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能有所贡献,不管在何阶段、何层面,即各有所用。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智慧。

3.2 “育”——遂其生

“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育”是进步的,以“人”的进步带动“事”地发展,以“事”的发展促进“人”的进步。同样的道理,以进步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发展促进基础教育的普及,以普及提供给每个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进步的根据是基础教育均衡教师队伍适当的“异”。

“异”的根源是教学的体外环境、教学对象等之间的“异”。教师的体内环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精神要与之相匹配、相吻合,也是时代前进的步伐赋予教师应具备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教学状态,是成功的处理背景、情境、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在具体情境、复杂关系的教学中,在解决问题同时教好每个学生。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对教学对象的充分理解和接受,对具体教学情境的理解,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能动的配置教学资源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适当调节教学决策,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水平。那么在基础教育均衡思想的指导下,在顺应发展的需求下,教师应积极整合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具体要求如下:

加强教育理论修养,打破固定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年代,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原本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敞开大门,实现了资源共享。丰富的资源改变了学校原有的教学环境,拓展了师生视野,拓宽了师生教学途径。在物质资源变革的影响下,有的学生急于脱掉旧的“外衣”,穿上新的“外衣”。尤其在诱惑与干扰之下,易改变、未定型、可塑性较大的学生,往往随波逐流,讲究时髦,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在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上不良的思想肆意地侵蚀学生的思想。这类学生就是老师口中的“问题生”,老师也开始抱怨学生不如从前听话。其实矛盾在于“固定”的东西解决“万变”的东西,更何况是人与人,更行不通。教师有自己的生活史,有自我的教学体验,有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固定的思维方式。面对学校突如其来的物质变革,教师依旧以固定的教学模式,习惯的思维方式进行生活、教学。这便引起了教师原有的理论经验与实践中的现实不相称。真正原因是以固定思维模式看待现实中的人与物,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物质的驾驭能力。有学者认为,“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当然问题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发展空间,这就说明我们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的、现实的,我们提倡的是自强自主,主动发展的人生幸福论。”在均衡教育思想指导下,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问题意味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问题学生”的出现、缺乏新资源的驾驭能力等。这些是教育与社会同步之后折射在教育领域的某些问题的映像。同时也是教师面

临着现实的问题、挑战、矛盾、机遇等复杂情境。如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判断、重建情境信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送者。挖掘优质信息,学习先进理念,以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保持终身学习的价值观,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通过远程教育提供的信息平台,了解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知识。学习与培养利用、开发信息的技能。这不仅仅靠理论或经验的积累,而是对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批判的反思,在反思中把握整体的发展规律。面对学生还应具备着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不断的更新、丰富、提升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加强教师的人文意识,带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但它的作用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意识的提高。如果把整个教育系统看做一个金字塔,那么基础教育便是第一层,处于根部的位置,它的普及与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上一层教育阶段发展水平。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的分布特点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分布涉及面积之广,涉及人口之多。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经济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的落后。因此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制约着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后劲瓶”,同时也阻碍了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由此看出,普及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势在必行,基础教育均衡思想也应运而生。其思想根源在于公平,平等的给每个人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其真正的公平是能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大可能适合其成长的教育。”其特点和蕴含的深刻内涵都围绕人的主题而展开。“本着一切为人,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哲学理念,”通过人的发展以完成教育的使命。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每一个学生公平的享受现代化的成果,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要求,也是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因此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中的教师,应学习并理解基础教育均衡思想蕴含的深刻内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以真诚的心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闷。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更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与解决问题,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个人切身利益的发展,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和教育情怀,并自觉地、能动地、创造地带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的发展也意味着民族的科学文化意识的提高。

“位育”二字,言简意骇。在均衡思想的指导下,将其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赋予基础教育崭新、合理地姿态及生存与发展。将其运用于教师队伍,则使人人各得发育之宜,赋予教师个体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本领,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动力支撑。

第二篇 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如何构建中学数学和谐课_基础教育论文

新课程课改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构建和谐课堂,不但能改进和完善数学的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够活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致学生惰性十足依赖心强失去了个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他们,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既构建和谐的课堂,这将是我们以后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

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有自己主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

创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www.0519news.coM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表情,关怀爱护鼓励的发问,轻松耐心的回答,通过鼓励的话语拉近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加强对每个学生深入了解,对于适合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灵活度大,自主性强的活动,让这些学生思考并完成活动,再让那些优秀生或组长多关注困难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也应该多鼓励那些后进生给他们增加自信。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子减小,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成功,从而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每时每刻都处于积极学习状态。我认为最好做法是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作出努力所能得到的直接结果,即把要讲的知识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稍加努力就可获得成功体验。当然学生认为的难点一定要多讲几遍,并且一定要给学生总结出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还要通过种种办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每

