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报告 > 其他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怎么写及范文

2024-03-09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第一篇】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园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引擎。为了深入了解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本次考察选择了某工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工业园区概况

某工业园区位于某省某市,总面积1000亩,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工业园区规划合理,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分为多个区域,包括生产区、配套区和服务区。园区内配备先进的基础设施设备,交通便利,通达国内外主要城市。

三、发展现状

1. 产业结构:工业园区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其中,汽车制造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成为工业园区的核心产业。

2. 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和中小企业进驻,其中包括多家跨国和国内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带来了技术、资金等多种资源,促进了园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3. 就业机会:工业园区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园区内的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也为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提供了平台。

4. 带动经济: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供应链和服务行业的服务需求,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

四、存在问题

1. 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园区需要加大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 产业升级:虽然工业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升级的问题。园区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3. 人才培养:随着园区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目前,园区内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发展建议

1. 加强环境管理:园区应增加环境保护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促进产业升级:园区应加强技术创新和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 强化人才培养:园区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吸引优秀人才进驻园区,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

六、结论

工业园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引擎,在某省某市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园区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园区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以上是对某工业园区考察的简要报告,希望能为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经济繁荣增长。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第二篇】

  一、工业园区考察情况:

山西xx工业园区是1992年经山西省委、省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开发区,xx年被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xx年2月,经国家审核认定,更名为山西xx工业园区。园区位于xx市城区南端,现有规划面积为7.29平方公里,扩区20.73平方公里已得到省批复。园区坚持省委省提出的“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冶金及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今年已被列为省“1525”工程百亿重点扶持园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园区已开发利用土地4.5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利用面积达67%。累计签约项目424个,建成项目305个,累计完成各类投资74.57亿元,辖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亿元,累计上交税收8.6亿元。园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新材料、食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园区内主要基础设施按照高标准规划建设,已建成“九通一平”标准,形成了完备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邮政、国际互联网以及闭路电视系统,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二、机械产业园考察情况

机械产业园是促进xx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核心区。为做大做强冶金、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业,减少投资者的前期投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及进一步强化园区的投资环境与引资功能,于xx年7月启动了机械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园位于xx工业园区东区占地1500余亩,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5.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经建成,并所有厂房已经完成企业入驻。机械产业园为进区企业提供厂房资源、办公场所、员工宿舍以及水、电、气、电话、通讯、互联网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园区考察的几点感受

通过此次考察,让大家感受到,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发展速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但目前xx工业园区的基本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链短,集聚效应不强。

根据此次考察,结合市情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超常的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从文山会海和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抓大事,谋大局,不唯书,不唯上,做到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看准了就要坚决地干,大胆地干,真正做到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中去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去谋划更大的发展。

2、千方百计地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建设工业园区可以优化城区周边区域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迅速膨胀主导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迅速聚集。在注重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还应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业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特别是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把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区;

二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相结合。工业园区是我市工业强市的重要载体,是经济腾飞的战略高地。 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工业兴区的思想,明确工业园区的职能就是抓工业、抓招商引资。坚定走“依靠工业办园,引进企业扩园,发展实业兴园”的路子,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企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的工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园区建设之路。

三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主导产业规模化进程相结合。产业是工业园区的生命,也是园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园区应结合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机械加工的产业优势,要把培育强有力的冶金、机械产业作为支撑,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作为园区建设的主题。真正做到以主导产业兴园区,以产业膨胀增实力,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档次和品位。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第三篇】

按照县委李书记安排,20xx年7月5日,姚县长带领县经济开发区、商务局对济宁高新区、邹城经济开发区(北宿镇)、邹城工业园区(太平镇)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考察,考察组就开发区的体制机制、机构设置、管理模式等方面认真听取了有关单位的介绍,并参观了园区企业,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济宁高新区的经验做法

考察组听取了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鹿洪超、调研员秦秋来、组织部副部长石君、社会事务局副主任孙秀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关于济宁高新区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人事、财政、招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介绍。

济宁高新区创建于1992年5月,20xx年9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成为引领区域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导力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济宁高新区正在围绕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的目标定位,高起点打造创新之城、高新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和谐之城。区内建有国家级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生工作站以及国家光电产业基地、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

