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试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_教育类论文十篇

2022-04-11

教育论文】导语,您所阅览的这篇共有20943文字,由许金文细致更正后,发表在都市文档在线!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试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_教育类论文十篇感谢大家来浏览!

试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_教育类论文 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 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科学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和功能作用。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高校教育的任务决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要侧重发展思维,启发创造,塑造人格。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其它领域的科学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正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合理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克服由于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科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反映了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摆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合理构建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教育框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2)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变迁之中,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以及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甚至出现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质表现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因此,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育德功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优秀文化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使思想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能力和素质,还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他们自身也会成为人格趋于完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代新人。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傅娥.加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xx,(12).

[2]黄蓉生.深化大学素质教育的动力源泉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xx,(2).

[3]郑又贤.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两个定位”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7).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性_教育类论文 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论文高校 大学生 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功利主义渗透、道德价值迷失、人际关系疏远等众多社会问题在高校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为确保校图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新的途径和出路。本文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为新形势下建设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建设好校园文化意义重大,它是高校建设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建设途径作些探讨。

校园文化既具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高校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特性。有关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1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是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党的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事业全过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和繁荣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先进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对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2 陶冶学生的情操、是正确价值取向的保障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处在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中。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必须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尊重社会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承认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目的与价值就是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使其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主义信念,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校园文化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服务人员,不同价值主体因为价值观的差异、思想意识、利益和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主体之间就有导致冲突的可能性,和谐校园文化要求不同的主体之间要形成共同的理想,在为学校建设发展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沟通、协调、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建设者,大学生的首要素质是思想素质,大学生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不同主体之间能否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3 校园文化的构建,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下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的文化是多元的和开放的。在处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上,应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和谐的张力。但在大学校园里,教师和管理人员往往相互漠视,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他们对如何建设一所大学,如何形成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教师的文化观是希望学术的自由、束缚的减少;管理者的文化观则是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健全,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造成了高校生活的诸多悖论。从两种文化观对学生的影响来看,教师因其与学生课堂上接触较多,权威性较强,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一些。而管理者因为身份的不同,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纵向的管理关系,对管理者信奉的文化观学生往往持逆反心理而拒不接受。目前国内大学对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教师与管理者难以达成共识,从而使校园文化向多元、开放、自由的方向过度发展,而制度的约束明显不足。

浅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_教育类论文 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 表现 原因

论文摘要: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会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通过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梳理,进而从社会、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师生之间关系不和谐,使学生产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处在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其课堂也更加自主、开放。这就使得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化,原因更加复杂化。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通过平时上课时观察、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我们统计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按照发生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睡觉、开小差、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做其他作业、听音乐、吃零食、迟到、早退等等。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性别差异,在外显性行为上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在内隐性行为表现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从调查的结果可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文科生专业课逃课率为14%,非专业课为25%;理科生分别是7%和21%。上公共课比上专业课的课堂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公共课比专业课出勤率低等。同样是公共课,英语课上的问题行为要低于课,因为英语有四六级考试,所以学生上课比较认真。课理论性强,上课又枯燥,无论听没听懂,只需要考前强化记忆即可拿到学分。因此,课上课堂问题行为比较突出。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课堂问题行为越严重。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许多课程干脆就不上了,甚至长时间不在学校。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损害性;第二,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致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活力,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公开抵触。

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教育类论文 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 问题 对策

论文摘 要: 教育评价的目标是从宏观层面监控教育的价值,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现存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进一步的有效的应对之策,保证我国道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高等教育评价的目标

评价与目标是相适应的,要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必须先充分了解评价对象的特点与性质,只有在对评价对象自身的目标有深切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有的方式的评价体系。因此要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首先应该讨论的是高等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三个最主要的职能。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正是从这三个职能上延伸而来,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目标。这三个目标是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高等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以这三个目标为核心,由此衍生发展。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高等教育评价必须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建立适合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教育评价建议的意义也正是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用技术的手段客观、动态的评价高等教育的成果。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成为评价教育评价的航向标,具有标杆作用,而不是颠倒因果,让高校的发展一味去适应具有工具主义色彩的评价体系。这是研究评价体系所首先应该确立的原则。