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上的收获。

(3)处理好自主和合作的关系,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而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有困难的问题则需要合作、交流、多维互动。学习在学生“自主”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完整需要补充,教师一定不要越俎代庖,一定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教师要做活动的引导促进者和参与合作者,要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限度空间,给学生记忆、反思的时间。这段时间教师要一定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倾听课堂上声音,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节教学,对学生的成功及时欣赏,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4)处理好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该引导的要引导,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有些图形该往黑板上画时还要画,有些关键的步骤该往黑板上写的还要写,应该把现代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是教学手段整体优化,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性,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困难、许多问题,如果每一位数学老师能蹲下身子,和孩子们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真正走入孩子心灵,牵起他们的手,师生共舞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时,学生会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步的愉悦,从而课堂会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

第三篇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研究_基础教育论文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当今社会又是信息的社会,教育的信息化更要走入农村,更要走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可是想要在这些地方全面推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又面临很多困难。

一、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1.经济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和偏远地区面积较广,国家很难提供充足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以便实行信息化,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备严重不足;而拥有设备的农村学校,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氛围,设备利用率非常低。要实现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就要配置较当地消费水平来讲相对昂贵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较发达富裕、教育意识浓厚的地区,还基本可以支持,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这样的奢侈要求更是不敢轻谈。

2.思想意识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6—8%之间。www.0519news.COm在偏远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的教育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教育的信息化就更谈不上了。电脑对于他们,仅仅看到了它的负面,认为信息化就是游戏、不务正业。让他们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即使认识到了“读书才能有出路”,大部分农村学校和一些基层教育的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未真正对教师职业形成根本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农村学校的主流教学形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很少运用媒体。

3.技术人才问题

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中,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很多骨干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山村,很多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再加上经费问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二、加强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资金和技术双方面的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欠发达的偏远山村进行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才等,内容各有侧重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要培训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要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符合课堂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施有计划的长期培训,使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真正解决教师想用却不会用,又没处可学的难题,同时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果,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2.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识

一些农村家长如此厌恶电脑,惧怕网络,是因为他们对此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只看见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发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他们才不支持信息化教育。不改变他们的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纸空谈。普及网络知识,其实成了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之一。

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必须要改变以往死啃书本的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要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获得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采用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向农村传送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传送优质教学节目,使任课教师能够观看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从到地方各级门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等,呈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要实现欠发达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 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方法_教育理论论文

一、

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多识字,写好字是低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期这一段时间出现错别字的机率特别高。无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别字。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那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观察不够认真。

小学生由于受到心理,生理发育的限制,观察事物不全面,不认真,对于一些形近字产生视觉上的偏差。如,“拔”和“拨”,“己”和“已”,“未”和“末”,“异”和“导”,这些字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学生很难分辨的清。

(二)受遗忘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

学生从做完作业后交给老师批改,到教师批改后发给学生,周期往往太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记忆时间超过24小时就属于长时记忆,如果学生写了错别字,不及时改正,超过24小时后变成了长时记忆,就会深深的留在脑海里,要纠正过来就很不容易了,有时尽管在,短时期内就挣了,但时间一长,开始时留下的错误的记忆内容,还会再次出现,对正确的记忆内容产生干扰。

(三)同音互代,不假思索写另一个字

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经常误用同音字。这种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学生很容易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例如,立即的即,川流不息的,川,金碧辉煌的,碧,烦躁,娇生惯养,不胫而走等等,再如学生对坐,座,在,再,做,作,区分不清。wWw.0519news.COM

(四)不解而误

主要是指音近而意远,学生没有理解意思,生拉硬扯,造成的错别字,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诗的默写上,而这就是语文的重点考题,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学生往往会写成江字,再如杜牧写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就经常将“深”误写成“生”,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学生往往会把,“径”写成“经”。

(五)粗心而误

有些学生还会由于没有记准确或粗心大意,在书写时添删笔画,使写出来的字,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画蛇添足,如低,底字下面的点吃掉,而“纸”字的“氏”字下面却多了一点,再如写“夏天”的“夏”有些学生会漏掉一横或增加一横,春天的春,会加一横。“认”和“让”也有学生经常写错。

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一)注重第一印象,及时强化巩固

小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最深,如果第一次感知错误,造成的错误表象就难以从他们的脑海中消除,因此要重视第一次的书写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各个感官的主动参与,在易错易混的部分用红笔标出,以示区别。另外,在课堂上应留一点时间给他他们当场书写,教师巡视查看,防患于未然,保证他们第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此,要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及时的巩固强化。

(二)明义纠错

用偏旁表义是汉字的特点之一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意思,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做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冷,凉,凝等字。而有三点水做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草字头木字旁的字和植物有关。在教学“密”和“蜜”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三)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在实际过程中让他们对生字进行积极的思维。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辨析 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