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小机构大机关、小大服务的原则,设置了一些机构,发挥了各自功能,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实行了聘任制。高新区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公开报名,竞争上岗,试用期3年,今年五月份又实行了全员选聘、双向选择制度,即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岗位,主要是一些核心岗位像投资促进部门实行全员选择,管委会领导选择部门一把手,部门一把手在全区选择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对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免除职务,或留下学习或调离岗位,把用交给部门正职,这项制度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给干部压担子。二是实行聘员制。根据工作需要,对关键重要岗位,面向全国211院校公开选聘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去年共选聘60多名研究生,优化了人才结构,充实了新鲜血液,今年又拿出25各职位,进行招考,共有600多人报名,对招聘的人才签订聘任合同,并予以考核,实行优胜劣汰,一年后考核合格的晋升为事业编制。三是实行大部制。根据精简效能,对部门职能相近的予以合并,设置行政机构10个:即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监察室、行政效能监察处)、党政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市政建设管理局、社会事业发展局、人事劳动保障处(党工委组织部)、政法()工作处、科技与知识产权处、金融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和党群工作部;设置直属事业机构10个:投资促进局、投资促进一处、投资促进二处、投资促进三处、投资促进五处、创业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园服务有限)、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和市容管理处,投资促进局和创业服务中心是副县级单位;另外设置公、检、法、工商、质监等12个市派驻机构。四是抓好经济主业,反哺稳定社区。设立投资促进局,抓好项目引进,发展开发区经济,这是开发区的主业,必须有别于县市区的功能,必须有好的体制机制,如果走县市区模式,只能死路一条。发挥好办事处为民服务功能,高新区下辖四个办事处,不给办事处下经济指标,并单独考核,工作重心在社区,行驶乡镇的职能,处理社会事务工作,为基层服务。五是成立重点项目指挥部。由领导包保,实行“一条龙”服务,并进行现场督查,随时发布督查通报;六是设立市民中心。市民中心集中了有关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和非许可的几乎所有登记、核准、许可、审批事项,并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现场服务平台和电话网络平台集中为市民提供统一的咨询、受理、办理、回复和查询服务,并将职权授权到位。七是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突出重点、注重发展、创新,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坚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重奖突出贡献的原则,设立突出贡献专项奖。考核分业务职能目标考核(50分)和评议(50分),主要考核各部门承担的党工委、管委会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年初下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总之,开发区要以招商引资为主业,全力抓好经济工作;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把体制机制搞活,拥有自,自己定编、定机构、定人员,才能从发展上寻求突破;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包保制,进行“一条龙”服务;要重视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建设,现在招商引资拼的也是软环境。

二、邹城经济开发区(北宿镇)、邹城工业园区(太平镇)的经验做法。

考察组听取了xx市委、副市长张彦生,邹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建华,邹城工业园区、太平镇党委书记屈耀武等负责人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介绍。

实行“区镇合一”模式。邹城经济开发区(北宿镇)和邹城工业园区(太平镇)实行的是“区镇合一”模式,20xx年以前,由于管理上延续着原来的乡镇管理模式,造成乡镇和开发区并没有完全融合,在运作上并不顺畅,20xx年实行“区镇合一”模式,就是以园区为主、以镇促园区、镇园区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 “区镇合一”两个名称,一套班子,一套人马,解决了土地的管辖权问题,项目用地比较好协调,逐步解决了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瓶颈,能更好地为项目服好务,有利于大项目建设,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专班负责服务,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这种体制保证了工业园区的顺畅运行。

内设机构情况。邹城经济开发区(北宿镇)内设机构“一办、七局、七个中心、一个”。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七局即: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招商局、社会事业局、农业发展局、公安分局、国土分局,主要职能是“引、培、拆、建”。“引”就是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培”就是强企培植,壮大发展;“拆” 就是按照规划实施旧村改造、重点区域改造;“建”就是配套设施建设、社区建设。七个中心即:七个社区服务中心,选派了近70名工作人员,兼任村居第一书记,重点抓好稳定、计划生育、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一个即:龙腾实业发展,主要职能就是、土地运作,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后勤服务,拆迁及房地产开发,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邹城工业园是由原太平镇、原平阳寺镇和原邹城工业园区合并成立邹城工业园区、太平镇。按照“镇园合一”模式,打破了工业园管委会和乡镇的机制体制,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社会管理部、农村工作部、经济发展局、经济合作局、规划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管理局、财政分局、国土分局等,形成了“一室三部七局”的机构布局。

人员分配情况。市委或副市长兼任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班子成员兼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区镇工作人员,一部分专抓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一部分专抓社会稳定和民生事业,大部分集中全力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考核奖惩情况。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制定考核办法,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定期开展效能监察,加强部门、办事处、村专项考核,强化目标刚性约束,严格末位淘汰制度,整懒治散不留情、打霸除恶不手软、清障排阻不畏难,旗帜鲜明地支持创业者,鼓励干事者,保护失误者,惩治无为者,提拔有功者。