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主体的单一。

单一的评价使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从实践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绝大多数是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且服务于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评价虽然有利于顾全大局,集中宏观管理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和规划,并且由于其评价结果所具有的权威性能够引起培养部门对评价活动的重视,但是,它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参与程度低。单一的评价主要是反映的需要和利益,尽管需求也代表了社会需求和社会的根本利益,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再是社会利益的唯一代表。

其次,被评单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总处于被动应付局面。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更多表现为的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对被评者具有强制性,因此,被评价单位积极参与的意识较差,总处于被动应付检查、评价的状态。

再次,缺乏监督和制约,评价垄断性和随意性较强。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它决定了评价的目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价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尽管也依靠专家的力量,但从总体来说,依然是评价活动的唯一决定者,社会力量尚未发展到与之相抗衡,这使得评价的随意性和垄断性较强,缺乏与科学性,此外也削弱了被评单位的积极性。

最后,忽视了教育自身的价值与规律。以为唯一主体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而容易忽略人才培养及教学科研这两个目标,这就使得评价标准单一化,不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体系是一种内部评价,它可以由教师、教师团体或学校其他的专业人员、校长或学校其他管理者、学校委托的专业评价人员执行。内部评价可以为学校不同行政层面的决策提供服务。实施内部评价也是学校授权和权威由中心向边缘、从向地方社区转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高等学校对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把自我评价作为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建立高校教育质量自我保障的核心手段。因此,高校开展的自我评价是随意性的,缺乏相关的自我评价制度的建设。

(三)社会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各利益主体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关系人。然而,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单一的行政型体系,社会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首先,缺乏建立社会评价体系有关的政策和法律依据,社会评价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其评价行为的合法性也未受到约束。

其次,缺乏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形成相对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是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而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价中介机构中,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其开展的评价依然是主导型评价,具有官方评价的性质使得评价体系不够平衡,缺乏公正的不受任何利益主体驱动的、以高等教育发展为己任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浅谈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_教育类论文 第五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公共基础课 系列课程 教学改革 基础概念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计算机教育目前的现状入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对其改革思想作简介,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走进了信息化的社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和大学生培养质量密切相连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它承担着为各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公共课的建设目标是,把此课程建设为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合理、适应学科融合、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进行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依据该目标,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相结合,改革的思路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人们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对先进的考核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研究,以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策略

(一)对上机实验进行严格的要求

对实验课中的体会要勤于总结,我们要在总结中写出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运用了什么知识,得到了哪些结论等。什么地方存在问题,争取下次上机时予以解决;培养和提高一个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几次上机实习就可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要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必须培养学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树立信心,完成实验。

再者,对实验课的实验内容要作充分的准备,实验课要有内容、有步骤、有方法、有目的,其效率才会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把实验课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好,保证实验时有事可做;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理解和消化好,掌握一些知识要点、牢记一些概念,上机时就不会不知所措。要求学生要在上机前把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完整的看一遍。例如,学习编程语言里的语句就需要理解语句各选项的含义、了解语句的表达习惯、知道语句的执行过程、记住语句的格式等。

(二)拓宽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

很有必要增设软硬件应用的基础课程。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而言,加强学习这些硬件和软件基础方面的知识,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

比如,一些知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软件方面,增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编译技术、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算法基础、数据结构基础、离散数学基础、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技术等,涵盖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多方面内容,一些高校甚至将这些内容统编成了教材;硬件方面,还增设了包括汇编语言等内容在内的计算机原理课。

论文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公共基础课 系列课程 教学改革 基础概念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计算机教育目前的现状入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对其改革思想作简介,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走进了信息化的社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和大学生培养质量密切相连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它承担着为各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公共课的建设目标是,把此课程建设为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合理、适应学科融合、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进行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依据该目标,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相结合,改革的思路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人们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对先进的考核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研究,以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策略

(一)对上机实验进行严格的要求

对实验课中的体会要勤于总结,我们要在总结中写出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运用了什么知识,得到了哪些结论等。什么地方存在问题,争取下次上机时予以解决;培养和提高一个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几次上机实习就可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要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必须培养学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树立信心,完成实验。