第五篇 鞍钢炼铁总厂烧结粉尘治理技术与实践_教育理论论文

【摘 要】 烧结工艺主要污染物就是粉尘。本文介绍目前烧结机头、机尾、原料翻车机粉尘治理存在的问题及鞍钢烧结在烧结机头、机尾、原料翻车机粉尘治理的措施及实效。

【关键词】 机头 机尾 翻车机 粉尘治理技术

鞍钢炼铁总厂现有烧结机6台,2台265m2投产于1989年;2台360m2分别投产于20xx年、20xx年;2台328m2投产于20xx年。烧结过程中发生诸多化学和冶金反应,因此,像大多数燃烧过程一样,烧结机在燃烧生成烧结矿的同时也产生了含有大量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废气,这部分粉尘治理为机头除尘;成品热烧结矿卸矿、冷却过程产生的粉尘治理为机尾除尘;烧结原料装卸、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治理为原料除尘。烧结机头、机尾全部为电除尘,由于投产时间早,电除尘设计排放标准比较低,原料翻车机除尘一直是钢铁行业的难点,没有成功实例,各烧结机投产之初没有除尘。

为满足20xx年10月国家新颁布的gb28662-20xx《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xx年后烧结机头粉尘排放标准为50mg/m3、烧结机尾粉尘排放标准为30mg/m3、岗位粉尘标准为8mg/m3;鞍钢炼铁总厂近几年在烧结粉尘治理措施、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1 烧结粉尘治理存在的问题

1.1 烧结机头粉尘治理存在的问题

烧结废气含尘量一般为1~5g/m3,这与是否设辅底料有关,采用铺底料生产技术,机头烟气中含尘量由5~6g/nm3(不设铺底料时)降至2g/nm3左右;鞍钢烧结机全部有铺底料,粉尘产生量每生产一吨烧结(球团)矿约产生粉尘20~40kg。WwW.0519news.CoM烧结机头粉尘成份和特性较复杂,大致的化学成份为:fe的氧化物、k2o、na2o、mgo、cao、al2o3、tio2、sio2、mno、p2o5、还有部分重金属及二恶英等。粉尘比电阻一般为104ω·cm--1012ω·cm;粉尘粒径分布范围较大,大致从0.1μm至100μm的粒径分布。

由于机头烟气含有10%左右的水分、600~2000mg/m3so2,腐蚀性非常严重,如机头除尘采用布袋除尘器,机头烟气造成布袋腐蚀及布袋结露板结阻力增高,将直接影响烧结机生产等诸多问题,目前国内烧结机头全部采用电除尘器。

烧结机头烟气粉尘比电阻在1010ω.cm以上,并且随烟气工况变化,比电阻会增高,沉积在极板上的尘粒释放电荷的速度缓慢,形成很大的电附着力。这样不仅清灰困难,而且随着粉尘层的增厚,造成电荷积累加大。产生正离子,中和了带负电荷的粉尘。同时也抵消了大量的电晕电流。使粉尘不能充分荷电,甚至完全不能荷电。这种现象称为反电晕,在反电晕情况下,导致粉尘二次扬尘严重,除尘性能恶化。这是影响烧结机头电除尘效率主要因素。机头电除尘效率不稳定,排放也不稳定。鞍钢炼铁总厂烧结机头电除尘器设计排放情况见表1。

二烧机头电除尘收尘板面积11466m2,且为顶部振打,投产后顶部振打故障率非常高,电场经常短路运行,除尘器实际排放在150mg/m3,西烧机头电除尘实际排放90mg/m3,新烧机头电除尘由于投产时间长,除尘器本体漏风板线不同程度损坏,实际排放 180mg/m3,只有三烧机头电除尘,生产稳定情况小于50mg/m3。

1.2 烧结机尾粉尘治理存在的问题

烧结矿经烧结机尾卸下后(温度大约750~800℃),进入冷却机(常用的有带式冷却、环式冷却和机上冷却)冷却至150℃以下,该过程主要产生废热和粉尘。机尾粉尘含铁在50%以上,磨啄性很强,烟气温度约80~150℃,遇水有粘性并能结垢;粉尘浓度5~15g/m3(设铺底料时),10~30g/m3(不设铺底料时)。

烧结机在20xx年以前投产的机尾除尘大多为3、4电场电除尘,20xx年以后投产的机尾除尘大多为布袋除尘。电除尘器设计排放浓度在50mg/m3以上,布袋除尘器50mg/m3,现有机尾电除尘的排放大多不能满足国家新标准30mg/m3。鞍钢炼铁总厂现有烧结机尾除尘器6台,全部为电除尘(见表2),分别为3、4电场的电除尘,排放在50-100mg/m3。