二、参观学习后的感受和体会

经过对济宁高新区、邹城开发区、邹城工业园的参观考察,我们认为在体制机制方面,高新区运行时间较长,规格较高,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适合高新区发展的模式;邹城开发区、工业园区实行的是“区镇合一”模式,有利于土地征收、拆迁补偿等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项目的发展,但仍然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社会事务。

三、通过此次参观考察并结合我县实际,对开发区今后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切实增强推进开发区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开发区和全省全市一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在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区域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能力越来越凸显。今年以来,市委、市作出以项目建设为牵动,集中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突破文化产业、突破县域经济的发展布局,很大程度上落脚点就在突破开发区。发展经验表明,开发区发展快,则区域经济发展快;开发区实力强,则区域综合实力强,开发区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各地开发区都在着力培植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实施大开放,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开发区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全力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搞好开发区,首先要把握开发区的经济属性和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创新性、集聚性、成长性和引领性。所谓开放性,就是开发区是因应改革开放而创立的,开放性是开发区的固有属性,也是第一属性,搞好开发区必须走开放之路;所谓创新性,就是开发区必须通过引进新的要素、新的技术、新的经验、新的管理、新的体制机制,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聚集性,就是开发区要成为聚集要素资源形成发展优势的重要平台,统筹当地和外地资源、国内和国际资源,实现集聚发展;所谓成长性,就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高端高质高效项目等,提升开发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所谓引领性,就是开发区要充分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开发区发展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以“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化”为方向,进一步明晰产业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扩容提质,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加快建成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对外开放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和现代工业生态xx区。开发区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掀起大开发、大建设热潮,力促开发区规模扩大、功能提升、跨越发展。

(三)、全面提升开发区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

着眼于提高开发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标准配套,不断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地发展要素向开发区聚集。

1、健全完善规划体系。规划是开发区建设的基础、发展的总纲和管理的依据。没有大手笔、高起点规划就没有园区的高档次、高品位。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按照规划布局产业、布点项目,决不允许发生随意调规和有规不依的现象。

2、全面提升设施配套能力。我县开发区起步较晚,既存在建成区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有功能不配套、服务效率低的问题。要立足“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按照“产业定位准、规划水平高、建设步伐快、整体形象优”的总体要求,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功能配套,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开发区的综合承载服务能力。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规划建设好开发区供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消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

3、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现在,开发区土地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重要矛盾,随着一些大项目的引进,这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在土地问题上,一定要创新思路,既要眼睛向上、积极争取省用地指标,又要眼睛向内、通过挖潜增加建设用地。要调整和优化开发区用地结构,下大气力整合、盘活存量土地,最大限度地扩大用地空间。要高效集约使用增量土地,对新建项目土地的使用,必须坚持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设密度挂钩,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坚持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用地指标向开发区集中,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优先保证用地。鼓励通过发展多层标准厂房、企业零增地技改等方式,提高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

4、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针对开发区土地空间小、资源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现实情况,要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节约型、生态型、环保型园区建设。要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既要经济发展好,又要生态环境优,坚决拒绝高消耗高污染项目进区。要加大“治旧控新”力度,完善节能减排监测、和考核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制,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效缓解环境容量制约。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开发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率、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

(四)、竭力优化资源配置,争取政策扶持

1、财政支持。开发区实行一级财政预算管理。开发区内的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以及土地、矿产等出让收益,除上缴和省、市财政外,所有地方财政收入全部纳入开发区财政管理。推行财政收入分成机制,确定基数,开发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与引入按比例分成,年终结算。

2、资本支持。支持开发区设立投平台、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各类投积极面向开发区提供投服务,建立健全开发区风险担保体系,鼓励发展风险投资。

3、用地支持。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用地的支持,每年新增用地指标留出一定比例用于开发区项目建设,每年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绝大部分用于开发区项目建设。

4、研发支持。鼓励开发区吸引各类技术、人才、资本参与科技孵化型实体建设,引导开发区加快主导产业转型提升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支持开发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活动,扶持开发区搭建科技创新、产品检测、信息共享、工业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优先推荐区内企业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五)、大力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灵活的体制机制是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开发区推行“区辖镇(街)”管理体制。按照“事权集中、管理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强化业绩考核,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在工作一线经受锻炼、能力突出的干部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baogao/zonghe/571732.html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怎么写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