再者,对实验课的实验内容要作充分的准备,实验课要有内容、有步骤、有方法、有目的,其效率才会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把实验课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好,保证实验时有事可做;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理解和消化好,掌握一些知识要点、牢记一些概念,上机时就不会不知所措。要求学生要在上机前把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完整的看一遍。例如,学习编程语言里的语句就需要理解语句各选项的含义、了解语句的表达习惯、知道语句的执行过程、记住语句的格式等。

(二)拓宽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

很有必要增设软硬件应用的基础课程。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而言,加强学习这些硬件和软件基础方面的知识,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

比如,一些知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软件方面,增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编译技术、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算法基础、数据结构基础、离散数学基础、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技术等,涵盖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多方面内容,一些高校甚至将这些内容统编成了教材;硬件方面,还增设了包括汇编语言等内容在内的计算机原理课。

试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_教育类论文 第六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根本。大学阶段正是人的智力从“学习准备期”向“创造活动期”转变的过渡期。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中仅有10%左右来自于“原装”的历史继承,而90%都是经过“裂变、交叉、融合”创新的成果。当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而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根据对某著名高校学生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在大学生自我创业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1)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目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8.5%;认同改善经济处境占49.2%;认同服务社会的占45.8%;(2)在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强的信念,占88.9%;其次是一个创意,占87.6%;接下来是选择创业伙伴,占60.9%;然后是资金,占54.7%;接着是社会关系,占46.9%;最后是工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依次是43%、42.2%;(3)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这个比例高达85.6%。

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是:(1)传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育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兴趣;(4)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学习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比例来看,实践环节比重太少。主观原因主要是:(1)缺乏刻苦精神,不愿泡实验室。目前,对于理工科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相关知识外,还要到实验室去做相关的科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结论。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促使创业品质的锻炼。但相关调查表明,75%的理工科学生不愿进实验室,即使去了实验室也是仅仅为了任务;(2)功利的现实主义;(3)缺乏创业意识和竞争力;(4)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浅谈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_教育类论文 第七篇

论文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校 学风建设 影响 

论文摘要: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起到了导向和促进的作用。文章针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并对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的举措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地走向深入,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对学风建设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职工及学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等,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现代文明,是一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它有三层结构:外层为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设施为载体,包括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中间层为制度文化,以校园的机构和文字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内层为精神文化,以学校理念为载体,包括校园历史传统、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从广义上理解,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育人的风气,主要体现为教师治学、治教作风和学生学习作风,它由一个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组成,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狭义上理解,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的风气,它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精神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点。优良的学风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弘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说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财富。

(二)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风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辐射社会文化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即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授,而且依赖于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的“社会氛围”。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社团活动等宣传工具,能为学生了解校事、国事、天下事提供重要的平台,也能将校园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使学生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正是校园文化提供了社会课堂,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求知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方便,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信息,把准时代脉搏,这对于学生走向社会也是大有好处的。

2.提高师生的凝聚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统整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行为,加速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锐意进取精神、严谨治学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得到弘扬,最终使师生走向敬业爱岗、文明守纪、刻苦学习之路;会极大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师生愿为校园建设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也必将会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必然会极大地增强学校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3.陶冶学生情操

校园文化中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业余生活,能够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学生耳濡目染,能在不经意间提高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增强对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感受力与领悟力。而校园文化中的体育比赛等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能够使学生增强团结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拥有开阔的胸怀,形成开朗的性格。

4.拓展课程资源

文化是课程的源泉。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情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各种制度、各种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隐性课程。例如,“英国的国家课程规定了环境教育的三个视点:‘校园情境中关于环境的知识’,‘为了环境的价值观、态度、积极行为’,‘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素材’”[2],这些视点是建构环境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拓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

加入WTO后海峡两岸学历互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_文史教育论文 第八篇

 海峡两岸已分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入世对于两岸学历互认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如何在WTO的架构下绕开人为因素探讨两岸学历互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必要性”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其“可行性”已具备的现实基础又有哪些?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摘  要  题】比较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China's  mainland