1.3 烧结原料翻车机粉尘治理存在的问题

烧结原料粉尘治理的难点不是除尘器的排放,而是岗位粉尘能否有效捕集也就是岗位环境能否达到国家新标准8mg/m3的问题。烧结用原料大多采用火车运输,由翻车机进行卸料。根据结构,翻车机可分为转子式、侧倾式、端侧式、双车转子式等多种,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应用多为转子式,转子式翻车机有o型、c型两种方式。翻车机进行翻车作业时,由于物料快速高落差落下会产生大量扬尘,导致 翻车机室粉尘到处飞扬,经检测,粉尘浓度可达上千毫克每立方米,严重危害着岗位工人的身体健康。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转子式翻车机采用的方法是水喷雾(水力除尘)或厂房密闭负压吸尘的方法,水喷雾除尘受季节性的限制,东北地面不适合;厂房密闭负压除尘只能用于单台翻车机单独厂房,且由于厂房空间大,大于常规设计的风量也无法满足除尘效果,很多钢厂翻车机干脆没有考虑除尘,炼铁总厂原翻车机上料系统没有除尘设施,岗位粉尘污染非常严重。

2 烧结粉尘治理措施

2.1 烧结机头粉尘治理措施

二烧机头电除尘于20xx年进行改造。原厂地有限,只有原除尘器东侧新建1台除尘器的位置,另1台需在拆除原除尘位置新建。由于烧结机头电除尘是在线生产设备,为减少影响生产时间。施工方案:在东侧空地新建1台除尘器,待此台除尘器建成后第一次接点将东台烟道接于此台除尘。拆除原东台除尘器再新建另1台除尘器,待此台除尘器建成后,第二次接点将西侧烟道接于此台新建的除尘器,二烧机头电除尘器于20xx年末完成,除尘器设计排放浓度为50mg/m3。二烧、三烧机头电除尘在生产正常情况下可满足国家新标准。但西烧、新烧排放不能满足国家新标准要求。   国内、国外烧结机头烟气净化全部采用电除尘器,国家新标准要求排放低于50mg/m3,这是目前机头电除尘很难达到的,虽然电除尘增加为4电场,但是烧结机头电除尘受工艺影响温度、湿度、比电阻在波动,烧结机头电除尘的排放也在波动,尤其是烧结生产波动、烧结机开停机等情况。目前全国的烧结机有一半以上已完成烟气脱硫,即烟气中粉尘经过电除尘器后又经过脱硫工艺进一步处理,外排烟气完全可满足国家新的排放标准。

根据国家“十一五”减排规划要求,炼铁总厂从20xx年开始采用丹麦的旋转喷雾半干法脱硫工艺,陆续完成6台烧结机的烟气脱硫设施,经过脱硫布袋粉尘排放≤30mg/m3,现炼铁总厂6台烧结机头粉尘排放完全满足国家新标准要求。

2.2 烧结机尾粉尘治理措施

为满足国家新标准30mg/m3的要求,可对现有电除尘器进行增容改造:一是增大流通面积,使电场风速降低,延长烟气介质在除尘器内的停留时间,这相当于将现有除尘器全部拆除,在原基础上加宽、加高;二是增加电场数量,原除尘保留,在原进口或出口喇叭口拆除增加到4、5个电场,从而增加电场的收尘板面积,延长烟气在电场中停留的时间,以提高除尘效率;另一种方案是电改袋方案:保留原电除尘基础、壳体、灰斗、喇叭口及输灰系统,只将原电场的板线、振打系统全部拆除,重新制作上箱体安装布袋,但由于布袋除尘增加的阻力,需将原电机进行增容。上述方案从运行的稳定性、效果、投资、工期、场地等综合考虑,电改袋方案最优。

2.2.1 滤料的选择

根据所处理的粉尘特性和除尘器进口烟气温度(≤120℃),选用覆膜滤料,使粉尘只停留于表面,容易脱落,提高了滤料的剥离性。原设计排放浓度为50mg/m3机尾布袋除尘器,只需在更换布袋时,布袋的密度选择550g/m2-600g/m2三防覆膜涤纶毡。

2.2.2 过滤风速的确定

过滤风速是确定除尘器结构的关键参数之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性,又要考虑实用性。机尾除尘最佳工作过滤风速为1.0~1.2m/min。如一味追求低风速,成本会大大增加;高过滤风速,必将导致布袋寿命急剧下降;过滤面积大幅减少,布袋不堪热负荷的持续冲刷,形成局部或大面积变形,以致失效;风量很快在短期内下降,影响捕集效果等。

2.3 烧结原料翻车机粉尘治理措施

鞍钢炼铁总厂烧结现有o型转子式翻车机、c型转子式翻车机两种形式。o型、c型翻车机区别在于c型本体有拔车机,用拔车机进行车机牵引、对位;o型翻车机没有拔车机,靠机车车头进行牵引、重车推移。翻车机用于卸球团矿、铁精矿,用于球团矿的新烧2xx、3xx(互为备用)、西烧3xx翻车机卸车时粉尘浓度达一千毫克每立方米。鞍钢炼铁总厂于20xx年、20xx年分别完成新烧o型翻车机、西烧c型翻车机除尘,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并获得国家专利(zl 20xx 2 0230323.x)。

2.3.1 o型转子式翻车机粉尘治理措施

考虑外界气流影响,新烧2xx、3xx翻车机(互为备用),欲以最小的风量达到最好的收尘效果,2xx、3xx翻车机分别设一大型密闭罩(如图1),只设1个移动的顶盖(哪台运行,上盖就在哪台翻车机上),将 车机上部至料仓口整体密封。并考虑为不妨碍翻车机检修可在密闭罩上方设电动式移动顶罩,其运行导轨建在翻车机进出口端部向外约300mm处的轨道梁上,轨道梁由地面钢架支撑,当翻车机内需要检修时,现场操作可使电动顶罩迅速开启,以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为防止翻车机室南北向的火车进出门有穿堂风对密闭罩内负压的影响,在密闭罩的南北方向设置电动对开门。其启闭与翻车机联锁控制:当摘钩平台抬起的瞬间,车厢即将进入翻车机室时,电动对开门自动开启;当转子准备翻转瞬间,给电动对开门电动联锁(与翻车机转子翻转电联锁),电动对开门自行关闭,而当车厢出转子时,给电动对开门(与推车器电动联锁)使其自动开启。整个过程自动控制,并设人工现场控制。

另,在密闭罩适当地方(尽量远离扬尘量大的地方)开设观察窗及小型单开门,便于岗位人员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及维修。

新烧2xx、3xx翻车机(互为备用),只考虑1台翻车机工作的风量,吸风罩设置在大型密闭罩-3.2m平面、+3.35m处共两层;+3.35m水平分布四个吸风口,每个吸尘口风量20000m3/h,共80000m3/h风量,用于收集从料仓口吸尘罩处的粉尘并维持罩内负压;-3.2m平面吸尘罩布置在下密闭罩,水平分布四个吸尘口,每个吸尘器风量为30000m3/h,共120000m3/h风量,翻车机密闭罩内总风量为200000m3/h。

2.3.2 c型转子式翻车机扬尘治理措施

炼铁总厂西区烧结上料有3台翻车机,3xx翻车机为c型,翻卸球团矿,此次考虑的是3xx翻车机除尘。车厢南进北出,西侧(即车厢运行方向左侧)有一拨车机。

结合o型翻车机除尘经验,欲以最小的风量达到最好的收尘效果,同样设一大型密闭罩(如图2),将翻车机上部至料仓口整体密封。与o型翻车机的区别在于,该c型翻车机配套有拨车机牵引车厢进出翻车机平台,进出密闭罩,故该密闭罩在拨车机侧需预留拨车机拨杆运行通道。即,密闭罩西侧侧板需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侧板做成悬挑式。

扬尘较大部分集中在西侧,欲控制这部分含尘气流,结合现场实际空间位置考虑,抽风点设置在翻车机室-3.3m平台西侧为最佳,既可保证不影响设备检修又能较近的捕集该侧的粉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抽风量。该吸尘点定义为吸尘点ⅰ(4个吸尘罩,风量均分),因东侧亦有较大量的扬尘,故利用其土建结构特点,直接在东侧±0.000m平台上开孔设置吸尘点。但因该侧粉尘在翻车的前期上升速度较小,且大部分扬尘在±0.000m平面上下范围内的区域回旋,故该侧风量的设计可相对西侧取小些。该吸尘点定义为吸尘点ⅱ(4个吸尘罩,风量均分)。因西侧±0.000m平面上有拨车机来回运行,故其上部不能再如前一台翻车机在其西侧上部设置抽风点,而只能在其东侧设置。用以捕集未能被下部吸尘罩捕集的粉尘。该吸尘点定义为吸尘点ⅲ(4个吸尘罩,风量均分)。   =160000=96000=64000除尘总风量=320000

3 烧结粉尘治理实效

3.1 烧结机头粉尘治理实效

鞍钢炼铁总厂现有烧结机6台:2台360m2、2台328m2、2台265m2,现有烧结机头除尘全部为电除尘,二烧、三烧电除尘为双室四电场电除尘,西烧、新烧为三电场电除尘,从20xx年开始,现已全部完成6台烧结机全烟气脱硫,机头外排烟气全部满足国家新标准要求。炼铁总厂烧结机、机头电除尘及排放情况见表3。