一、两岸学历互认问题的提出

“采认”大陆学历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10月,当时首先对外宣布将“采认”大陆73所高校学历,并开放岛内青年赴大陆“念研究所”的决定。该政策在酝酿了五年之久后终于,主要是基于两岸合作与交流的加深、经贸往来的需要、课程专业互补性强、学历和学位制度存在对等关系的考虑。该政策的,曾获得了民众约95%的支持率以及大部分高教界人士的欢迎,正当众多学子殷切期盼此类实施之际,方面随即又宣布“暂缓承认大陆73所大学学历”,并将此计划“无限期搁置”。从“采认”的提出到“暂缓执行”前后不足70天。应该说“采认”大陆学历政策的,几经波折,经过了以及“行政院”的反复审核,最终才由正式提出。然而,转眼之间学历“采认”便成了“过眼云烟”,而且还多出了三条“暂缓”理由:其一,大陆有许多大学课程并不完整,课程安排也不具备严格的专业区分;其二,大陆许多大学办学水平较低,又毫无国际声誉;其三,两岸学位制度差异很大,认可其学历须经审慎研究和重新评估,等等。这一“暂缓”便是漫长的五年。不言而喻,两岸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一种借口,而问题才是“暂缓”的真正理由。

就大陆对学历“采认”政策的回应来看,早在单方面提出“采认”政策之前,大陆就在1985年以“联合招生”的形式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学生,而且“联招”的院校从最先的7所增加到目前的150多所。当单方面提出“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政策之后,大陆方面也随即做出了回应,提出“凡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均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插班读本科课程”的规定。事实上,该规定是在承认“大专以上学历”与“大陆高校本科学历具有衔接或对等关系”的前提下做出的具有善意的回应与表态。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大陆方面推荐参与“联招”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也都是国内最好、国际知名的院校,在学术积淀、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毫不逊色于的知名大学。即便是在“暂缓采认”大陆学历之后,大陆方面也仍在继续为台生来大陆求学提供各种方便,其中包括:继续放宽招收学生的渠道;不设统一分数线,由各校自主决定;审批权由下放到各省、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大陆对两岸高校学历“采认”的基本态度是,积极回应,乐观其成,创设条件。

尽管“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政策已搁置多年,但在两岸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两岸间的学历“互认”是否有重新启动的必要?可行性如何?问题能否与学术问题分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进一步探讨的。

二、入世后两岸重启学历互认大门的必要性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日益明显。各成员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日益升温:谋求开拓高等教育的国际或区域市场,吸引留学生和境外学生、加强合作办学、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等,已越来越成为各成员方努力奋斗的目标,“无边界的高等教育”[1]已初现端倪。事实上,“无边界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成员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受教育者的学历互认(资格认证)。鉴于两岸都加入WTO的状况,双方是否能主动绕开问题,从学术的视角来探讨两岸学位、质量、水平和层次之间的对等问题是重启两岸学历互认大门的一个必要前提。

(一)WTO中与教育有关的服务贸易形式及原则

WTO与教育有关的服务贸易形式有四种:其一为境外消费;其二为商业存在;其三为跨境交付;其四为自然人流动。很显然,教育服务领域的条款,与金融、交通、航空等服务领域旨在消除关税与贸易壁垒的条款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各国以及区域间教育的封闭性和对外参与办学竞争的限制,以图建立开放的教育服务市场,使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境外机构与个人可以平等地与境内机构和个人竞争,等等。

“经济部”官员吴文雅20xx年7月12日对外公布,已经于6月30日对大陆等34个WTO会员提出初始开放清单,希望大陆及其它方面提前开放研究发展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管理顾问服务业等5个领域。但目前仍未向各成员方面提出开放台内教育服务业的清单,也未做出任何承诺。而大陆方面,已成“境外消费”中的“出境留学或培训”以及“商业存在”中的“合作办学与培训”等项,向WTO各会员做出了承诺,其它方面待时机成熟时也会陆续做出承诺。仅就WTO的规则而言,在WTO架构内,一旦会员之间互相开放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彼此之间就必须共同遵守WTO的基本原则:包括无歧视待遇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等。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对成员方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照WTO的原则办事,包括对治见不同的成员方也必须信守承诺,不得另开炉社或人为设障。也就是说,在WTO的架构内,可以将问题与经济问题和学术问题区分开来。