3.2 烧结机尾粉尘治理实效

全国已有很多机尾电除尘改为布袋,宝钢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将1xx、2xx、3xx烧结机尾电除尘改为布袋除尘,机尾除尘器排放≤30mg/m3,现完全满足国家新标准要求。

鞍钢炼铁总厂现有烧结机尾除尘器6台,全部为3、4电场的电除尘,排放在50-100mg/m3,已完成电改袋方案可行性的论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将现有的机尾电除尘全部改为布袋除尘以满足国家新标准的要求。

3.3 烧结原料翻车机粉尘治理实效

3.3.1 o型转子式翻车机粉尘治理实效

20xx年完成新烧翻车机室粉尘治理项目,翻车机室岗位粉尘浓度从850mg/m3降至5.1mg/m3(见表4),岗位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每年减少粉尘排放量1000吨。这样在确保除尘效果的前提下,既保证翻车机的正常检修又大大节约投资。翻车机除尘技术应用在国内尚属首创,已获得了国家专利,三烧翻车机及及鲅鱼圈烧结的o型翻车机也陆续采用此方案进行治理。

3.3.2 c型转子式翻车机 粉尘治理实效

鞍钢炼铁总厂20xx年完成新烧o型转子翻车机室粉尘治理项目,翻车机室岗位粉尘浓度从985mg/m3降至8.5mg/m3(见表5),岗位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每年减少粉尘排放量1100吨。

4 结语

鞍钢炼铁总厂烧结粉尘治理及烧结烟气脱硫方面已得了较好效果,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环保治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发达国家对工业粉尘及so2的治理早已完成。目前,国外烧结烟气脱硝正在开展,脱硝技术主要有活性炭法、活性焦吸附法、循环流化床法、半干喷雾法、高能辐射—化学法、奥钢联的meros烟气净化技术等。

烧结烟气脱硝则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但我国钢铁企业还没有烧结烟气成功脱硝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实例,鞍钢正准备在西烧进行脱硝的工业性试验。因此必须尽快寻求适合我国烧结烟气脱硝的技术,确实保证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样不仅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李颖.钢铁企业环保综合治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02期.

[2]李恒旭,李小丽.转子式翻车机扬尘治理[j].烧结球团,20xx.

[3]李小丽,李铁军,孙兴鹤.c型转子式翻车机扬尘治理,中国金属学会,20xx年10月.

第六篇 法治,被法律语言所伪装的“神话”_教育理论论文

摘 要:在主张解构主义的后现代法学看来,法律语言既支撑又阻碍了法律制度的运转;法律语言也制造出一些法律制度的局外人;一个法律制度其实是争夺法律话语权的结果。法治就是被法律语言所伪装的“神话”,它不是公平、正义、中立的规则之治,而是由掌握法律语言话语权的人所订立的标准。但是后现代法学并不是拒绝法治,它想要做的是唤醒沉醉于法治中的人,让他们认清法律的局限和法治的不足、让他们关注到形式正义之外的实质正义,让他们给予那些局外人、边缘者、弱势群体多一点同情。

关键词:法律语言;法律制度;法治;后现代法学

一、绪论

今日处处谈及法治社会,而何谓法治,却众说纷纭,尚无定论。[1]但至于为何今日之社会需要法治,却有较为充分的见解。现代社会面临利益多元化的冲击和价值衡量的难题,又要求在一定时空内作出理性和可接受的裁判,以此解决社会纠纷、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为此,现代社会才需要一套至上、普遍、中立、稳定、公开的制度去充当裁判的工具,所以法律就理所当然地被作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2]当社会能够依法而治,也就能实现秩序、安定、可预期等目标,而这也就是法治之成果。

法治社会依靠至上、普遍、中立、稳定、公开的法律进行治理,必然使得社会越来越制度化、程序化、形式化。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社会的秩序水平,创造出一个井然有序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机械性或形式的异化,或许会导致实质正义的缺失、荒诞诡异的结果以及冷漠无情的陌生人社会。因为“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训练人们舍弃具体和个体的经验,接受一般规则,舍弃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接受标准化的行为模式的过程”[3],在这种规训的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个性、差异等因素将会被普遍的规则所剪裁和淹没。WWW.0519news.cOM

强调程序和形式的法治社会之所以会出现掩盖人类本真的原因之一,在于法治社会实际上是依靠形式化的语言进行运作的制度,而形式化的语言却无法充分承载真实的意思内容、无法被社会弱势群体所理解,并且它自身就代表了一种话语霸权。“在后现代法学家看来,法律语言的分类决定和塑造了人们认识法律的方式,任何法律语言和法学话语都必然浸染着和权力因素,所以传统法学家宣扬的理性的、中立的法律语言是根本不存在的”[4],而依靠这种法律语言运作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社会只是一个神话,并不是所谓的“正义”之治。