(二)入世后两岸重启学历互认大门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需要来看:首先,人为因素可以不在WTO规定的基本原则内进行讨论,因此在探讨两岸学历互认问题时可绕开而专门探讨与学历互认有关的学术交流、留学问题和合作办学等问题;其次,随着两岸对WTO各成员间的承诺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教育服务贸易的相互开放,两岸之间的学术交流、项目分工、留学教育、技能培训、教师进修、人员互访、合作办学等教育消费活动将会不断增加,而这些活动的增加,通常必须以学历、职称、专业、质量的对等以及评价标准的对等为基础和前提,因此这在客观上也会促使方面松动学历“采认”政策。

从主观需要来看:学历“互认”能使双方获利。大陆方面,首先希望“采认”政策的松动能给大陆高校带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学科、新的项目、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其次,两岸学历“互认”后,可以为大陆带来新的生源,从而提高大陆高校的资源利用率;第三,给大陆高校注入新的观念、新的活力和新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方面的收获是,第一,可以用较少的成本获得相对多的人才回流,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制订人才战略并加紧对人才资源的争夺;第二,两岸学历互认,有利于台子女在两岸间自由选择就学与就业,方便更多的学子到大陆就学和经商,既缓解了的就业压力,又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第三,学历“采认”有利于两岸学科的优势互补和人才分工。比如,相对薄弱的中医学和管理学科需从大陆方面获得学术上的支持,而大陆方面相对薄弱的信息资讯学科,也可以从方面的优势学科中获得课程、师资和项目上的支持。从追求管理的最大综合效应来看,两岸科技人才的分工也十分必要,就象美国IBM大中华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台杰所认为的那样,“两岸的科技人才各有强项、弱点,不过重点不在比较,而在全球化的挤压使得跨国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到了‘非常专业’的地步。与其担心大陆人才会不会抢人才的工作,还不如回头加速提升自己的专业。”[2]

(三)重启两岸学历互认的大门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从现实需要来看,自1999年以“、澎湖、金门、马祖关税区”的名义加入WTO后,学子留学大陆的热潮有增无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陆在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下,原本设限重重的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和通路业等,因受“外资”大举冲击,所需应对人才也大量剧增,因此,大量学子热衷于到大陆求学,主要是放眼于大陆未来的就业市场,与前一代学子完成学业即返找工作的状况大不相同。有些学生,在大陆读完本科后,没有马上回就业,而是再到美国拿一个学历,然后回去让承认。这种状况就像前官员曾志朗所表示的那样:“开放采认大陆学历的时机,已经成熟到必须好好面对的时候了。已经有学生到大陆大学上学,之后再到美国耶鲁大学念完书,然后回来问承认不承认,承认哪一个?这会变成一个可笑的问题。”[3]

以上情况,若在WTO架构下加以技术处理,便可免尴尬与意外。由于学历“采认”涉及双方学位制度、学位评定、课程设置、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互派留学生以及合作办学等学术权限等方面的问题,应该说是各成员高等教育机构间相互承认其资格的一种学术行为,其实质是课程、专业、师资、质量、层次、规格和水平的对接,与问题无直接关系。因此,这种对接实际上是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进程是不会因为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而中止的。因此,当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对接功能受阻,其它环节的功能将会设法取而代之。

(四)重启两岸学历互认大门可共创两岸教育双赢

虽然方面至今仍未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但在临近加入WTO之前,两岸间的民间教育交流已相当频繁。2000年寒假和20xx年暑假,至少有上百位大学生自费或通过民间组团的方式,赴大陆参访知名大学。他们参访大陆高校的目的主要有三:其一是参访大陆高校并与大陆学生交流座谈;其二是希望到大陆求学,尤其是攻读法律、会计专业,以应对两岸加入WTO、直接“三通”后的需求抢摊就业市场。在,要选读某些热门专业并不容易,而大陆不仅大学数量多,而且相同的专业也多,就读的机会也多,因此选择“曲线救国”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