二、法律语言——支撑和阻碍现代法律制度的运作

现代法律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法律文书、法律术语、司法语言等法律语言材料进行运作的程序。一起民事诉讼或者一宗刑事案件,都需要通过法律语言的包装,才能经历立案、调查、举证质证、审判、执行等法律程序[5],最后以裁判文书的形式落实法律规则、解决法律纠纷。“韦伯早就指出,现代的法理型统治(大致相当于法治)是通过公文进行的”[6],而公文就是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形式。可以说,专业化、规范化、格式化的法律语言是使得形式化、程序化的法律制度得以运行的工具。法治社会依靠高度专业化的法律语言,提升法律制度运作的规范化程度、构建普遍与中立的法律程序、提高司法权威和司法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过于专业化的法律语言,必然降低了民众参与法律、理解法律、认可法律的可能性。清末民初之际,中国极力追求司法专业化,可是却造成了的恶果。“‘当时普通民众,识字者为数甚少,法律规定的诉讼手续多从外国学来,种种名词、术语及形式,只具备普通常识,尚且不能理解,更莫说普通常识都不具备的广大民众’[7],结果往往给民众留下了‘在中国诉讼,无理者固败诉,有理者亦往往败诉的印象’。”[8]时至今日,尽管民众的智识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对于专业化的法律语言,依旧难以知晓其意,导致了纠纷难以通过现代法律进行解决。换言之,依赖法律语言进行运作的现代法律制度,正是因为法律语言的专业化、形式化、格式化等特点,而无法普遍有效地解决民众的具体纠纷。“传统农业经济地区,无论在任何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的‘法律不入之地’。因为一个基于文字化信息处理的现代司法制度从格式上就很难处理一个主要是依赖口耳传递信息的社会中的纠纷,至少是无法有效地运作”。[9]

三、法律语言——制造出法律制度的“局内人”和“局外人”

法治需要建立在一套 范的现代法律制度之上,而现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依靠大量专业的法律语言进行表述。“法律的特定抽象思维以及法律的物态化理念,其核心部分是以术语的形式存在的。专业术语密度之大,数量之大,都是法律领域的显著特点。”[10]法律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一方面具有专业化、形式化、格式化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关涉到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人们不能理解法律语言、不能运用法律语言,那么他们那些很难进入到依靠法律语言进行运转的法律制度当中,更遑论在所谓“人人平等”的法律面前收获自己的正义。作为普通的民众,他们不但不熟悉法律语言,同样也没有将自己的价值观输入法律制度的能力和资格。面对被形式化的法律语言所包裹的法律制度,他们只能通过那些了解法律语言、掌握主流价值观、知晓法律制度目的的专业人士去帮助自己运用法律制度。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来使用法律工具,但是他们始终是法律制度的“局外人”。换言之,正是因为法律语言或法律术语的存在,民众在依赖法律语言运转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社会的面前,无奈地扮演着一种“局外人”的身份。

同时,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法律语言,为法律人进入法律体制之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他们凭借着法律知识和法律语言,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法律制度的“局内人”,从而操控了法律制度的价值。“(法律专业人)他们被授权来讲述、扮演着特定社会、法律角色。在法律实践中,这些参与者都是一些有执照的职业者。他们从法学院毕业,通过律师考试,尔后成为律师协会中的一员。······法科教育将一套一套的主流社会理念、原则、价值观输入到他们(局内人)头脑中,使法律共同体的话语既显独特性、专属性,又与主流社会(主流价值)的话语息息相关”。[11]专业的法律人士熟练地运用专业的法律语言,轻松地进入了法律制度当中,然后为那些法律制度之外的人提供“法律服务”,而这种局外和局内的隔阂,是由一套通过法律语言进行表述的律令程序所制造出来的产物,不了解这套法律语言、不接受这套所谓的主流价值,就无法踏入法律制度之内。   四、法律语言——法律制度就是话语权的胜利者统治失败者的结果

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转向告诉世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语言的世界,无怪乎海德格尔曾言“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既然人类生活的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那么人类就无法打破语言的牢笼去看见真实的世界,所谓看到的世界不过是被语言伪装起来的对象。因此依靠法律语言构建的现代法治社会也只是一个虚幻的神话,它不是正义、平等、中立、普遍的社会,它只是强权或话语权的斗争结果。“法律语言是各种社会力量在司法场域中通过复杂的斗争,进行利益的争夺和分配的结果。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资源和利益,争夺对事物的命名权其实就是权力的斗争,整个法学话语系统都和现实权力结构相对应”。[12]话语权的争夺必然带来一方的胜利和一方的失败,胜利的一方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构建出一个依靠胜利者价值观进行统治和治理的社会,而失败者则处于胜利者价值观的边缘乃至,也就是说,失败者是这个社会的沉默者。通过法律这种高度形式化的制度工具,法律精英凭借自己掌控的法律的话语权,一方面强化那种体现自己价值观的秩序,另一方面用法律制度拒斥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和事。“(法律家)他们使用一套普通民众不解其义的术语,掌握了法律上可说的和可不说的界限,从而强化法律家集团的地位和利益。”[13]