大学英语教学要因材施教_教育类论文 第九篇

摘  要:按照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几个层次,就要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中都要因材施教,调动不同起点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20xx年9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各高校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学生走出国门,融入国际人才市场的时代要求。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具体说,分层次教学就是要实事求是,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几个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对一个学校的学生既要要求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实际操作起来就是因材施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学习能力千差万别,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源地差别,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生源情况有差别;城市与边远农村生源地差别。二是学生类别不同的差别,如文科、理科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同,一般学科与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别。从另一个角度说,各高校层次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师资不同,资源不同,教学水平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么说,教学中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要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学有余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具体情况具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从辩证的角度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学习的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活动要因材施教,改变单一的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法,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调动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以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还要求学生要跟着教师思路走。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主动让贤,把课堂的主讲教给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把握大方向。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不够全面,可以有意提问几个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把问题归纳整理后,让大家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先让学生主动发言,说明他们的观点看法,再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评论。教师要把握时机,鼓励大家踊跃发言,鼓励大家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动,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鼓励英语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现身说学习方法,充当小老师;鼓励英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口讲话。特别是注意引导不同起点的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主体作用。但教师对问题的正确与否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之后总结、点评。同时对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以充分肯定,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如可以对发言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而不要求他们的观点完全正确,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自觉性。使他们课后自觉复习已学知识、预习新课,期待下一次在课堂上发言。

其次,开辟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坐标。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是指英语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活动。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英语的机会,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在课堂上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地思考学习。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课堂以外开设各种起点的英语,组织外教开设讲座,满足各种起点的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使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阔视野,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补上一课,打好基础,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解决课堂上“吃不饱”和“吃不进”的问题,照顾英语学习不同起点的学生,使其早日缩小差距,共同进步。利用校园英语广播,播送英语文学名著,播送英语歌曲,用英语播送新闻,说说同学们身边的故事,引起大家的听觉兴趣;建立英语主页,发布英语新闻;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论辩会,给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又让大家学有目标;组织英语角,给那些性格内向,口语基础不好,不敢用英语发言讲话的学生以锻练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与学的互动。

学生千千万万,不计其数,基础高高低低,不尽相同。且不说英语,就说是国语,每个人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尤其是口语,有的能言善辩,口若悬河,有的虽不善言辞,读写能力却很强。教师的英语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人教相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束定芳. 现代外语教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 邵永真. 深人探讨教学原则,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A].外语界,1998(1).

[3] 王爱玲.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及对策[J]. 山东文学,20xx,(4).

试探“学案导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教育类论文 第十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使学法指导行之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转变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形式,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一、“学案导学”主要含义是学生“依案自学”老师精讲解惑,学习内容当堂训练,当堂掌握。这样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从压抑状态中解放出来,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全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案导学”是教学中心转变的进一步深入。有人把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作演员和观众,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就得像演员一样通过表演吸引学生,但是这种单向的尽悄表演无疑就是“满堂灌”了,较少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意识、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培养和发展。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方由传统的“教”为中心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方向转变,“学案导学”正是适应这一改革的—个具体体现。

在“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扮演好三大角色。课堂活动前,教师为策划者,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应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备好学生,了解教学对象、所教学生知识水平,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自学方法。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中受益。因此,精心编写学案是实施导学的关键。学案的编写既要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又要反映内容结构要素的逻辑联系。既要突出重点、难点的深化理解,又要体现整体结构。注意习题设汁不要太直接,注重新颖性、启发性、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

二、“学案导学法”的特点是注重学案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充足的条件,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1 可以创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参与,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1 . 2 可以使教学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自学在前,教师讲课在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师无须在课堂上再讲述,节省了课内时间,教师可以用课前,结合课文内容播放有关背景知识的录音或录像,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启发性的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2. 教给学生方法是关键。一是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学法。比如学习词汇时,可以让学生先运用音标进行识读,注意单词音节的划分,然后再听录音进行自我正音,要反复地听音、模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按规则拼读单词的习惯。三是帮助学生调控学习策略,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的机会,不断总结、归纳学习中的得与失,经常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或经验。

3. 自主合作探究是核心。本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个性特色,在自学交流展示过程中获得体验、获得感悟、获得知识。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植根的土壤,都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课堂教学极富创造性,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总结,要“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在提炼中提升”,要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集众多有效教学方法为一体,扬长避短,努力建构新的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64283.html

《试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_教育类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