五、结语

法治就是被法律语言伪装起来的“神话”,它不是公平、正义、中立的规则之治,而是由掌握法律语言话语权的人所订立的标准。“法律是在‘舞台’(法庭)上被‘表演’的,它被一套复杂行业(专业)语言所垄断,被法官们高高在上的(有时甚至是阴森恐怖的···)面向所幻化。以致于普通的民众每天在各种各样的法律中生活,却似乎又感到法律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14]换言之,谁掌握了法律语言,谁就有资格在剧本上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没有掌握法律语言的人,如果还想在这场戏剧中演下去,只能依赖于剧本的作者,而不是依赖于自己。

法律制度的局内人和法律话语权的胜利者通过法律语言构建了法治的社会,而后现代法学通过解构法律语言而解构了法律制度和法治,但是它并不是拒绝法治,它想要做的是唤醒沉醉于法治中的人, 让他们认清法律的局限和法治的不足、让他们关注到形式正义之外的实质正义,让他们给予那些局外人、边缘者、弱势群体多一点同情。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劳埃德:《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2]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刘红婴:《法律语言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侯欣一:《从司法为民到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5]【台】杨仁寿:《法学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6]【法】布迪厄:《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强世功译,载《北律评论》第2卷第2辑.

[7]吕世伦、高中:“再探后现代法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人律评论》20xx年卷.

[8]朱晓喆:“后现代法学主题词”,载《法学》20xx年第5期.

[9]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视角”,载《政坛》1999年第3期.

[10]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五期.

注 释:

[1]“从十九世纪中期至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突变时期,也是法治理论的突破时代。随着法学流派的多元化,法治思想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新自然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新实证法学派、现实主义法学派、人类学法学、经济法学、综合法学等等竞相提出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拉兹、韦德、富勒、罗尔斯、德沃金等著名学者纷纷探索法治的意蕴,提出了种种理论模式,推动了新的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张斌峰:“法治理论的由来与发展”)1959年,在印度德里召开的国际法学家会议发表了《德里宣言》,把法治概括为三大原则:(1)根据法治原则,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2)法治原则不仅要对制止行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有效地维律秩序,藉以保证人(下转第47页)(上接第45页)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3)司法和律师自由是实施法治原则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对于法治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仍会有不同的理解.

[2]针对“法律是工具或手段”的观点,一些法学者却认为“法律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因为如果以工具主义的观点来评判法律,一旦在某些个案中出现比法律更好的工具,那么法律将会被抛弃,法治又从何谈起,所以“法律的目的应当是法律”、“法律就是法律”。可是,“过分强调法律系一种手段,虽有违法治主义,惟实质上,法律之制定鲜无目的,其目的为何,一言以蔽之,乃在督促人类朝着‘人类本质存在’之‘共通善’或‘正义’而生成发展。法官在现实‘法律拘束’之下,仍有运用法律达成目的之余地,故谓法律系一种达成目的之手段,实不为过。苟认‘法律就是法律’,法律本身即系目的,未免忽视法律之本质”。(【台】杨仁寿:《法学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1页。)

[3]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五期.

[4]朱晓喆:“后现代法学主题词”,载《法学》20xx年第5期.

[5]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的证据材料,无论是起诉书还是辩护词,无论是受理通知书还是驳回意见书,整个法律系统都是依靠各式各样的形式化公文进行运转。现代法律制度立足于“陌生人社会”的背景,承认的是“空口无凭”、“白纸黑字”、“于法有据”的理由.

[6]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7]张仁善:《司法与社会失控(1928~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第148页。转引自:侯欣一:《从司法为民到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74页.

[8]侯欣一:《从司法为民到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74页.

[9]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10]刘红婴:《法律语言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62页.

[11]吕世伦、高中:“再探后现代法学研究中 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人律评论》20xx年卷.

[12]【法】布迪厄:《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强世功译,载《北律评论》第2卷第2辑.

[13] see douglas litowitz,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law,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7,p165。转引自:朱晓喆:“后现代法学主题词”,载《法学》20xx年第5期.

[14]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视角”,载《政坛》1999年第3期.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2921.html

《“位育“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的教师队伍发展问题_基础教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